通讯员 刘婷婷 储茂银
紫阳县毛坝镇地处大巴山北麓、汉江上游、任河中游,这里山奇水秀,清潭密布。近年来,毛坝镇依托当地优势资源,用五项举措赋能乡村建设,描摹出一幅山水秀美、宜居安乐的新画卷。
近年来,毛坝镇依托盘厢河生态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以盘厢水寨为龙头的乡村亲水旅游。2024年夏季,盘厢水寨景区日均接待游客500人次,带动周边2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2000余元。 汪忠智 摄
提升人居环境,擦亮美丽乡村“底色”
隆冬时节,紫阳县毛坝镇染沟村村民陈中林家门口红彤彤的柿子压弯了枝头,他正忙着摆放院子里大大小小近20个花盆。
“院子收拾整洁,花儿摆放整齐,人的心情和精气神也会更好。”陈中林笑着说。
“今天是‘周六村庄清洁日’,每个村民都应该响应号召,动起手来让家园更美丽。”2024年12月21日,岔河村村民刘正术和其他村民一起,打扫庭院和道路。“周六村庄清洁日”机制的建立带动了全村群众积极投入到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中去。
如今,房屋墙上乱贴的广告、路边的杂草都被清理得干干净净,一眼望去,村落院子看起来清爽多了,道路也变得更宽阔了。
自“扫干净、摆整齐、清污淤、除杂草”四项行动以及“拆违建、清四乱、除残垣、建家园”四大工程开展以来,毛坝镇积极动员、干群齐心,共拆违建75处,清四乱2273处,除残垣27处,建设“美丽家园”240户,建成1个镇级和4个村级污水处理设施,改厕36户。
“我们还通过评优树模,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全镇2024年共评选道德模范73人,形成人人争做文明村民、个个争当文明使者的良好氛围。”毛坝镇党委副书记张文军说。
经过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结合,毛坝镇各村都“做实了里子、扮靓了面子”,全力为和美乡村建设“塑好形”,持续推动乡村净起来、靓起来、美起来,形成了“党员干部带头干、村民群众自愿干”的农村人居环境“文明”整治模式,真正让干净整洁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让自然成为风景。
强化产业支撑,不断提高群众收入
任河水奔流不息,潺潺的流水声似乎“唱响”了产业之歌。走在岸边,一股浓郁的艾香扑面而来。2024年12月20日,笔者看到,华会实业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忙碌地加工艾草产品,艾包、艾绒等产品琳琅满目。
紫阳(毛坝)华会实业有限公司在全县发展艾草基地1200亩,辐射带动村民180户630人,年人均增收3000余元。 毛轩 摄
“我每天负责艾草分拣和初加工,一个月能挣3000元。现在不用出远门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一家老小。”观音村村民周远荣笑着说。
走进毛坝镇双新村洋芋粉条生产基地,同样也是一派繁忙景象,员工巧手一搅、一漏,粉条似银白丝线簌簌坠下,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转瞬成型。
“十斤土豆可以做一斤粉条,通过这项产业,我们村今年销售额预计超过60万元。”双新村党支部书记王厚军说。
镇内各企业积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紫阳振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领岔河村发展茶园150亩,温家坪村以鑫山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品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滕维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种植花椒面积500亩,养猪达400余头。
毛坝镇还结合自身实际,围绕茶叶、土豆、花椒、香椿、艾草、养殖等产业,持续发力作为,全镇共发展花椒1170亩,建成香椿基地1350亩,建设“大水面”养殖基地625亩,同时做好瓦滩、岔河、竹山等村4290亩茶园管护工作。持续打造的“土特产+旅游”“土特产+康养”“土特产+文化”的新业态模式已显现成效,进一步助农增收。
做优营商环境,保障项目全速推进
“我们工厂今年扩建,需要协调用地。”“我来办理施工手续。”2024年12月26日一大早,毛坝镇综合与经济发展办公室热闹非凡,工作人员正对企业提出的需求及问题进行现场研判、积极解决落实。
据了解,毛坝镇抽调司法所、综合与经济发展办、城乡融合发展中心、平安法治办等部门业务骨干组成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全面走访企业、工地,详细了解资金周转、产品销售、手续办理等方面的问题及需求,制定《毛坝镇2024年招商引资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实施方案》,在项目包装、招引,建设手续审批、办理,政府帮扶、落实等方面提供全过程“保姆式”服务。
“我们始终坚持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以助企纾困为重点,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全方位聚焦一线工作,当好企业纾困‘服务员’‘保障员’和‘安全员’,以更优质服务助推企业发展提速增效。”毛坝镇党委书记伍鹏说。
“我们的项目建筑面积5040平方米,共有15层,将建设为集餐饮、住宿、会议、娱乐等于一体的服务型综合体,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目前正按进度节点快速推进。”毛坝镇秦巴酒店项目负责人说。
毛坝镇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成立营商环境工作专班,以优质服务助推项目建设。图为正在建设中的秦巴酒店项目。 毛轩 摄
2024年,项目专班协调解决土地征用、施工手续办理、资金周转等各种实际问题25个,开展项目建设合法性审查讨论25次,化解涉企重大群体性矛盾纠纷3起,开展企业“法治体检”3次,有力保障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文旅融合发展,丰富基层群众生活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位作家。”“我也是。”2024年12月20日,听完作家王晓一的讲座后,毛坝镇中心学校很多同学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梦想。
毛坝镇定点帮扶单位——陕西省作家协会定期来到镇内各所学校,开展“唤醒文学梦想、种下文学种子”讲座,这已经成为山区学校最独特的文学活动。
而每到周末、节假日,毛坝镇柳青书屋里挤满了人。
“周末带孩子来看书,阅读是对人一生都有益的事情。”正在这里看书学习的村民张千柳说。
省作协是毛坝镇定点帮扶单位。为了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省作协从2020年开始,在毛坝镇建立了柳青书屋,每年送来优质图书,目前图书总量已达3000余册。 毛轩 摄
为了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省作协从2020年开始,在毛坝镇建立了柳青书屋,2024年又为书屋送来了800册优质图书。目前图书总量已达3000册。柳青书屋已然成为山区群众的“精神粮仓”。
毛坝镇还秉承民众唱主角、得实惠的原则,建设生态旅游度假区,完善景区配套服务,打造盘厢水寨AAA景区,开发了集水岸观光、亲水休闲、田园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文旅休闲项目,进一步满足农民群众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2024年8月11日,毛坝镇举行“紫阳·盘厢河”溯溪越野赛,来自陕西、重庆、四川、甘肃、湖北等地的200名专业运动员和近300名越野爱好者参加了比赛,为当地乡村旅游注入了活力。 毛轩 摄
2024年,盘厢河溯溪越野挑战赛、水上冲关等系列文旅活动已“火出圈”。关坪山采茶、不夜盘厢河晚会等农耕民俗活动受到群众热捧。村里巧手绣娘制作的特色艾草包,也成为游客喜爱的纪念品……毛坝镇依托文化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小、精、特”的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路子,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在家门口吃上“文化旅游饭”。
依靠发动群众,开创乡村治理新局面
2024年12月22日,天边露出鱼肚白,毛坝镇街道逐渐热闹起来了。
“这边不可以占道经营,会影响过往行人和车辆通行。”镇综合执法队人员面带微笑,一边开展常态化街面巡查,一边帮助商贩将货物搬进店铺。
“对违反相关管理法规的人员,我们坚持7分服务、2分管理、1分执法的‘721’模式,以宣传教育引导为主,让群众感受到诚意和情意,自觉遵守法律规范。”执法队副队长王勇说。
为更好地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毛坝镇以网格为基础,统筹整合安全生产和消防办、派出所、市管所、综合执法队等基层执法力量,聚焦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抓住“接访、解访、回访”三个控制性环节,努力把“问题清单”变成“满意清单”。
毛坝镇“老支书”调解团成员在社区成功化解邻里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把问题解决在当地。 毛轩 摄
2024年共开展领导干部接访4场次,接待群众千余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3000余人次,开展矛盾纠纷、安全隐患排查36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95件,诉调对接司法确认9件,调解成功率达98.6%;并对各类违法行为及时纠偏制止,行政处罚92件。
2024年12月18日,毛坝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召开了一场群众议事会,引导村民逐步从“张嘴发牢骚”转变为“理性求共识”。
“群众的事情由大家说了算,大家都说说意见,共同商议。”毛坝镇联系社区负责人刘大鹏说。
像这样的群众议事会全镇已召开50余场,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42名党员群众自愿加入所在村的自治组织,商议涉及群众利益的村务总计20余件,倡议简办红白喜事30余人次。
毛坝镇还依托各村党群服务中心,精准把握群众“主力军”的角色定位,动员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好乡贤、致富带头人、群众代表等共聚一堂,共同制定村规民约,让群众掌握“话事权”,架起干群“连心桥”,有力促进和美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