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新闻 > 安康 > 安康
躬耕高山 只为薪火相传——记市农科院马铃薯科研团队
2024-02-08  来源:本站原创

记者 赵漪湉 实习记者 卜昊天cfq安康新闻网

冬闲时节,地处大巴山深处的市农科院镇坪高山试验站被皑皑白雪覆盖,试验田里的马铃薯已经全部收获入库,这是蒲正斌一年中难得的清闲时光。cfq安康新闻网

与高山实验站相距150公里的市农科院组培室里,一颗颗马铃薯脱毒瓶苗正在架子上酝酿枝芽,只待冰雪消融,和它的团队奔赴一个有关育种的春日之约。cfq安康新闻网

安康人对马铃薯有着特殊的情感。马铃薯帮助安康人民解决了温饱,实现了脱贫。马铃薯见证了安康人民从“土里刨食”到“借绿生金”的光辉历程,如今又承载着保障安康粮食安全、振兴农业发展的希冀。cfq安康新闻网

自市农科院建立伊始,66年间,蒲正斌等几代育种人的接力奋斗成就了安康秦巴山区及西南马铃薯育种事业从“救命薯”到“致富薯”的追梦之路,在高山之巅,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攥紧中国种子,为端牢中国饭碗奉献无悔青春。cfq安康新闻网

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突破cfq安康新闻网

行走在大巴山海拔1450米的山峰上,成千上万的马铃薯植株旁边似乎都有这样一个影子——一个身材瘦削的男人,俯下身子,小心地翻看记录,裤腿和解放鞋上沾满了泥巴。cfq安康新闻网

他就是“高山站”目前唯一长期驻扎的研究人员蒲正斌。“搞育种工作,不是光坐在办公室里想业务,而是要去田地里搞研究。”1984年,蒲正斌从四川达州来到镇坪,开始寻找藏在马铃薯基因里的钥匙。cfq安康新闻网

马铃薯在我国种植面积目前达到7000多万亩,面积、总产都位居世界第一,单产却落后,仅居世界第93位。从科技创新追寻原因,就是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好品种以及脱毒种薯使用率低。cfq安康新闻网

cfq安康新闻网

马铃薯科研团队对新品种开展田间收获考种cfq安康新闻网

镇坪高山试验站就是为解决品种问题而设立。蒲正斌说,他是站里的第二代育种人,已故的叔叔蒲中荣是第一代马铃薯育种人。1977年,蒲中荣独自一人来到深山里的曾家镇金坪村扎根建站,在这里创造了安康马铃薯育种从零到一的突破。cfq安康新闻网

打开1995年中国农学会出版的《中国当代农业科技专家名录》,翻至蒲中荣的条目里,可以看到这样一段话:“蒲中荣现为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委委员。长期从事马铃薯抗病育种研究,选育成10个马铃薯新品种,其中以文胜4号、安农5号、安薯56号跨省种植,累计推广面积400多万公顷。解决了长期以来威胁马铃薯产量的晚疫病问题……是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专家。”cfq安康新闻网

20世纪,群众种植马铃薯都用土法子,把上年保留的马铃薯切成几块种进地,但伴随着简单的种植手段,带来的就是产量低下、晚疫病流行等诸多缺陷。cfq安康新闻网

蒲正斌回忆,蒲中荣不愿再看到山区群众挨饿,为此付出了漫长而艰辛的努力。他曾为观察实生苗的抗病性,在山雨中一待就是半天,为了做好对比试验,一天翻山越岭几十里,两头不见天光……在马铃薯生长的关键时期,就在荒山上搭个窝棚,白天观察,晚上生火取暖写记录,8年背烂了4个背篓。cfq安康新闻网

没有仓库,自己盖;没有粮食,自己种;没有载具,自己背。点的是煤油灯,睡的是木板床,成果装在背篓里,笔记放在膝头上。蒲中荣苦心孤诣的研究有了回报,他主持培育出的安薯56号,通过了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这也是安康地区选育的农作物品种中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品种。cfq安康新闻网

蒲正斌语带怀念地说:“我叔叔对我的影响很大,他是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对育种事业非常热爱,如果没有他的坚持,我可能达不到今天的成就。”cfq安康新闻网

对马铃薯育种事业的执着,在叔侄俩身上传递,他们一起戴着草帽,肩挑背扛,在山间躬耕14年,直到1998年蒲中荣退休。cfq安康新闻网

为中国育出安康“芯”种薯cfq安康新闻网

在粮食作物育种中,马铃薯育种的难度曾令许多科研人员望而却步。因为玉米、水稻等主粮作物一般有2套基因组,而马铃薯却有4套基因组,遗传背景复杂,杂交后代选择难度大,稳定性很低,因此难以育出突破性新种,育种周期常以十年为单位。cfq安康新闻网

接过叔叔的担子后,摆在蒲正斌面前的是一座座需要翻越的高山,而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他,却在这个远离繁华的地方,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cfq安康新闻网

翻看着手里的种薯,蒲正斌说:“马铃薯育种是十万里挑一,几万株里也不一定能选出一个理想的品种,育出一个新种,最乐观的情况也要好几年。”三分种,七分管,育种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一旦哪个环节出现纰漏,种薯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cfq安康新闻网

做科研,最需要忍的就是孤独与寂寞。蒲正斌怀着强烈的信念向田间地头要答案,试验田就是实验室,因为整日都与马铃薯相伴,周边的村民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洋芋坨”。cfq安康新闻网

犹如一粒种子从生根到开花结果,蒲正斌的一生写满了与马铃薯相关的注脚。cfq安康新闻网

每年3月,他和同事们总是在试验田间忙碌着马铃薯育种材料的播种;随后的5到9月,又总是端着试验记载簿一轮又一轮地做田间观察、管理、人工杂交以及收获杂交果、试验材料;10月收获期结束后,他又忙于室内种薯、株系材料的贮藏管理;还有中省市三级品种试验材料的整理、统计以及试验报告的撰写。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停地在山野间奔忙,轮转了整整40个周期。年华流逝,满头青丝的青年如今已鬓发染霜。cfq安康新闻网

对于育种家而言,最好的品种永远是下一个。“马铃薯育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新品种必须超过现有品种的生产表现才能通过国家的审定。”蒲正斌说。cfq安康新闻网

2003年至2011年,在蒲正斌的手中,陕西省第2、3、4个通过国家审定的马铃薯品种秦芋30号、31号、32号相继诞生。近年新品种秦芋33号、34号、35号、36号、37号5个品种正在登记。cfq安康新闻网

没有亲情的种子,事业的火种便无法燎原。妻子陈英默默地支持着丈夫的育种工作,照顾三个女儿,扛起家庭的重担。在站里仅有的两名老同志退休后,蒲正斌的工作更加繁忙,在外出差时,整个试验站就剩下陈英一个人,几十亩地的管护和记录全部落在了她头上。cfq安康新闻网

一提起过去夫妻二人历经的艰辛,坚强的陈英眼中也忍不住泛起泪光:“这么多年,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最热爱的马铃薯事业。”二女儿蒲善铃说:“我爸爸关心马铃薯,有时候甚于关心他自己。”cfq安康新闻网

虽然“陕西省最美农业人”“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加身,但蒲正斌认为,人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本,这个“本”就是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服务群众、做好马铃薯育种事业的初心。cfq安康新闻网

精神薪火相传,事业接力前行cfq安康新闻网

2010年,“80后”青年郑敏加入了蒲正斌带领的马铃薯课题组,成为一名科研人员。cfq安康新闻网

“两位蒲老师对于马铃薯研究坚定的决心深深地打动了我,促使我加入了这个团队。十几年来,研究马铃薯已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已经是市农科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所长的郑敏说。cfq安康新闻网

长期以来,我国马铃薯以鲜食为主,占马铃薯消费量的六成以上,而加工消费仅占8%。随着时代变化,要延长马铃薯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就需要繁育、种植更符合中国人消费习惯、更适合加工的好品种。cfq安康新闻网

在育种之外,标准化种植程度高的马铃薯,意味着在加工销售环节给企业节省很多成本。在这种要求下,怎么种马铃薯都有规定动作。cfq安康新闻网

作为一线工作人员,郑敏是农民田间地头的长期访客,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做好田间管理。在做好示范推广、服务农民的同时,让繁育出的马铃薯新品种得到保种、扩繁、延长当地产业链是最终的目的。cfq安康新闻网

郑敏深知,除了让更多更优质的马铃薯走上人们的餐桌,育种工作还是事关国家粮食产业安全的大事。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如果不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会遇到“卡脖子”问题。cfq安康新闻网

长期奔忙于安康各地之间风吹日晒,郑敏少了很多陪同家人的机会,但她并不后悔。“干这一行,不仅要会在实验室里做试验,也要会在田间种地,地种好了,才能育好种。”cfq安康新闻网

2013年至2018年,由郑敏主持推广的秦芋32号在安康、汉中、商洛等地累计有效推广面积达到了106.38万亩,平均亩产提高357.72千克,增加产值8亿元。cfq安康新闻网

除此之外,郑敏和团队还创新探索出了以“马铃薯+X”为核心的粮经轮作套种万元田高效栽培技术。通过马铃薯与鲜食玉米、蔬菜、桑树等作物轮作套种栽培,改变我市露地农业生产一年“两种两收”为“三种三收”,实现亩产值过万元的目标。目前,该模式已入选安康市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2023年末,郑敏荣获陕西省“巾帼最美农业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cfq安康新闻网

2021年,更年轻的新鲜血液叶明辉加入马铃薯科研团队,工作两年多,他已融入了这里的生活:“事在人为,我还是想把这个事业延续下去,对我来说也是一个突破的机会。”cfq安康新闻网

2022年深秋,蒲正斌被查出罹患癌症,需要化疗抗癌。这对于他的家人、同事都是巨大的打击。但蒲正斌得知后,他首先担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科研不能断茬,马铃薯育种事业必须得到传承。cfq安康新闻网

郑敏和叶明辉从蒲正斌手中接过了这一沉甸甸的事业。郑敏说,一下子她感觉责任更大,压力也更大了,但是作为后来人,更要延续这一光荣的使命,让农科人坚守的精神代代相传。cfq安康新闻网

如今,蒲正斌结束化疗后还是习惯回到“高山站”生活,他希望自己离马铃薯更近一点,自己几十年干的是马铃薯、想的多是马铃薯,离不开这片土地。cfq安康新闻网

“虽然快要退休了,但科学研究的道路永无止境。我们安康市农科院马铃薯科研团队正处在新老交替的关键环节,我要以传帮带的方式助推新一代科研人员更上一层楼,让安康马铃薯科研事业更辉煌。”蒲正斌说。 cfq安康新闻网

(责编: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