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杨迁伟 通讯员 张天兵)耕地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岚皋县全力推进土地流出整改,激活“沉睡”的土地,撂荒地变成肥沃的良田。去年以来,仅大道河、堰门两镇就找回“流失”耕地2000余亩。
6月18日,走进大道河镇白果坪村,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田野的清香。村干部和志愿者正在晾晒刚刚脱粒完的小麦,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些小麦是从80多亩撂荒地捡回来的,这些地荒废了好多年,整改后收成还增加了。”村党支部书记李厚林介绍道。
白果坪村山地多平地少,耕作以人工为主,随着村里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耕种农户持续减少,部分农田闲置。如今,村上采取“种植大户+村集体”的形式,通过土地流转、作物种收、田地管护用工等,让撂荒地变成增收的“希望田”。
去年,全县土地流出整改工作启动后,大道河镇制定出镇领导班子包片包村,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包组包地块,一地块一策略的整改办法,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核查。同时,各村(居)委会利用屋场会、院子会,教育引导村民珍惜土地,自觉整改、恢复耕种,发动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或委托他人进行复耕,号召党员干部、村支两委成员、护林员等开展家庭所属撂荒地复耕,盘活土地资源、坚守耕地红线。
另一方面,镇上实施耕地流出整改恢复工作日排名、周通报制度,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一年多来,该镇共计恢复耕地632.68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199.4亩,一般耕地438.28亩。承诺种植143个图斑(地块)234.17亩,在全县率先清零。
为了让有限的耕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堰门镇也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这几天,在长征村一片刚刚追过肥的耕地里,一场雨后,300亩黑玉米苗翠绿一片,长势喜人。
“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长征村党支部书记单升全高兴地说:“村上把这块撂荒地流转过来,翻耕过后种上市场性价比更好的黑玉米,丰收后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0万元的收入。”
堰门镇境内群山连绵,沟壑纵横,耕地资源十分有限。面对土地撂荒的实际,镇委、镇政府强化政策宣传,坚持挂图作战,指导各村“两委”班子清理杂草杂树、翻耕平整,恢复土地属性,引导农户复耕复种,村集体进行流转栽种,有序推进土地复垦复种。随即,青春、隆兴、团员等7个村,陆续把整改后的撂荒地全部复种上了油菜,油菜收割后种上玉米大豆,仅此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5万元以上。
据了解,目前堰门镇耕地流出整改工作已全面完成,共找回“流失”耕地1500亩,全部应种尽种,实现了限时见青见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