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佑学
现代人因为忙碌,经常忽略身边美景,去追逐外面世界的精彩。正好应验了越是熟悉的地方,越容易被忽略这句话。
我无数次路过“金蚕小镇”,却没有在此停留,直到上周末应友人相邀,才实地造访,真实感觉到“身边的景色也不错!”
“镇绕河水南依山,一颗珍珠嵌谷川。自从金蚕问世后,名扬全球人世间。”家乡陕南石泉县池河金蚕小镇的夏天,万物蓬勃,“火”劲十足。
下高速,经池河岸边宽阔大道,两边矗立的“金蚕”标示路灯。走进“金蚕之乡展览馆”,听讲解,看视频,国家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掷地有声。千年“鎏金铜蚕”,就出土石泉县池河镇谭家湾村。于是我们又探访文物出土现场,走进献宝农民家庭,感受献宝家人浓浓的家国情怀。
国家一级文物“鎏金铜蚕”的面世,标志着石泉县早在2000多年前,就是一块兴桑养蚕的热土,蚕丝产品通过古老子午道,源源不断运往帝都长安,再由古丝绸之路送往中亚和西欧各国。石泉县因此享有 “中国蚕桑之乡”的美誉。
有着石泉县“白菜心”之称的池河金蚕小镇,得天地之灵气,享日月之精华,境内峰峦叠翠,云雾缭绕,稻菽千重,桑田遍布,葳蕤田园,如诗如画。
路边有百亩荷塘,荷叶亭亭玉立,荷花摇曳生姿;千亩稻田散落于池河岸边,秧苗青春肥绿,禾叶清香扑鼻;万亩桑园环绕,遍布田间山岗,桑叶碧波如海……一蔸草一蔸禾一片叶,一河池水滋润万顷良田。荷香稻青桑满园,村美人富展笑颜,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近年来,金蚕之乡顺应时代潮流,把“鎏金铜蚕”故里的经贸金融生活不断做优做强,助推陕西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向着更高、更快、更好目标一路前行,让县域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进“一带一路”伟业中,共享丝路经济繁荣。
来到池河镇明星村沧海桑田景区,站在天空之镜玻璃板上,“中国醉美桑海”巨幅标语掩映在碧绿层染的万亩绿丛中。白云生处,隐隐约约的山边,阳安铁路好似横空巨蟒挂在远山之上。
我们一行10人,绕着沧海桑田核心景区,一会在山岭,一会在谷底,一会在田间,一会在坡地,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上下缓行,左右逢源,穿梭漫山遍野桑树间。应该叫林,还应该叫森。木、林、森,恰如我们一行人,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一般。人多木众树繁盛,万木成林桑海蓊。竖看成行,横看成片的桑树,有大有小,有高有矮,叶子有厚有薄,在阳光照耀下散发着墨绿色的光晕。仔细瞅瞅,枝叶间挂有一颗颗微红、深红转黑的诱人桑葚果。
人食五谷,蚕吃桑叶。蚕为天虫,饲养礼重。白白胖胖密密麻麻的蚕儿,从出生到吐丝成茧,化茧成蝶,都是在蚕农们虔诚、敬拜、祈祷中完成。喂蚕之前,先用生石灰、漂白粉一类的消毒剂,对蚕室、蚕具全面消毒杀菌。进出蚕室,必轻手轻脚,不打高腔,不说秽语,祈祷神虫安详。小蚕初始出,喂养必精心,温度湿度掌控好,桑叶清洁不染污,剪细如发丝,薄薄撒在幼虫上,让细小若微粒的蚕宝宝食之安全,成长有序。蚕儿经过“一到四眠”喂养后,方才成茧,大约一个月时间完成蝶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对于蚕虫的敬仰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理念,代代赓续弘扬。兴桑养蚕,发家致富成为蚕农愿景。回眸家中养蚕经历,总有一幅幅熟悉的画面在闪烁,凡是春风走过的地方,都生长着一望无际绿油油的桑园。田间地头一颗颗桑树站立,一片片桑叶迎风摇曳,那是一颗颗亮闪亮闪的星星,如同星星一样亮闪亮闪的金银,驻守家园。因此,桑树也成为蚕农眼中的“摇钱树”。
生命不息,奉献不止。一片叶,一条虫,永远在激励昭示着勤劳纯朴勇敢善良的中国人。
午餐安排在万亩桑海中的“明星山庄”。这是一处由废弃学校改造而成的民宿接待点。山庄集古色古香建筑和现代时尚元素为一体,尽显乡村和美、幽静高贵之品味。一古树,两层房,四合院,一茶坊,几本书,木桌椅,有盆景,有浓荫,有鸟鸣,烟火气满满。桑叶茶散发缕缕清香,鎏金铜蚕宴席,桑叶和当地山野菜充当主角,喝着时尚健康的桑葚饮品,观桑海沧田、体验采摘乐趣、住特色民宿、品特色美食,在恬适、淳朴、优雅、静谧大自然中,觅一处生态福地,徜徉诗意田园,享休闲惬意生活,乡愁也变得有滋有味。
“金蚕小镇”因荷而美,因蚕桑而兴,因悠悠池河而灵动。人们到这里亲近自然的绿色、吹吹旷野的风,看看飘忽在田野上的白云,美景、美食、美美与共,在这方山水,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行走,一起欣赏,醉在山乡,共享美好,真是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