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天
安康知名女作家王晓云新近出版了长篇小说《魔芋姐姐》,该书甫一出版发行,便在安康文坛众文友中掀起了一股夏日阅读和好评的浪潮。称赞这部书反映了中国青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为实现乡村振兴躬身践行、勇于担当的美好品格,展示秦巴山区的神秘植物,揭示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是一部传递积极向上正能量的优秀长篇小说,演绎出了一曲新时代山乡巨变的青春之歌。
《魔芋姐姐》以女主角郝一冰在高中同学山南用魔芋的魔方“吸引”下,以是否决定从上海回到少年生活学习的故土岚皋县投资创业为主要线索,表现了绿色旅游、绿色自然、温馨人文、潜力巨大的乡村产业发展的系列故事。郝一冰在大都市与小县城的抉择中,遇到过各种事业和工作的变化,周围人群的影响与启迪,经过洞幽烛微富有层次的心理展示,最终毅然决然选择从大都市上海归雁回到家乡投资创业。这部长篇小说《魔芋姐姐》作品,穿插了秦巴山区特色农产品魔芋数十年的发展历程,表现了当代有志有为大学生激情创业的精神风采,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其中的一部分是否应该走进“广阔的农村,大有作为”的价值取向,给当下的慢就业大学生指了一条励志光明之路,堪称有道德、有力量、有温度的作品。
长篇小说《魔芋姐姐》是陕西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创作扶持项目,作品巧妙探讨了进入乡村振兴时代,农村如何从实际出发培植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长效产业,以支撑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课题。作品具有喜闻乐见的文学性、艺术性和接地气,作品墙角旮旯里都充溢着喜悦、丰盛和满满的正能量,是一部能经得起历史检阅、大众喜爱的农村题材精品力作。
《魔芋姐姐》的故事充溢着作家的历练以及她的艺术感触,她萌芽文学梦想诞生在家乡岚皋,实现作家梦想腾飞正是在上海,这两处精彩的淬炼和独到的文学视野,既丰富了她的文学内涵,也成就了她的作品高度。在《魔芋姐姐》作品中,她对上海科技领先海纳百川融汇发展的囊括,对家乡岚皋山水和人文风物的无限眷恋,都变成了作品的地理坐标和标识。在这部倾心而为的大部头作品里,蒟蒻富山民,赤诚报故乡。她怀着报效家乡的赤子之情,带着新时代重要的绿色环保理念,承接“打造南宫山,连通汉江水,建设旅游村”的策略,对传统农业、乡村旅游业、机器人科技在乡村的未来应用,以及现代农业做了多维度多元素的触及与描摹,对故乡岚皋的魔芋产业、山水人文给予了无限畅想和期望。
作品重述了岚皋魔芋产业的历程。作家站在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立场上阐释现代农村新问题,回答了社会关切的农民为啥要种魔芋的疑问?因为“村子里种玉米种土豆,发展食用菌和中药材种植,但种来种去……不管种什么,感觉在岚皋还是种魔芋收益大见效快易操作。”而且魔芋是林下经济产物,不占用大量耕地。“山坡上长着槐树、板栗树、杜仲树、桃树、李树、柑橘树,还有枇杷树等等,而在那些树荫下种植魔芋,春风吹来,空气里都是田野的气息。”魔芋收购季节,“鬼脑壳”变成了“金疙瘩”,大把的钞票流进农民的口袋,“全村的人像过年一样,家家户户都添了喜气,东头王家买了一辆新皮卡,西头吴家买了一台滚筒洗衣机”,农民满怀喜悦地迈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作品尽力展现了魔芋产业发展壮大的艰难历程:从传统种植到现代种植、从田间种植到林下种植、从平面种植到立体种植。以及魔芋的除草、施肥、防病、开挖到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到门店销售、超市销售、展会销售、网络销售等等,从一村一品到一县一业,最终成为全国的“魔芋之乡”。成功创建了全国“六个一”,即第一次成功举办全国魔芋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会、第一个成为全国魔芋标准示范区、第一个被确定为全国魔芋地理标志保护区、第一个组建全国魔芋发展局、坐拥林下种植规模全国第一大县、探索出全国第一个魔芋产业建设模式,从而形成了“林下种植,健康栽培,循环发展”的“百亩户、千亩村、万亩乡、亿元产业”和“生产基地在农村、初级加工在乡镇、精深加工在园区”的产业发展格局。实质上,《魔芋姐姐》成了一部以小说的形式概括介绍魔芋产业发展的科技通用读本,在秦巴山区脱贫攻坚,奔向全面小康,具有普遍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品介绍了岚皋魔芋产品的广泛用途。作品写道:“在魔芋系列产品里,有雪魔芋、素毛肚、麻辣魔芋等即食零食系列;蒟蒻果冻系列;保健食品系列;用于蔬菜的魔芋凉拌食品、精粉类半成品、火锅菜肴等;即食主食系列:凉皮、粉带、方便面、魔芋自嗨锅炒米饭系列;还有主粮食品:魔芋挂面、魔芋稀饭、魔芋玉米制品、魔芋大米制品等等……神奇的魔芋就像打开了一个万花筒,无论形态怎么样,都一样的味道特殊,具有很强的保健作用。”而且魔芋“具有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平衡盐分、洁胃、整肠、排毒等多种食品功效”。它还有很多工业作用,如在石油工业上用作钻井泥浆处理剂和压力液注入剂,有效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在生物工程上可制成胶质,用于电泳分离;在纺织工业中用作毛、麻、棉纱的浆料,丝绸双面透印的印染糊料和后处理的柔软剂;在化妆品工业上用作保香剂、护肤霜、洗发水的添加剂;在废水处理中可作杀菌剂的包埋材料,使杀菌剂缓慢释放;在建筑中可用作防尘剂,将其与表面活性剂混合后喷洒在将要拆修的建筑物和道路表面,防止施工中产生灰尘……魔芋的作用很多,需要种植生产出大量产品,魔芋产业方兴未艾,正在呼唤更多的产量,更大的投入,有着更加美好的前景。安康适宜的气候条件使魔芋成为需要更广泛种植的经济作物之一。可以说,读完了整部小说,通俗易懂,身临其境,也读懂了魔芋这种特殊作物作为富民产业的现实作用与未来愿景。
作品处处吊高读者对以魔芋为主打美食的欲望:“四季河沿岸,‘三彩阁’‘长兴别院’‘全福老宅’‘忆味轩’……每一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在杨家院子,在享受魔芋宴、长桌宴上百种做法的同时,还可以品尝地道的农家菜肴,如各种应季菜,春天的竹笋、香椿、小豌豆、折耳根、半边菜;夏天的苦瓜、丝瓜、小南瓜、四季豆、神仙豆腐;秋天的大丰收、菜合渣、辣子鸡、岚河棒棒鱼;冬天的莲藕炖猪蹄、豆腐乳蒸肉、酸菜炒魔芋豆腐、腊肉豆瓣酱、皮豇豆等等……各个菜都让人胃口大开,又可喝自制的苞谷烧、巴山纯正的米酒、果酒,听风情浓郁的岚皋民歌。在瓜果飘香时,还可亲自下园采摘新鲜的蔬菜与水果,尽享农家之乐。”那巴人部落:“巴人辣子鸡、巴人砧板肉、巴人酸菜小豆汤、洋芋粑粑炒腊肉、烩蛋皮、烩小鱼儿、渣辣子炒粉皮、魔芋干、魔芋丝、魔芋豆腐炒鸡胗儿……”无比香辣。那农家的早餐:“绿豆玉米粥、炒青笋、炒青菜、蒜薹炒肉、野油菜浆水菜、红腐乳、牛肉酱、小油饼”,沁人心扉。那农户家里“自酿的玉米酒、杆杆酒、村里土地上生长的木耳、香菇、魔芋干、竹笋干、土豆干、豆豉、腊肉、腊鸡、腊鱼、燕麦面、天星米、黑芝麻、新茶叶、绞股蓝、金银花……”还有那乡村田野:“刚冒出头的竹笋、折耳根、香椿、菜豌豆、小芹菜、小蒜薹、芥菜花、槐花、魔芋、凉粉、绿茶、山樱桃……好多大自然的产物。”毫不夸张地说,魔芋的精魂,美食的香味,在作品里无处不在地散发着、飘荡着、诱惑着。因此,这部《魔芋姐姐》也成了美食家品尝魔芋系列产品的精美菜谱和饕餮盛宴。
作品赞美了岚皋自然景观的神奇无限。《魔芋姐姐》中美轮美奂地深情描述:“秦岭巴山托举的安康,就像深切嵌入祖国心脏的一片碧绿锦绣大地。在这里,秦岭巍峨,树木葳蕤,缓缓的南坡呈现出一片拥有众多动植物的大自然广阔的摇篮。秦岭,阻挡来自西北塞外干旱的风沙与寒凉,而巴山俊美,汉水汪汪,旖旎出一片风调雨顺的江南风情。汉江,这条流淌在秦岭南麓的大江,即使在工业化空前发展的今天,它依然如画般清澈、如诗般美好。”走进岚皋,黄昏将至:“那些在最后的夕阳里闪耀的油菜花、桃花、杏花、李花仿佛更绚烂了,有着无限蓬勃而火热的生命。”“在夕阳还未落下来的一刹那,月亮便已跃上枝头,月亮的清辉照耀着山林水体,照耀着无数蜜蜂口唇上的花,照耀着那些地上无处不在的小草”。乡村美极了:“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是天然氧吧,呼吸着最新鲜的空气,吃着最天然的绿色食品,像山奶奶一样,活到一百多岁,多好啊!”岚皋:“境内千山万壑,是秦岭和巴山山脉共同缔造的大自然神奇的宝藏。”“南宫山是挺立在岚皋县境内的一座巴山山系的秀逸山峰。”“放眼望去,无边无际巴山大草原起起伏伏,时而绵延一片,时而跌宕成壑。天空很蓝很低,云彩在头顶飘过,一阵山风吹过,云朵扛着阳光一路从东向西调皮地捉迷藏,一会儿这边明亮那边暗下去,一会儿那边亮起来这边投下阴影。”巴山大草甸:“夜色如水,山风微微寒凉。不知不觉间,天空洒满了星星,一条银河悬在头顶,满溢地似要流出来了。”巴人部落:“头戴斗笠、肩披蓑衣,腰围麻裙、背弓握箭,威风凛凛,仿佛在忠心地守护这一方秀丽的巴山圣水,尽显巴人的忠勇刚烈。”“走进巴人部落就如同走进了历史,走进了梦中那个遥远的巴国……穿越时空对话巴人部落,让游客们的心感悟到一次安静释怀的远行。”
如此这般目不暇接的景色, 实在是让人心神向往!由此,这部长篇小说又成了游客选择旅游胜地的一幅导游图。读者据此书,既可以完成一次次惬意地卧游,又可以深入实地寻踪问迹畅游秦巴山地,以饱览秦巴山区天然药库和自然人文景观。
当然,作品还用素雅的文笔,热忱地讴歌了岚皋勤劳而善良的人民:“巴山子民,从小就是乐观的,听天由命,豁达开朗,善良勤劳,人民的优良品德,他们全有。”同时,对干部也多次描摹,赞美了推进魔芋产业持续稳健发展的郝县长、魏县长、杨副县长、冉厂长、刘局长、山南副局长、山支书等等,还提到了其他支持的领导:县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政协主席、分管农业的郑副县长等等,小说生动刻画了主人公郝一冰抛弃了在上海大都市创业的执着,同时与自己曾经非常在意的上海“白马王子”李骄凡分手,最终把自己火热的人生献给了岚皋,把自己的蓝色爱情嫁给了山南,从而成就了这部作品收官的完美无憾。作家写出他们自觉创业肩负使命的坚定气概,也写出了他们在挫折当中的励志和成长史,为一代新人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小说画廊中,增添了鲜明生动的青春影像和人物群像新画廊。由此,这部《魔芋姐姐》也成了成功者的励志手册。
笔者有一个执拗的观点,《魔芋姐姐》的故事太完美、太励志了,似乎缺乏强烈的故事冲突,或许作者出于对家乡的考虑,将诸多矛盾都前置了,如:郝一冰恪守环保理念与大公司利益的冲突,她对李骄凡有意却未获表白的尴尬,她对山南早期缺乏心跳但也无不慰藉的情愫,另一重要配角小敏童年时期家庭面临的困难与变化,县里早期种植魔芋遇到难以攻克的植物病害对魔芋产业打击的过程,早期魔芋产品开拓市场的艰难等等……这直接导致后半段故事,几乎缺乏反面人物和反面事件的阻断,而充溢着山间漫流的小桥流水、春暖花开的碧波荡漾、情感滋润的和谐乐章。万一说有,就是那个“赖老大”又叫“烂把式”的来老大,是个犟牛,不按山南的技术要求种植,结果,别人丰收他遭灾,从而引发了一些不满。就是这个桥段,反而让作品更有骨感。我想,在魔芋产业培育和发展过程,一定少不了来自农民因技术、因灾害、因市场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反复以及来自官方决策层的不同声音,而误导魔芋产业健康发展的矛盾冲突,如果在作品中呈现出来,则更能显现魔芋产业的来之不易,更显作品的深度、丰度和力度。
但整部长篇小说从写作动机和意识上讲,真正算是一部纪实体小说。作品使用了真实的地名、真实的场景、真实的物产,真实的社会背景,包括部分真实的人物原型,尽管以小说的形式出现,大部分人物和情节都虚写与虚构,却难掩写现实写全景写美好的初心与使命,作家正是在完成一部回报地方政府和父老乡亲养育之恩的作品,因而让作品呈现出新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广阔前景与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