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家斌
“一碗复一碗,尽啜祛忧烦。”碗,是盛装食物的日常餐具,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碗的烧制和应用有着悠久历史,其造型多样、色彩斑斓、手感清凉细滑,便于洗涤,经久耐用,深受国人喜爱。千百年来,它陪伴人们的一日三餐,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器皿,见证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变迁。
最早的碗,主要是用泥质陶制成的,《礼记·礼运》中说,太古时代“燔黍捭豚,污尊而抷饮。”意为当时用手撕开小猪和黍粒一起烧烤,在地上挖个小坑储水,用手捧着喝。中国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瓷碗,这些碗基本没有纹饰,表面更加光滑。
唐宋时期是中国碗发展的成熟期,碗的形状和装饰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胎质更加细腻,釉色更加纯净,烧成了青花瓷碗、粉彩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碗。宋代出现了多种形状和装饰的瓷碗,器型优美,纹饰简洁,釉色均匀光润,“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把瓷器生产推向顶峰。元末至清代,青花瓷碗盛行,同时在品类上出现了粉彩、五彩、斗彩、珐琅彩、黄釉等各种颜色釉瓷碗。
随着制瓷工艺的改善以及人们审美和实用要求的提高,碗的形状、纹饰、质量也越来越精巧,使用分工也越来越具体多样。材质上有石、木、陶、瓷、铜、铁、锡、金、银、玉、翡翠等,形制上有碗、盘、碟、盏、盒等,装饰图案有海水江崖、花卉草虫、人物故事、诗文书画等,不断变化的只有质料、工艺水平,不变的是碗质朴敦实、恒久绵长、热爱生活、不择贫富的品质。
明清时期,以黄色为尊,清代《国朝宫史》记载,单色黄釉瓷器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可以使用,是等级最高的皇家御用瓷器,其中,里外黄釉又带龙纹的碗,只有皇帝本人才可以使用。
碗的大家族中,还诞生了一个特殊品种——“洋瓷碗”。“洋瓷”还有个名字就是搪瓷。搪瓷的制作流程是在金属表面涂抹覆盖一层或几层瓷釉,通过烧成,两者发生物理化学反应而牢固结合的一种复合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搪瓷面盆、口杯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得到重点发展,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搪瓷更是风靡全国,每个家庭几乎都有印着牡丹图案的“洋瓷碗”、茶杯、菜盘、大脸盆子等,可见当时,搪瓷在我国的市场有多大,上至领导,下到平民百姓,搪瓷面前没有高低贵贱。
悠悠世间事,碗中日月长。“淙淙曲注结轻冰,瓷椀筠垆此恰应。怪底茶烟寒不起,远山微削玉崚增。”在乾隆帝眼中,冬日里山河宁静,生活闲适舒坦。“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晚来融面胜荷花。”在宋代词人晏殊笔下,碗边凝聚的水珠若露华欲滴,将夏日仕女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唐代诗人杜甫对瓷碗的热爱和赞美溢于言表,急切的心情让人怜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在李白遭受谗毁被排挤出长安时,碗里盛满了诗人心中的苦闷和愤懑。
手捧只碗,感慨万千。吉祥、淳朴、信仰……人们把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所有追求浓缩在了这一掌圆径之内,每个碗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正如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古时,碗被视为吉祥物,常被用作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寓意着团圆和美满。在艺术家笔下,碗经常被用来象征着和平、和谐与纯净。在寻常人家,碗不仅有实用价值,更有着情感价值,它承载着我们无数的回忆和情感,见证着我们的成长历程。一只古朴的碗,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让人感受到岁月的痕迹,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价值。
碗中之味,人生之趣。碗身饱满圆润,容纳着无尽的温暖与关爱,圆盘浅浅,盛满生活的色彩,它既能装得下山珍海味,又能盛得下粗茶淡饭,既能装得下香醇的美酒,也能盛得下苦涩的滋味。色彩斑斓的碗,它盛装着对美食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正如一位无声的守护者,默默陪伴着我们的生活,精美的青花瓷绘,宛如一幅传统中国画,让每一餐都成为美好的享受,让您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品味风情。把美食装进碗里,把幸福种在心底,愿我们的生活如这碗中的美食般丰富多彩,每一份滋味都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