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魏涛
不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是幸福安康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对“幸福”二字的深层次追问和解答。
近年来,我市聚焦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以城乡教育、县域医疗卫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三个紧密型共同体”建设为突破口,通过体系重构、机制重塑、资源重组,构建人财物统管、责权利一体的“一家人”模式,切实推动资源下沉、城乡贯通、优质均衡,走出一条城乡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可及的“安康路径”。
优质资源共享,在家门口“上好学”
“今天的美术课真有趣,好期待老师下次给我们上课。”日前,白河县城关初级中学美术教师陈定根在中厂初级中学七年级1班、2班上完了本学期最后一次走教课。
“学生平时都很腼腆,现在开朗了许多。陈老师用生动有趣、生生互动、师生合作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美术,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这是中厂初级中学老师的普遍感受。
多彩的画笔,勾勒出一个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中厂初级中学黄祯、胡先钰、周志涵3名学生的绘画作品,在白河县城关初级中学教共体第九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中获得绘画类一等奖。
教育承载着亿万家庭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区域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加快建设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以下简称教共体),并将白河县作为教共体建设试点。中厂初级中学美术走教课,便是白河县教共体核心校白河县城关初级中学促进城乡教育共建共享共进的缩影。
记者了解到,在白河县,9个教共体内的城乡学校,不是简单的结对帮扶,而是打破各种界限和壁垒的高度融合和统一,最终让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乡村,激发农村薄弱学校内生动力。
白河县以教共体为单位核定教职工编制和专技岗位职数,由各教共体统一管理、动态调配、按需使用,通过“选上来、派下去、考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以轮岗为主、走教和跟岗为辅的教师双向交流机制,夯实了薄弱校师资力量。
除了师资调配,白河县教共体内的资金管理、硬件资源等方面也会进行统筹调配,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原则,重点保障成员校强基固本、教育科研、师资培训等方面需求,做到持续优结构、补短板、提质量、促公平。去年以来,各教共体集中财力提升和改善成员校、薄弱校办学条件,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1.3万平方米,让学生能够就近上好学。
“我们这段时间经常会和西营镇中心小学一起上‘云课堂’,虽然不在一个教室,但我们是同一个老师,教同样的内容。课上老师还会对我们班学生进行提问,两个班的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比拼,同学们学习兴趣都提升了不少。”西营镇中心小学数学教师、县级教学能手曹健在“智慧云课堂”为双丰镇中心小学、闫家完小和新庄完小学生授课中收获了不少“粉丝”。
“以前的备课和教学方式只考虑本班学生的学情,而教共体内架起‘云课堂’之后,教师面对教学的群体丰富了,我们教师在备课和教学时就要考虑不同学校的不同学情,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也就更高了。”曹健说。
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学校之间实时互动交流,白河县投入420余万元建设“智慧云课堂”线上教学平台,新建互动教室62个,升级改造录播教室8个,通过校园局域网在线上以直播方式常态化开展名师课堂、家校共育等活动,让教共体内师生同步学习、同屏互动。
“‘智慧云课堂’已经成为两地四校常规开展教学活动的平台,后期我们还将引进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以及沉浸式技术,推进教学过程向智能化、个性化转变,让‘智慧云课堂’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促进师生共同进步。”西营镇中心小学教共体总校长汪义春说。
如今,白河县每个教共体内的学校连成一片局域网,县镇村三级学校可以同上一堂课、共享一名师,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受益面。教共体通过线上教学平台,还可以组织线上教学研讨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制定教师业务培训计划等,提升全县教师的线上教学能力。
当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的春风吹来,越来越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安康城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全市来看,截至2024年底,安康全面推进“教共体”建设,构建互惠共生的城乡教育新格局,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五共”办学模式学校占比超过90%,覆盖学校461所、学生21万余人、教师1.6万余人,多层次交流各类优秀教师1947人。
健康有“医”靠,为幸福生活“加码”
65岁的宁陕县四亩地镇太山坝村村民许爱明,亲身感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看病便宜了。
患慢阻肺病10余年,每到秋冬季病情加重时,许爱明需住院治疗。去年10月,许爱明上转至宁陕县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总院住院治疗。此次住院总费用3868元,费用相较于前年下降了782元,降幅16.8%,就医负担有效降低。
许爱明亲身感受到的实惠,得益于宁陕县县域内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改革。
自去年1月,市委、市政府在宁陕县启动医共体试点工作以来,宁陕县组建起以宁陕县医院为牵头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和11个镇卫生院为分院,覆盖78家医疗机构的医共体。一场以“组织架构统建、资金打包统合、服务能力统提、内部运行统管”为核心的医改大幕拉开。
推进资源下沉,缩小城乡服务差距,宁陕县医共体首先在硬件上发力。除了对部分镇卫生院进行维修改造、整合搬迁外,还根据需要集中配置了DR、生化分析仪、心电图等诊疗设备57台件,补齐更新了5所镇分院急救转运车辆,规范设置了各镇急诊急救室,建成15个村公有产权标准化村卫生室。
“现在不一样了。所有药品都由医共体总院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实行零差率销售。”宁陕县筒车湾镇海棠园村村医叶芳说,医共体组建后,卫生室还添置了药架、检查床等医用设备,村民就医环境也得到大幅改善。同时,县、镇组成的责任医师团队,定期到村上对村民进行走访、问诊、指导用药。
设备只是一方面,为提高基层医院医疗水平,宁陕县医共体总院还通过技术培训、学科帮带、专家巡诊、下沉支援等方式,加快提升各分院应急处置、慢病管理、中医药服务等能力。
1月8日,江口镇中心卫生院口腔科开诊。当天,陈会隆等5名患者得到了该院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学专业的口腔执业医师田敏的诊治。
“去年,在总院检验科帮扶专家的协助下完成了检验科室内SPO质控。在总院外科、麻醉科医师的指导下,我院成功开展一级手术3例、二级手术1例,填补了手术业务的空白。我院还选派了10名医生分别到西京医院、总院、分院进修或参加省级中医培训学习。”江口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张燕说,现在江口片区常见病、多发病在当地就能较好地治疗。对确需向上转诊的患者,宁陕县医共体总院开辟绿色转诊通道,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奔波。与此同时,宁陕县打造医共体药学服务、健康管理、远程诊疗、资源调度管理平台,下设集中审方、远程影像、远程超声、智能随访等11个数智化管理中心,运用“设备互通、上联三甲、下接镇村”的信息技术手段,采取“集中调度、远程指导、双向奔赴”远程诊疗模式,让信息多跑路、基层群众少跑路,实现“镇级检查、县级诊断、及时反馈、上车即入院”,让基层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小病不出村”“县里的专家村口看”……截至目前,宁陕县县域就诊率、基层首诊率、基层门急诊人次、基层出院人次、下转患者同比分别增长10.5%、16.9%、15.8%、48%和43.8%,基层患者上转率同比下降20.1%。
以宁陕县为起点,星星之火已经突破山水的阻隔,于燎原态势中,照亮安康县域医共体之路。
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市10个县(市、区)均全面启动“组织架构统建、资金打包统合、医疗服务统提、内部运营统管”的“四统”模式,将原有17个县域医共体整合优化为13个,设置牵头县级医院14家、成员单位医院21家、县级和镇级分院166家,覆盖卫生技术人员1.5万余人,惠及全市常住人口245.72万人;医共体内下沉医技人员1344人,其中中级职称及以上445人、占比33.1%;医共体下转患者3800余人次,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55.07%,居全省第二。
2024年4月24日,平利县正阳镇开展“携爱童行·情暖夕阳”关爱一老一小系列活动。图为该镇在敬老院开展专家义诊、义务理发等活动。黄小彬 摄
文化润民心,促城乡“精神共富”
“活动室里学习、娱乐、锻炼,应有尽有。哪怕待上一整天,也不觉得乏味。”作为镇坪县钟宝镇塘坊坝社区联合子中心的常客,王娟几乎每天都会到子中心读书看报,陪伴孩子到“公益课堂”学习毛笔字,晚上还去“群众大舞台”看别人跳广场舞。
钟宝镇宣传干事徐小荣介绍,像王娟这样每天都来“打卡”的群众还有很多。塘坊坝社区联合子中心活动阵地融合书法手工、乐器演奏、围棋象棋、舞蹈音乐、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越来越“圈粉”,成为居民群众锻炼、娱乐的首选之地。
去年以来,立足城乡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镇坪县加快建设紧密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以下简称文共体),成立1个县级总中心、7个镇级分中心、26个村(社区)联合子中心,将29个承担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重点单位纳入文共体总中心,优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让公共文化服务直达群众“家门口”。
文共体建设,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镇坪县围绕建好用好乡土人才、专职人员、志愿服务、研究创作、智库专家五支队伍,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对全县文化艺术人才全面摸底排查,动态建立1100余名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库;建立特派帮扶机制,90余名县级文体特派员结对帮扶村(社区),指导镇村开展文化活动;推行文化志愿服务直通车,42个文化社团、73支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到镇村巡演展览;先后邀请30余名省市业务师资来县培训指导,举办巴山唢呐、陕南花鼓、五句子歌等专题培训班,培训人员达760余人次。
“学习书法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都有,有时还有老年人过来互相切磋。我来主要是发挥余热。”彭长明是塘坊坝社区的一名书法爱好者,从去年年初开始,他经常到社区联合子中心教授书法课。
问需于民,才能让文化惠民更悦民。镇坪县在全县范围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和满意度调查,根据1万多份调查问卷反馈结果,优化制定点单配送项目清单,确定41项81个县级点单配送项目,通过群众(团体)点单、精准配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和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下沉镇、村(社区),初步建立“需求采集——服务供给——评价反馈——项目调整”服务流程闭环机制,基本实现服务供给从“我送你接”向“你需我送”转变。
同时,镇坪县持续深化县域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提升总馆与分馆一体供给水平,广泛推广使用国家文化云、省市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优化“文化镇坪”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为点单配送和数字文化服务提供支撑。
为群众建舞台,让百姓唱主角。在“唱乡韵 同富裕”镇坪县首届全民村歌大赛中,镇坪全县58个村和7个社区广泛参与,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选拔群众身边的优秀文化人才编曲、作词,创作村歌作品,在镇村文共体子中心、分中心开展村歌大赛初赛、复赛,最终唱响决赛舞台。镇坪歌手柯愈辉在安康市“陕南民歌”大赛中,演唱新创编的镇坪五句子歌《戒指藏在碗里头》,荣获“安康市十佳民歌手”称号;镇坪县夕阳红合唱团、曾家镇昌盛锣鼓队在全市第二届“安康花鼓子”大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
文化惠民,文旅增色。去年夏天,首届“镇坪长寿文化杯”全国少儿围棋公开赛,吸引来自全国28个代表队的500余名少儿围棋高手、教练员、领队齐聚镇坪。而在赛事外,镇坪的自然美景与深厚文化底蕴令他们流连忘返。镇坪县巧妙地将体育赛事与文化旅游结合,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体育、科技等相关行业深度融合发展,催生品类繁多、优质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文共体建设在镇坪结出果实后,新的种子已向全市播撒并不断向下扎根。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市设置总中心5个、分中心50个、子中心或联合子中心442个,覆盖了全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广大群众。
有了稳固的结构,全市还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创新实践及成果转化工作,组织召开了优秀群众文化品牌培育暨创新发展项目审定会,由省级专家对遴选出来的优秀群众文化品牌培育及创新发展项目进行一对一指导,切实将创新实践转化为创新案例。成功举办了安康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大赛,产生了一批高水平创新发展案例,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数据链接
1、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差距,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让农民过上更加富裕美好生活,2023年年底、2024年年初,我市分别在白河县、宁陕县、镇坪县试点紧密型城乡教育、县域医疗卫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
2、市委编办以2024年1号文件出台《安康市机构编制支持保障“三个共同体”建设十条措施》,切实发挥机构编制服务保障作用。
3、2024年8月23日至24日,五届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扩大)会议暨全市“三个紧密型共同体”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宁陕县召开。会前,实地观摩了白河县、宁陕县、镇坪县紧密型城乡教育、县域医疗卫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试点情况。
4、截至2024年底,安康全面推进“教共体”建设,构建互惠共生的城乡教育新格局,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五共”办学模式学校占比超过90%,覆盖学校461所、学生21万余人、教师1.6万余人,多层次交流各类优秀教师1947人。
5、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市10个县(市、区)均全面启动“组织架构统建、资金打包统合、医疗服务统提、内部运营统管”的“四统”模式,将原有17个县域医共体整合优化为13个,设置牵头县级医院14家、成员单位医院21家、县级和镇级分院166家,覆盖卫生技术人员1.5万余人,惠及全市常住人口245.72万人;医共体内下沉医技人员1344人,其中中级职称及以上445人、占比33.1%;医共体下转患者3800余人次,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55.07%,居全省第二。
6、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市各县(市)全面启动紧密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方案均已正式印发。设置总中心5个、分中心50个、子中心或联合子中心442个,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广大群众。
7、2024年,我市加快建设“三个紧密型共同体”,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扩容下沉,组建教共体100个、覆盖学校461所,我市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成为全省第1个、全国第4个运用国家医保系统落地DRG支付统筹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评价居西部第一。(记者 魏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