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健
过去的202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是我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起步之年,加快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幸福安康积势蓄能之年。同样,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第四年。
2024年初召开的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犹如一声春雷,在秦巴山区上空久久回响。全市上下紧扣“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要求,坚持“五个突出”和“四个不摘”,以“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为主线,大力实施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优先发展8条产业链,大力推行浙江“千万工程”,深入推进“第一书记”组团服务,全面开展乡村治理,让安康农村向美而生,安康农民逐富而行。
“链上发展”带来产业兴旺
2024年12月26日,全市生态旅游产业链工作推进会召开,专题研究部署低空经济助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像这种通报前期产业链发展情况,研究部署后期产业链发展的专题会议,在2024年每隔上一段时间,就会针对不同产业召开一次会议。
此前的第八届丝博会期间,我市策划的涵盖高新技术、绿色能源、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一批优质项目,在招商引资上大放异彩,经过前期层层筛选报送省上签约的4个项目,总投资17亿元。
为促进产业振兴,早在2022年,我市就组建了以富硒食品、生态旅游、新型材料、现代物流、毛绒玩具、秦巴医药、交通装备、消费电子等8条重点产业链,让产业在“链”上发展,把农民镶嵌在产业链上,让产业因“链”而兴,让农民因“链”而富。2024年,结合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安康通过科技赋能、银企合作、项目包装的举措,围绕富硒食品、生态旅游、新型材料、现代物流等8条重点产业链征集了323个项目,总投资1520.7亿元。其中超过亿元的项目232个,总投资1469亿元;5亿元以上项目74个,总投资1151亿元;10亿元以上项目37个,总投资948亿元。
同时,依托生态资源禀赋,以园区为承载,聚力推进以生猪、茶叶、魔芋、核桃、生态渔业、蚕桑为重点的“6+X”产业体系建设,畜禽肉产品供应充裕,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强化“1+10+N”蔬菜保供基地和预制菜优质原料供应基地建设,促使蔬菜及食用菌产量突破200万吨;全市茶园面积达112万亩,茶叶产量5.8万吨,“安康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稳居全国前20位;水产品产量达到6万吨以上;魔芋种植面积达93.7万亩、产量实现100万吨以上;保有桑园面积17.76万亩、产茧6693吨;实施核桃、油茶等经济林提升改造20.4万亩。
产业发展了,以产业培育、加工为主新的经营主体不断增加,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农民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2024年,累计培育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830个,全市1780个村集体经济收益全部达10万元以上。石泉县荣获“全国2023预制菜产业基地百强”称号;安康成功创建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获“全国名特优新高品质(富硒)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样板市”命名。
“组团服务”凝聚发展合力
“集中村与铜钱村分别位于汉阴县铁佛寺镇一南一北,都以肉牛养殖为强村富民产业,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但因两村间隔距离远,加之缺乏牵线平台,两村在产业方面的互助互惠微乎其微。”村民樊江涛如是说,“自从有了‘第一书记’服务团,像肉牛饲养技术之类的小事我们直线联系,像肉牛统一出栏之类的大事有镇级服务团及时协调,两个村的同一产业实现了共同发展。”
紫阳出好茶,好茶在焕古。焕古镇共有茶园3万亩,各类茶企98家,2023年春茶产量突破600吨,综合产值突破6亿元。在春茶采摘关键阶段,各村第一书记畅通联系,积极协调组织采茶工,通报收购行情,确保春茶采摘及时有序。此外,各村第一书记还主动对接各类企事业单位,参加各类展销会,共同做好集中销售工作。在第一书记的组团帮扶下,除了茶以外,镇内的撩酸菜、蜂糖李、各类山货等土特产得以批量销售,有效带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2023年,焕古镇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5756元,较上年增长16%。
2024年,全市凝聚1314个单位参与定点帮扶工作,选派驻村第一书记1290名、工作队员2272名,“五类村”驻村帮扶实现全覆盖。
单打独斗难成大事,心合意同方能致远。为了让第一书记、驻村队员帮出实效,干出成果,我市通过搭建组团聚智、同心发力的驻村帮扶平台,推动第一书记横向牵手、向上对接、向下延伸,将以往的“村自为战”变为如今的“镇域联动、县域统筹”,整合了帮扶力量,用活了帮扶资源。
在“第一书记”组团帮扶中,他们聚焦“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重点,全面压实行业部门监管责任,确保政策有效衔接、稳定连续;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资助困难学生29.1万人次、发放资金1.07亿元,办理大学生助学贷款2.5万名、3.09亿元;全面落实参保资助、先诊疗后付费、30种大病救治和“三重保障”政策,所有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68万名大病确诊病例全部救治或纳入管理,8.62万名重点慢病患者全部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常态化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实施危房改造963户,宜居农房改造提升1600户,推动政策性农房保险投保183576户,实现安全住房有保障;组织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敲门入户行动,及时消除农村供水风险隐患,新建和改造119处农村供水工程,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54%、水质达标率100%,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有效提升;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低保、临时救助、残疾人补贴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同时,以“苏陕协作”为依托,落实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人员81名、医疗技术人员25人,开展诊疗新技术新业务83项,建设市级重点专科26个;成立茶叶、生猪、木瓜、中蜂、中药材、油菜、蚕桑、魔芋等22个帮扶产业组,持续推动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农业科技产业发展。持续深化常安协作,争取苏陕协作资金7.89亿元,实施项目180个;援建、改造提升帮扶车间76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3545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262人;采购、帮销我市农副产品和特色手工艺产品18.26亿元。深入推进省内区域对口帮扶,投入帮扶资金2350万元,实施项目26个,帮助转移就业815人;动员社会各界捐助无偿资金101.21万元,动员社会力量帮销农畜牧产品、特色手工艺品1418.7万元。
白河县宋家镇万亩茶园就是当地老百姓的“黄金园”“致富园”。赵久刚 摄
“千百工程”换来万千蝶变
“环境好了,住起来舒服。改造后既有‘里子’,又有‘面子’。”汉滨区流水镇新庄村村民单林安自豪地展示着改造装修的房子:新式厨房、水冲式厕所、小花园和小菜园,幸福的笑容从嘴角爬上眉梢。
“民宿、农家乐、小作坊……村里业态越来越多,乡亲们吃上‘旅游饭’‘生态饭’,钱包鼓起来了。”家住白河县宋家镇双喜村的村民徐春洁喜上眉梢。2024年以来,宋家镇活学活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拆违建、清四乱、除残垣、建家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锚定建设“茶旅小镇”发展目标,聚焦“四个坚持”,全面推进“百日攻坚”各项任务落地落实、见行见效。
宽敞平坦的道路、绿意盎然的菜园、干净整洁的村貌、披上“新装”的农房、全面升级的农家乐……如今,走进汉滨区新城街道程东村,一派全新景象映入眼帘,一步一景令人流连忘返。“以前农家乐一直想这样做,就是花的钱多,还担心弄不好,这下好了,不但政府补贴支持还有专家设计,村道也重新硬化做成了彩虹路,现在惠民政策真的是太好了。”村民们个个喜笑颜开。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农民根本福祉。2024年,我市印发了《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方案》《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幸福安康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方案》,真学活用“千万工程”经验,全力开展以农村户厕改造、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村庄风貌连片整治以及人居环境整治机制提升等工程,统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促使乡村“颜值”不断升级。
2024年,我市先后完成1603个村村庄规划分类,推进整片区、整流域示范带建设,规划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205个;推进“拆违建、清四乱、除残垣、建家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全市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9.96%,自然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率稳定在96.8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0%;全市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1%,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4.4%。同时,将村庄整治与绿色生态家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步推进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培育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推动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让广袤山村实现了美丽蝶变。
“乡村治理”深化文明乡风
“这些年,我们村的环境、乡风越来越好,大家增收有门路,遇事知道找谁办、咋个办,日子越来越称心。”近日,家住汉滨区双龙镇龙泉村的王衍忠一脸幸福地介绍着村子里的变化。
王衍忠谈到的变化,得益于该村党支部积极贯彻落实全市孝义善举培育工程有关要求,创新开展孝之宴、孝之茶、孝之歌、孝之训等“微孝”行动,引导形成见贤思齐、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同时,修订村规民约,积极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大张旗鼓表扬先进典型,不断激发群众崇德向善的内生动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助推形成良性的乡村治理生态。
为了让乡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我市强化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主心骨”作用。完善和推广“两强一好”体系建设和“三联共建”“师徒帮带”工作机制等典型做法,推动32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动态清零”;持续深化“321”基层治理模式,全年共排查矛盾纠纷13693件,化解13647件,化解率99.66%;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和“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建成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1576个、覆盖率94%;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大力实施孝义善举培育工程,评选正面典型3200余人次,培育各类孝义先进典型400余个;不断深化新民风建设,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持续开展违规坟墓排查整治,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大力实施“五治”融合,不断完善治理体系,不断创新治理方式,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全面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
同时,坚持“三业并举”,持续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正常经营的新社区工厂521家,吸纳就业2.15万人,其中吸纳搬迁脱贫人口就业6122人,全市有劳动力、有就业意愿搬迁家庭实现了一户一人以上就业;新建“六小”工程239个,完成投资2258万元;扎实推进易地搬迁安置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建设,新建、改扩建学校10所,完成投资2亿元;聚焦服务管理,制定《关于推进易地搬迁安置区户籍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社区管理服务长效机制,切实解决搬迁群众“人户分离”、办事“两头跑”难题,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步入新的一年,开启新的起点,期待新的作为。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是促进安康高质量发展根本要义,也是广大干部的共同心声和安康农民的共同心愿,相信在市委五届八次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全体干部一定能够锚定目标、攻坚克难,切实让农村的“高颜值”变为经济发展的“高价值”,绘就和美乡村幸福底色。
工作亮点链接
我市获评“全国名特优新高品质(富硒)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样板市”。
镇坪县“邮快合作+一点多能+快递进村”模式荣获国家第四批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平利县“乡建公司”联农带农、健康安康建设等典型案例入选全国优秀案例,汉滨区《“小”茶叶发展为“大”产业》入选全省典型案例,旬阳市村级党组织“两强一好”、宁陕县“一村一名大学生”、平利县推动茶产业发展等经验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安康市“三个五”后扶工作体系助推搬迁群众融入新型城镇化、汉阴县以工代赈等工作经验在全国会议交流,旬阳市拓展“四位一体”模式提升乡村善治水平、岚皋县“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等工作经验在全省会议交流;持续加大乡村振兴典型培育,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首届全国富硒产业科技年会、全国“巾帼普法乡村行”、国家“爱卫新征程 健康中国行”等重要会议活动在我市成功举办。
(记者 周健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