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亚东
食品安全不仅关系群众健康,还关系产业发展健康。承担全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不合格食品处置工作的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支队兼顾“两个健康”,调和执法的温度、法度和力度,既显雷霆之势,又含春风化雨,用心用情守护群众食品安全。
技术帮扶有温度
“不合格的油,竟是旧瓶装新油的‘无心之过’。”提起旬阳市一家菜籽油小作坊的整改经历,参与抽检的执法支队员无不感慨。
当检出不应有的乙基麦芽酚的检验报告送达这家小作坊时,经营者懵了:“没有添加任何增香剂,怎么会检出含有这个成分呢?”
现场也没有发现添加剂和购买该添加剂的记录,找不出问题怎么整改?于是,执法支队安排长期从事食品监管执法人员带着“放大镜”进驻作坊,在复原小作坊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进行验证,从榨油机到储油罐逐一筛查,最终发现症结竟在回收油桶的残留物。找到原因,问题迎刃而解。
2024年,我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支队充实了食品核查处置专家库,派出食品监管专家对15家企业开展技术帮扶,组织专家对3批次添加剂严重超量食品开展危害评估,对5200余名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负责人、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开展线上线下法规培训;同时,开展食品核查处置典型案例交流,提高基层处置人员指导帮扶企业的能力。
程序正义有法度
市执法支队承担食品监督抽检和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人的心中有这样一串数字:5日送达、7日异议、15日核查、90日办结……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冷冰冰的数字,更是法律对当事人保护。
2024年,该支队在管查融合的扁平化执法探索中,进一步压缩处置时限,一般情况下3天内送达检验报告、10天内完成线索核查、60天内做出处理决定。
汉滨区一家馒头店抽检检出铝,承办人员在处理中没有简单地依据检验报告认定事实,而是充分听取经营者的辩解,认真分析其反馈的食品制作过程,多次沟通以后推测大概率是使用的面粉存在问题,经过再次对面粉抽检,验证了推测,最终对馒头店免予处罚,将面粉线索移交生产地监管部门处理。这不是个案,而是全市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工作的常态。
保障群众的时限权利、保障群众的辩解权利和保障群众的依法免责权利是核查处置工作的高频词汇,“权利至上、权利优先”已然是核查处置的新要素,新变化诠释了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
综合惩戒有力度
常言道“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2024年,全市共开展食品监督抽检8978批次,检出不合格食品339批次,全部在市市场监管局官方网站公示,让不合格食品生产者、经营者“站台亮相”;持续开展“你点我检”“你送我检”活动,利用微信公众号和网络公开征求广大群众意见,针对群众关注度高的品种,提高抽检检测频次,增加抽检检测数量,并根据群众投诉、举报和媒体舆情反馈信息,强化整改核验工作,防止“走过场式”的整改。
在处理不合格食品案件上,全市大力推广使用全省案件信息管理系统,所有案件的处罚决定书和处罚决定摘要全部报送国家总局,由总局依规记录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并与信用中国共享,向社会公开处置结果。
全市食品抽检和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的新变化,生动阐释了“监管力就是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在统合监管执法和服务大局的平台上,弹奏出了一曲群众“舌尖安全”和产业“健康发展”的动听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