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苏 通讯员 石磊
秋收冬藏,转眼间又是一年。沐浴着灿烂的阳光,田成方、渠成网、路成行、绿意浓、产业旺……目之所及,大好“丰”光随处可见,安康农业人又一次把沉甸甸的答卷书写在广袤的大地、丰腴的田野。
去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富民增收为核心,持续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坚定不移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扩领域、树品牌、促营销,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不断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在秦巴大地上勾勒出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壮丽图景。
稳住“粮袋子” 筑牢“压舱石”
步入旬阳市石门镇王家坪村二组的秦农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只见占地2500平方米的厂房内,加工好的大米已所剩无几。
“我们的大米以前都是贡米,因为海拔高,气候温润,长出来的水稻颗粒饱满,味道油润甜香,备受消费者青睐。从外面回乡后,我从父亲手中接过大米生产加工产业,专门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流转300亩土地种植,又建成加工生产线,2024年加工了50万斤大米,带动周边上百名群众平均增收万余元。”该合作社负责人张有林自豪地介绍,每年这里的大米供不应求,主要销往北京、西安等地,去年合作社销售了20余万斤大米,销售额达200多万元,今年张有林还准备扩大种植规模,持续提升石门贡米品牌影响力,实现产业兴旺。
长期在合作社务工的王家坪村村民甘期国接过话茬:“我60岁了,去外面打工没人要,现在合作社缺人力,我在这里上班一年能挣3万多元,离家近,我感到很满足。”
像秦农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样,以粮食种植为主导产业的合作社在全市范围还有很多。“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全市农业农村部门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实施“两藏”战略,坚持“稳面积,提单产”两手发力,狠抓“责任、面积、技术、政策”四个到位,大力实施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33.13万亩,产量达到74.9万吨,单产224.8公斤,面积、产量、单产实现三增,粮油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同时以高产稳产、提质增效为目标,做优设施菜、做强高山菜、做精露地菜,全面提升蔬菜商品率和自给能力。2024年全市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36.05万亩,同比增长2.2%,蔬菜产量首次突破200万吨。
想金山,盼银山,守住耕地是靠山。为让土地存量变增量,市农业农村局深入实施“让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良田变粮田”战略,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确保建一块、成一块。同时将“三农”发展与项目建设紧密结合,全年实施农业农村(含招商)重点项目161个,完成投资57亿元,农业产业呈现出追赶超越、奋楫扬帆之势。
增颜促蝶变 打造新样板
干净整洁的道路、灰瓦白墙的房屋、集中连片的茶园、机械轰鸣的厂房……走进平利县三阳镇,只见连绵起伏的群山下,万亩茶园依旧郁郁葱葱,不远处,鸡鸣犬吠的村居星罗棋布分布在道路两侧,如一幅水墨画着色在这片丰沃的土地上,勾勒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面貌。
聚焦人居环境整治、围绕文明乡风培育、着眼产业发展壮大,去年以来,平利县三阳镇以践行“千万工程”为抓手,聚力打造以牛角坝村为样板的示范村落,用“一湾活水”搅动“满池涟漪”,让村民心中最热切的期盼成为现实,使得村庄颜值不断擦亮,文明乡风成色更足,产业振兴硕果盈枝。
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到牛角坝村二组小庙垭,村党支部副书记高刚三言两语便说出整治前后的差异:“这一块最早是老供销社,现在住了18户村民,以前外围路面很窄,村民出行不便,门前空地上还有随处堆放的杂物、垃圾等。通过改造,现在路面拓宽了不说,还修建了花坛、围栏,墙面也刷白了,乱石堆改造成了空闲地,村民可以种菜栽果,大家都竖起大拇指夸赞呢。”
牛角坝村的变化,只是全市以“千万工程”为示范引领,打造和美乡村样板的缩影。2024年,我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科学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出台《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完成1603个村村庄规划分类。全年谋划建设项目396个,总投资47.3亿元,规划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205个,建设达标50个。坚持打通堵点难点,推进整片区、整流域示范带建设,形成“串珠成线、连点成片”集聚效应,城乡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推进“拆违建、清四乱、除残垣、建家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全市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9.96%,2024年创建的“千万工程”示范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预计达到100%;全市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在96.8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0%,全市103个村获评“陕西美丽宜居示范村”。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秸秆综合利用、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动受污染耕地分类管控,全市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1%,设施配套率达99%;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4.4%。抓牢抓实长江十年禁捕,我市在省级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工作考核中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两个渔业行政处罚案卷获全国优秀案卷。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实施孝义善举培育工程,纵深推进“321”基层治理模式,创新运用“无忧调解超市”“书记民情三本账”“品牌调解室”等载体,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汉阴县“321”、旬阳市“说论亮”等基层治理模式全省推广,创建省级以上乡村治理示范镇6个、示范村17个,32个村(社区)获“陕西省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命名。
风景美如画,幸福踏歌来。而今,穿行在安康各地的村落间,处处都是通畅平整的道路、干净整洁的庭院、盈车嘉穗的田园,村民从吃饱饭到不差钱,村庄从脏乱差到净齐优,生活的巨变在群众的笑颜间展现。
沃野织锦绣 田畴奏欢歌
过去一年来,砥砺深耕、履践致远的步伐从未停歇。一组组振奋人心的数据在田野间激荡,合奏成一曲曲兴旺“三农”的振兴歌谣。
在汉滨区双龙镇龙泉村,荒山变茶园、兴农更兴业的致富故事一个接一个上演。站在田坎边,村民王衍礼感慨万千:“前些年我家主要种油菜、玉米,挣不到几个钱。现在可不一样了,驻村第一书记和镇村干部手把手教我种茶,靠着茶叶种植挣了好几万,日子好起来了。”
而在村民的回忆里,早些年茶园不成片、田地无人管的现象比比皆是,村民致富无门,大量人口外出,加剧了村庄的空心化。面对困局,当地干群双向发力,在多个部门的帮扶下,积极破解茶园土地坡度大、管理粗放、茶农各自为战、茶叶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立足“陕茶1号”茶树品种发源地优势,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指导企业与合作社、农户签订茶叶鲜叶回收订单合同,采取企业定点和上门收购的方式,优先吸纳村民在园区务工,构建茶企牵头、合作社跟进、茶农广泛参与的茶产业联合体,实现茶叶有销路、种茶有效益、茶农有收益。
市委办派驻汉滨区双龙镇龙泉村驻村第一书记曲东自豪地说:“目前全村共建有‘陕茶1号’高标准茶园3400亩,培育省级农业和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发展茶叶种植农民合作社4个,带动314户群众户均增收5000余元,全村实现年经济效益400余万元,村集体收入超过30万元。”
龙泉村的致富故事是我市农业农村部门立足富硒特色优势,引导各方力量向主攻帮扶产业和重点对象聚焦,推动产业增效、群众增收的缩影。2024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凝聚中省市县1314个帮扶单位力量,轮换选派驻村第一书记1290名、工作队员2272名,实现992个脱贫村、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等驻村帮扶全覆盖。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双向交办、四步闭环”机制,累计为全市2.72万户8.75万监测对象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9.49万项,稳定消除风险1.81万户6.01万人,剩余对象全部落实“一户一策”针对性帮扶措施。
强有力的抓手赋予了产业做大做强的先天优势,在此基础上,市农业农村局聚力推进以生猪、茶叶、魔芋、生态渔业、蚕桑为重点的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建设,全市畜禽肉产品供应充裕,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茶园面积达112万亩,茶叶产量5.8万吨,安康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47.75亿元,稳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第20位,全省第一;坚持走现代特色农业生态循环发展之路,全市魔芋种植面积达93.7万亩、产量100万吨以上,安康现代魔芋产业建设“安康模式”经验在全国推广;实施生态渔业“倍增计划”,全年优质水产品产量达到6万吨以上,成功打造“安康汉水鱼”省级区域公用品牌;站位融入“一带一路”战略高度,推动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全市保有桑园面积17.76万亩、产茧6693吨。
梳理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成果,育强各类经营主体亦是关键。2024年,全市累计创建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830个,178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收益达10万元以上,农村集体组织经营收益由2017年的0.14亿元增至2024年的4.05亿元,增长近30倍,年均增长62.3%。
旬阳和宁陕食用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岚皋佐龙国家产业强镇、汉滨晏坝、旬阳神河省级产业强镇获批创建,石泉县荣获“全国预制菜产业基地百强”称号,汉滨、紫阳、平利、岚皋等县(区)被认定为全省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成功举办全国富硒产业科技年会、全国茶业科技年会、“茶和世界·共品共享”茶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等系列重大活动,“秦巴优品·硒有安康”农业全品类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发布,紫阳富硒茶、汉阴果蜜红和岚皋魔芋分别荣膺2024年第109届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特等金奖和金奖,富硒产业综合产值达760亿元,安康成功创建全国名特优新高品质(富硒)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样板市,富硒农产品品牌质量日益提升。
林林总总的发展成效,年年上涨的兴农数字,诠释着产业富民的蝶变之姿。展眼山乡,全市农业竞争力持续加强,农村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农民获得感显著提升,特色高效农业向纵深推进,沃野田畴间跃动着助农增收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