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
武松是《水浒传》里的重要人物,在家中排行第二,又叫“武二郎”,梁山好汉排行14位,为十大步军头领之一,号天伤星。《水浒传》中武松的故事很多,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夜走蜈蚣岭、这些故事都非常精彩。展现了一个武艺超群、勇猛刚强、嫉恶如仇、行侠仗义、有勇有谋、有恩必报、有仇必报,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贫民英雄好汉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奠定了小说的基础,那些精彩的情节令小说增添了无数的魅力。情节是故事发展的核心,一个好的情节可以推动故事发展,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施耐庵写武松,情节设置非常出色,往往于故事推进中飞来一笔,突出一个情节,增加悬念,吸引读者,塑造人物形象。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一书写道:“小说的基础是故事,故事是以时间为序,以事件为对象所进行的叙述,故事可以充当情节的基础,但情节是更高级的生命体形式”。武松出场的时候并不咋样,还有些窝囊。他因为误以为自己在家乡打死了人而逃亡,在柴进庄上躲藏。又因为喝醉后常打仆人,庄上没有人不嫌弃他。说白了他就是个小混混,在逃犯。除了同是在逃犯的宋江,几乎无人喜欢。
武松从柴大官人庄上辞别宋江,本是回乡探望哥哥武大郎,路过景阳冈,打死老虎为民除害,成了大英雄,做了阳谷县步兵都头,。巧的是武大正好搬来这里赁房住下,兄弟相遇,潘金莲见武松生得威势,心里喜爱,着意叫搬来家里一同住,武松便听哥嫂之言,兄弟合住一起。小说写到这里,施耐庵用了很多笔墨写了家长里短。“自从武松搬进家里来,取些银子与武大,叫买饼馓茶果,请邻居吃茶。众邻舍斗分子,来与武松人情,武大又安排了回席,都不在话下,过了数日,武松取出一匹彩色段子与嫂嫂做衣裳。那妇人笑嘻嘻道:‘叔叔如何使得,既然叔叔把与奴家,不敢推迟,只得接了’武松自此只在哥哥家歇息。”
这些看似闲话,与主要故事无太多关系。但这个情节就是更高级的生命体形式。一方面反映了武松这个人心地善良,重亲情友情,另一方面也让紧张的故事舒缓下来。前面已写了潘金莲极爱武松,两人的关系会是怎样的走向,这里就设置了悬念。因为写出了武松善良和珍惜亲情友情,后来武松杀潘金莲、西门庆,亡命天涯,无家可归,就更令人扼腕叹息,增强了阅读体验。
类似的情节设置还有《水浒传》第三十一回,写武松杀张都监复仇,小说并不只一味写武松去复仇的紧张气氛,而是在紧张中穿插了张都监一家缓慢闲适的生活场景,这样的情节设置与武松的复仇形成了节奏上的强烈对比。这种穿插,金圣叹称为“闲笔”,不是主要情节。有了这些“闲笔”,小说就有张有弛,缓急互衬,既避免了叙事的单调,又增强了空间感,所以,“闲笔”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艺术表现手段,也一定程度体现出创作者把握叙述节奏的能力。
武松是打虎英雄,不过他也打过狗,可惜没打赢。《水浒传》第三十二回,武行者痛打孔亮,抢了他的酒肉,大吃大喝一番后,跌跌撞撞沿溪走:“旁边土墙里走出一只黄狗,看着武松叫……武行者大醉,正要寻事,恨那只狗赶着他只管吠,便将左手鞘里掣一口戒刀来,大踏步赶。”狗见了生人当然要吠,这是生活常识。可它吠的对象是武功盖世、名满天下的武松,又是武松一路被人陷害,入人生低谷,自然而然会被武松痛打。“那只黄狗绕着溪岸叫。武行者一刀砍将去,却砍个空,使得力猛,头重脚轻,翻筋斗倒撞下溪里去,却起不来。”打虎英雄却打不了狗,读来有趣。更有甚者,冬天的溪水寒冷无比:“扒起来淋淋的一身水,却见那口戒刀浸在溪里,武行者便低头去捞拿刀时,扑地又落下去,只在溪水里滚。”这样的场面让人难受,是武松武功越来越不行了吗?或者受伤发挥不出来了?都不是,这样的情节安排看似不合理,又非常自然。这个时候的武松不仅经历过家庭变故,发配充军,又因为中张都监美人计,再次发配,途中遭谋杀而奋力自救,被迫再次亡命天涯。对官府失望,对前途迷惘。几番狗叫,小人当道。戒刀“亮得耀人”,湿淋淋的武松冻得不行,爬起来还顾念好刀,“便再蹲下去捞那刀时,扑地又落下去,再起不来”。只有亮得耀的戒刀人反衬英雄黯淡。
虎落平阳被犬欺,打虎英雄照样被犬欺。而且被欺负的可怜之极。此时的武松已经经历太多的黑暗和悲惨,他无家可归,有国难投,只会自暴自弃,怀揣柴进的介绍信正赶往二龙山投奔花和尚鲁智深呢,前途只有落草为寇。武松已经没有当初的意气风发,心灰意冷,已经对人生绝望,与现实决裂。一个绝望的人,只能在醉后踉踉跄跄,胡踢乱打,结果就是虎落平阳。施耐庵写武松的故事,以打虎完胜开篇,以打狗失败完结,他讲述了一个英雄一步步沦落的故事,打狗之后的武松再无大的豪气和作为。难怪金圣叹会点评:“为用世者读之寒心”。
好的情节设计能够让读者产生悬念和期待,《水浒传》第113回中写施恩、孔亮不识水性,一时落水,俱被淹死,宋江见又折了二将,心中大忧,嗟叹不已,此处,施耐庵缀了一笔,“武松念起旧时思义,也大哭一场。”这飞来神笔,这也是《水浒传》中武松为数不多的眼泪,可见他的心里一定是非常在意施恩这个兄弟的。体现了武松的重情重义。这一情节的设置,也照应了前面武松在发配孟州的时候,和施恩交往的深厚感情,也让读者产生了一个悬念,就是武松会不会给他报仇?让读者一直保持兴趣。通过变化和解谜的情节设计,读者能够体验到紧张刺激的阅读过程。此外,情节设计还能够引发共鸣,让读者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答案或启示。爱德华·摩根·福斯特说;“他提前为他的小说布局规划,最少也是要高举全局之上,他对因果逻辑的关心赋予了他先决者的气质。”当然,他指的不是《水浒传》,夸的也不是施耐庵,他讲的是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而他的观点在《水浒传》得到了印证。武松是反招安的,在《水浒传》第七十一回,当乐和唱宋江作的词:“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他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招安的,而且态度坚决。照说在攻打方腊这种和梁山一样的农民起义,他应该消极,不会奋力拼杀。但书中写他英勇作战,还受伤断了一条胳膊。这似乎很矛盾,但有了哭施恩一节,暗示他的拼命是为了感情和义气,这感情和义气一是因为宋江,二是梁山兄弟一个接一个的牺牲。这飞来一笔打通了招安前后两个武松,使他的成长有了一致性。而断臂的情节,又为他离开梁山众好汉给出了很好的理由。他以伤残为由拒绝回京做官,留在杭州六合寺出家,八十善终。可见,好的情节设计能够让读者在情感上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增强阅读体验。
《水浒传》总共一百二十回,有十回专写武松,被评论界称为“武十回”。文笔着墨既多过宋江,也比逼上梁山的林冲多。一个又一个快意恩仇的故事固然塑造了英雄形象,但精彩绝伦的情节设置更是功不可没。施耐庵的高明不仅常常是用飞来闲笔的精彩情节刻画人物,还让情节写到的细节都勾连、编织在一起。著名评论家谢有顺先生讲:“这其实就是小说的针脚。针脚下得越绵密,生命就越立体、饱满,人物就越令人印象深刻。”施耐庵写武松,无论是故事主线情节,还是闲笔情节,都描写细腻、连贯,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让武松这个形象饱满、鲜活,深受读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