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俊 通讯员 张德红
阳春三月,阳光明媚。3月17日下午,白河县中厂镇敬老院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访客。县城关初级中学组织全体党员、教师代表及学生志愿者走进敬老院开展“党建带团建·青春暖夕阳”主题志愿服务活动。
“这些孩子就像春天的太阳,照得我们心里暖洋洋的。”朝气蓬勃的中学生给老人剪指甲、梳头发,围坐谈心,倾听他们的人生经历,给老人们送去了别样的温暖。对于参加活动的40多名学生来说,这也是学校培育“知行”文化的一堂生动实践课。
近年来,白河县城关初中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心,立足“白河是王阳明心学传人、明代状元罗洪先少年生活故地”,追溯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源头,依托白河“三苦”精神、秦楚交汇和汉江码头地域文化基因,结合学校办学理念,探索形成了“知行”校园文化体系,在文化传承中以文化人,助力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四知四行”明确目标
引导学生“知道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是该校培育知行文化的定位和目标。
该校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逐步丰富了“知行”校园文化内涵,要求学生做到“四知”“四行”:一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做忠厚、雅行、美善学子;二知地方文化之丰厚沉淀,做爱国爱家爱人民的好少年;三知法律法规和守则,做遵纪守法好公民;四知多文化的相互融合,做与时俱进、德才兼备的好儿郎。
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知行”课程相结合,组织开展“我与国旗合个影”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情怀。
白河县城关初中校长谢圣文向记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修身立德而后平天下,学校教育必须弘扬传统文化,励行传统文化精神。三苦精神、白河水色、汉江复航、汉水北调、中国木瓜之乡等等,这些都是地方文化教育内容。同时,中学生必须学法守法,学生守则,班级班规都是最重要的规矩。学校文化还需要与现代文化融合,新型农耕文化,产业文化,信息文化,旅游文化等要不断向学生渗透,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生活能力。
该校还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教材上下功夫。通过国家课程的教学,注重学科类课程开设,更注重艺体学科设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依据地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优势确定地方课程,依托白河烈士陵园、梁家寨红色基地、天宝“三苦精神”纪念馆、红石河农业园区、五峰劳动研学基地等,培养学生的革命信仰、劳动技能和吃苦精神。针对学生行为习惯差、纪律观念不强等问题,学校编印德育校本教材《城关初级中学学生遵纪守规文明礼仪读本》以及《白河优秀家风家训读本》等,让学生学规矩、懂礼仪,守正心。
无形文化变有机载体
1月6日下午,白河县城关初中利用每周一班会的时间,对全校学生开展在线生命安全教育讲座。
讲座内容以“心如花木,向阳而生”为主题,由学校资深的道德与法治科任教师将所讲内容录制成视频,在47个班级进行播放。讲座图文并茂,利用案例、漫画、材料、小视频等素材,从正反两个方面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正视生命中的问题,学会调控情绪缓解压力,启迪学生心怀感恩,珍视生命,敬畏生命。在很多班级的课后总结中,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讲座,不仅深刻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调控情绪的方法,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会更加注重生命安全,珍爱生命。
据介绍,班会是该校开展“知行”课程教育的重要载体,由学校德育处结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生活、学习习惯,确定青春期心理健康、敬畏生命、抵制手机诱惑等主题,每周在工作群提前发布主题,由各班主任组织开展。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看得见”的载体设置上,学校将“知行”文化体现在课内课外、建筑小景、牌匾标语等各个方面。更深入的融合更多体现在类似主题班会这样“看不见”的“知行”教育中。
该校在日常教学中,将“四知”“四行”与德育教育深入融合,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要求中学得“知”、实践“行”,在知行合一中提升认知,塑造品德。
1月7日,白河城关初中开展女生青春期暨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活动,帮助中学女生更好地了解和应对青春期变化,为其学习成长保驾护航。
发挥课堂文化育人作用,通过开展经典诵读和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把诗歌词赋、文学典籍、人文地理等中华传统文化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多渠道、多样式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提升文化修养。通过编印校本课程《城关中学学生遵纪守规、文明礼仪》和《城关中学知行课程》读本,将中学生守则细化为“十不准”“十能行”,从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安全习惯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和文明习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八年级五班英语老师、班主任余亚莉认为,初中学生正处于懵懂青春期,学校“知行”文化中明确的“十不准、十能行”为孩子树立了好的规范,让学生能从思想上分清对错,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将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第三课堂”深化育人
3月11日下午,白河县城关初中组织学生前往城关镇向荣村开展“播撒绿色希望 共建美丽家园”植树实践活动,生物教研组教师、生物实践社团及志愿者代表共40余人参与活动。生物教研组教师充分利用此次机会,将“生态修复”课题搬进植树现场,开展“沉浸式生物课”,一边示范植树技巧,一边引导学生思考“树木栽种与生态修复”的实践意义,活动巧妙地将文字知识与无字课堂紧密衔接。八年级六班学生宋欣怡在栽种银杏时感叹:“课本里的蒸腾作用原理,竟能指导我们科学种树!”
这样的室外教学场景在该校知行文化培育中屡见不鲜,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白河城关初中将大力开展第三课堂,作为丰富知行文化内涵的抓手和载体。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白河“三苦”精神基地,走向田间地头,亲身感知“金碗碗”的来之不易,培养他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带领学生走入工厂,走进历史科技馆,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带领学生踏春、秋游、研学、社会体验,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组织学生到白河烈士陵园、梁家寨革命遗址扫墓瞻仰,坚定学生革命信念和爱国精神。通过开展白河家风家训活动,引导学生走进张家大院和黄家大院,感受建筑古风,学习家风家训,培养家国情怀。
“学校坚持把校园文化培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育人的重要抓手,通过知行课程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方方面面,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党支部书记谢珉说。
如今,走入白河县城关初中,教室里、走廊里、操场边、墙体上,处处是文化,时时能育人,而更多的德育之风,正通过各种课程、活动浸润全体学生的心田,一点一滴地改变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面貌、文明礼仪、精神风貌。该校学风浓、校风正,教育质量逐步提升,连续17年全县综合考评第一,多名学生获得“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和陕西省“红领巾奖章”四星章荣誉,学校先后被评为“安康市立德树人先进学校”“安康市义务教育质量先进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