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佑学
年轻的时候,好奇心强、猎奇心重。但凡书名、标题吸引眼球,就能激发阅读兴趣。因此,格外怀念那个唤醒我青春主体意识的著名作家——张贤亮先生。
特立独行的作家
20世纪80年代,张贤亮大量小说横空出世,对传统文学无疑是一种挑战。既是文学观念上的觉醒与突围,又是文学实践上重塑和突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的菩提树》《绿化树》,都曾引起广泛关注。作为敢为天下先,勇做“吃螃蟹”的人。
80年代初,我参军来到甘肃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大沙漠深处一座军营里。机关阅览室里,中外文学名著琳琅满目,还有《解放军文艺》《当代》等大型文学期刊。
老实说,我每个月按时来到阅览室,就想第一时间借阅到《收获》《十月》《当代》等几本杂志,然后拿回宿舍,有选择性地悄悄翻阅。每每读到张贤亮的小说,就会让人面色潮红,热血喷涌。可以说,张贤亮是启蒙唤醒青春期的导师。因而,对他的作品印象深刻。
在《绿化树》里,张贤亮用他的如椽巨笔,描绘了落难知识分子章永璘的内心活动,把特殊年代人们对食物如饥似渴的状态惟妙惟肖表现出来。在以稗子、野草、树皮充饥的年代,章永璘饥肠辘辘来到马缨花家里。她竟送给他一个白面馍馍。他慢慢地咀嚼,忽然在馒头上发现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指纹印。这是她的指纹印!她对他的感情,凝结成有形的指纹,雕塑般出现在他眼前。他的眼睛潮润了。他骤然沉进了温暖的湖泊,卷进感情的波澜,耳边轰然响起一曲爱之交响乐。一颗清亮的泪水滴答在馒头上的指纹里……
当时的《人民文学》,包括军事文学都是比较严肃传统的文学刊物,高擎主旋律,弘扬革命性,激发战斗力。而张贤亮的作品从标题到内容都充满着人性与情欲,困惑与突围,个性张扬与思想禁锢等等矛盾相交织的激情文字,虽然是正常的人情人伦,但在当时环境下,还是受到社会广泛质疑和诟病。
后来还听说文坛元老丁玲都忍不住给巴金老先生打电话,巴金老先生并不会每篇文章都看。在丁玲善意提醒下,巴老认真看完小说后,给副主编闺女李小林留下一张字条。意思是:小说写得确实好,可发。
由此可见,思想解放,既需要时间和认识上的逐步趋同,也有一段艰辛和漫漫长路要走,不可能一蹴而就。
他的破冰之举,受到很多思想前卫者的欢迎和喜爱,更受到我们这些年轻文学爱好者的热捧。每每读到精彩处,仿佛心都在跳,而且跳得很不寻常……让人激动莫名,莫名其妙地兴奋不已。
一个20多岁的毛头小伙子,虽身处军营,还有士兵不准在驻地谈恋爱的禁令敲响,但任谁都无法阻挡我们对异性的渴望与了解。
在一次军地联欢中,认识当地一名女青年,彼此互有好感,也留下联络方式。偷偷摸摸交往几个月,这在当时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量的。
我们热爱着,也痛苦着。由于经常性请假外出,理由和线路“撞车”,好事随即败露。正好应验了一句老话: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不可能成功的恋爱总有让人清醒的时候,只能忍痛割爱,放开彼此。
青春的年代,最美好的初恋,就这样黯然落幕。
但人生的经历就是丰满而寂寞的。失去的初恋也是爱情,只能默默用来回味和纪念。
瞻仰名人旧居
40多年后,当我来到“塞上江南”宁夏镇北堡西部影视城,见到张贤亮先生倾注毕生心血,亲手打造的5A级景区时,又忍不住想起当年读他小说的点点滴滴,于是写来这点文字。
在清城“张贤亮同志旧居”四合院里,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院子中央的绿植,枝繁叶茂,联通院落的走廊,曲径通幽。展览馆分前言、不凡身世、艰辛岁月、辉煌年代、代表作品、从文学到影视、走上领导岗位以及他的写字室、会客厅、休息室等。
在这里,我们真实了解到作家不平凡的一生,所创造的巨大贡献和非凡的创作能力。他从一个热血青年,经过22年的劳动改造,直到1979年才彻底平反。
恢复名誉后,张贤亮的创作如火山爆发。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频频发表。代表作有《灵与肉》《初吻》《绿化树》《青春期》《一亿六》《习惯死亡》《中国文人的另一种思路》等等。他曾多次斩获得全国文学奖,作品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成为近代以来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作家之一。他曾担任宁夏文联主席一职,给宁夏、给世界留下了丰厚的文化文学遗产。
他的创作室老式打字机,仿佛还能听到字节跳动、文字输出的声响,他的会客厅里,宁夏枸杞茶似乎还氤氲着缕缕香气……
20世纪90年代后,张贤亮创办了华夏西部影视城,并担任董事长。他是将文化产业与经济经营恰如其分结合起来的第一人。
在苍茫荒凉的沙漠之中,建成了集观光、娱乐、休闲、就餐、购物、取景拍摄于一体的旅游景区和电影电视拍摄基地。文旅经贸融合发展的影视基地还被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被宁夏回汉乡亲誉为“宁夏一宝,中国一绝”。
作家张贤亮其笔下作品不低俗、不露骨、文学性强。让人可激昂,可领会,也能产生持续的情感动能。比起现今诸多作家,他的描写与叙述是内敛的,注重言到意尽心领神会,启发会意人,不卖关子,不故弄玄虚。其文学作品的高级感,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愉悦,着实让人钦佩不已。他的小说总是会表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高度关切,总会剖析严肃的社会主题,引人深思,能够引起人们广泛的共情、共鸣、共振。
文学精神长存
“高山还在,斯人已去。”在张贤亮旧居,人们都静静地轻轻地走着、默默地瞻仰着思索着。这个被誉为“贩卖荒凉”的著名作家张贤亮,出身名门。他在有生之年,总有写不完的小说,后来以文联主席的身份下海经商,又有谈不完的生意,把影视城经营得风生水起,获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2010年开始,他每年以个人名义捐赠180万元,资助宁夏“救生行动”,他关爱弱势群体的事迹,为富也仁的高大形象,受到人们广泛称赞。弘扬文学精神,建立影视基地,以商养文,文旅融合,让世人身切感受到文化也是巨大生产力的无尽魅力。张贤亮是新时期以来文化文学事业的拓荒者,他对当代文学包括电影事业的贡献,让西部影视城享誉世界,必将载入文学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