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健
碧空万里如洗,空气纯净清新。河水清澈见底,山间葱茏碧绿。苗木迎风生长,产业兴旺发达……人间四月天,在美丽的秦巴山区安康大地,满目皆是如诗如画山水图。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安考察,在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上茶山,看生态,作出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并专门就富硒产业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要“因茶致富、因茶兴业,把茶叶这个产业做好”。5年来,全市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压实扛牢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力做大做强富硒产业,以高水平生态环境和高质量产业发展聚力推进幸福安康建设。
3月24日,我市举行2024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展示了安康在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及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优良天数排名全省第一;城市水环境质量指数连续3年排名全省第一;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亮眼的成绩单,标志着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再次保持在全省前列。
与此同时,我市以“富硒茶”为代表的富硒产业同步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市茶园面积达112万亩,年产茶5.8万吨,综合产值340亿元,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二。“安康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47.75亿元,连续5年跻身全国茶叶区域品牌20强,获评“最具品牌经营力”称号。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我市干群牢记嘱托、孜孜追求的结果。一幅以青山绿水为底色,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优质资源良好应用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一泓清水源安康
“管水,很多人认为是件小事,其实对老百姓来说,就是生活中的大事,更关乎着南水北调的‘国之大者’,关乎着京津人民的饮水安全。”每当提起自己的工作,岚皋县南宫山镇红日社区的护水员张修忠总是这样说。
该社区有7个点位、大大小小20多个饮水水池,都是张修忠的管护范围。“半个月要进行一次饮水消毒,每个月要对集水池进行清理,两个月要洗一次沉淀池……”不管有多累,每次清理完水池,张修忠都会拿上薅锄,挨个把饮水池边的杂草清理得干干净净。张修忠说:“饮水安全要求很高,除草都要手工,打不得农药,水都是乡亲们要喝到肚子里的,可不能有半点马虎。”
安康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全市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河流941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9条,水库153座。汉江在安康境内流长340公里,常年流量262亿立方米,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入库水量的63%,受水地群众所用的每10杯水中就有6杯来自安康。
为了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我市颁布施行了《安康市汉江水质保护条例》,推动《安康市河道管理条例》立法,签发《总河湖长令》,建立“河湖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河湖长制+志愿者”护河机制,选聘2412名河湖长、2598名护河员,解决了大小河湖有人管、有人治、有人护的问题。将境内420个重点污染源(风险源)视频监控点位、134个排放口、941条河流、2206个环境网格员纳入智慧监管平台管理体系,实现“一张网”实时监测预警全覆盖和多部门齐防共管的良好局面。与汉中市签订《汉江流域水质保护跨区域协调联动合作协议》,与十堰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助推形成上下游协同、干支流联动的工作格局。
据省生态环境厅《环保快报》显示,2024年1—12月,安康城市水环境质量指数2.9445,连续3年排名全省第一,水质同比改善幅度为2.27%。全市42个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及以上,老君关、月河口、观音堂、江口镇沙坪村沙坪桥、南江河出陕界5个国控断面水质优于年度目标,瀛湖水质由上年同期良好转优,汉江羊尾(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地表水Ⅱ类标准,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在实现全市范围安全用水的同时,做到了“一泓清水源安康”。
两岸青山护安康
“以前这里到处是废渣、尾矿,连草都不长。”这是村民5年前对蒿坪河流域堰沟河、陈家沟两地的直观感受。经过科学有效的综合治理,如今的蒿坪河流域,矿洞、废渣不见了,河道里的水变清了。放眼望去,漫山青翠,曾经的废弃矿山重现绿水青山。
和蒿坪河一样,由于历史遗留问题,2020年7月,白河县白石河废弃硫铁矿污染问题引起中央和省市领导的高度关注,被列为全国重点环保督察案例。
为重现两岸青山,我市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在中央和省、市、县的共同努力下,对白石河、蒿坪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切实让白石河、蒿坪河入汉江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截至目前,蒿坪河流域治理完成48处274.28万立方米,封堵矿洞57个。白石河硫铁矿污染治理也完成封堵矿洞209个、废石贮存场安全贮渣129.73万立方米、生态修复3.6万平方米,“磺水”里程已由56公里缩短至19公里。
2024年,我市以白石河、蒿坪河流域污染治理为契机,持续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开展了汉江水质保护、秦岭(黄河)巴山生态保护、汉丹江涉金属矿产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完成19宗退出矿业权生态修复治理和35处历史遗留矿山生态治理,启动实施治理渣堆167处312万立方米,排查出的34座尾矿库已完成治理26座,5座主体工程已完工,剩余3座已进行延期,有效推进了绿色矿业建设和企业绿色经营,让两岸青山始终成为安康人民的“天然氧吧”。
万里碧空覆安康
“安康的空气太好了!随手一拍就是蓝天白云,每次呼吸都纯净清新。父母选择在安康居住养老实在是太明智了!”清明节期间,从北京来安康探亲的小王提起安康的空气质量赞不绝口。
远方游子的切身体验与安康的大气检测状况一致。2024年,安康中心城区优良天数357天,同比增加18天,优良率97.5%;空气质量指数PM2.5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7%;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994,同比下降6.0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一。
近年来,我市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先后出台了《安康中心城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考核及问责问题移交办法》《安康市污染防治攻坚提标升级暨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三项”工作机制》等制度文件,明确各级、各部门攻坚任务,细化目标,压实责任,形成统一指挥、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监管有力的区域联防联控新格局。2024年,落实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41个,削减化学需氧量843吨、氨氮129吨、氮氧化物606吨、挥发性有机物155吨,全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89%,全面完成减污降碳任务。
同时,加强对工业企业、散煤散烧、餐饮油烟、扬尘、移动源、秸秆焚烧、烟花爆竹燃放等污染源方面的监管。与十堰市、汉中市建立生态环境跨区域、跨流域联动执法机制,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强化日常联络、信息共享、风险管控。2024年,全年出动执法人员5813人次,检查企业2370家次,办理行政处罚案件102起,罚款780万元。及时有效处置一般性环境污染事件3起。开展核与辐射安全检查165家次,对全市341家涉危险废物企业开展规范化评估,规范转移处置危险废物2106.74吨,自行利用处置危险废物21523.45吨。预警、处理重点企业在线数据监测及视频监控异常情况2221次,移交问题线索19件。处理环保舆情41起,办理环境投诉954件,切实做到全市涉环领域总体安全稳定。
天然硒壤富安康
“我们一行5人一起过来,在这里采茶管吃管住,一天能挣130块钱。一季下来,在这儿采茶总共能挣两三千块钱,补贴家用挺好的。”仲春时节的紫阳县焕古镇,山峦叠翠,茶香四溢。3万余亩富硒茶园不仅让当地群众因茶致富,也让从四川省万源市赶来的采茶工罡秀芝及其同伴实现增收。
2020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在听取湖北省恩施州少数民族农民代表宋庆礼提到当地富硒产业发展情况时指出:“上个月我刚去过陕西,安康那一带也是富硒地带,你们这里也是富硒地带,要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把它转化为富硒产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蒋家坪考察后时隔一个多月再次对我市发展富硒产业提出的期望。
安康全域土壤硒资源丰富,土壤硒含量以中硒和高硒为主,面积达19269.6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1.87%。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把富硒产业作为生态友好型产业的首位产业、支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和立市之业进行培育,按照“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思路,围绕富硒茶、水、魔芋、生猪、渔业和核桃等六大富硒和县域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推动富硒产业融合发展。
在推动富硒产业发展过程中,我市把园区建设作为强基础、扩规模的突破口,培育现代(富硒)农业园区1830个,产业联合体66家、产业联盟35个、产业联合社93个,发展各类合作社7222个、家庭农场3880家,带动22.8万农户稳定增收。通过政策引领、优化环境、搭建平台、金融创新等措施,全力支持各类富硒产业企业做大做强,引领产业发展。培育规模以上富硒产品加工企业237家,建立工业加工园15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7个),秦汉古茶、硒宝科技等35户企业被认定为陕西省专精特新企业。深入推进富硒产业与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汉江画廊·茶歌紫阳”“女娲故里·茶香平利”“画里瀛湖·梦中水乡”“硒有岚皋”等茶乡精品旅游线路10条,打造茶旅融合示范镇23个,开发富硒全鱼宴、富硒蘑菇宴等多个“安康美食”品牌,打造富硒休闲旅游示范基地6处,建成富硒茶城、安康富硒产品一条街,吃住行游购娱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以富硒产业基础研究等领域为重点,推动实施关键技术项目攻关,培育富硒产业科技型企业190家、高新技术企业157家,开发富硒茶、富硒水、富硒魔芋、富硒鱼、植物富硒片、富硒黑豆多肽等产品300多个。其中,中国农科院茶研所指导开发的“紫阳富硒茶—硒香茶”新产品,使产茶期由原来2个月延长至6个月。复原研发出世界上最早的茶——秦汉古茶,为陕西茶文化发展和陕茶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中国工程院院士、茶学泰斗陈宗懋先生为此题词“秦汉古茶 丝路瑰宝”。
同时,开展富硒产业标准化建设,制(修)订各类标准156项,其中《富硒猪肉》标准成为中国肉类协会团体标准,《安康市富硒食品硒含量分类标准》《富硒腊肉生产技术规程》《富硒双低油菜籽》等20余项成为陕西省地方标准。“安康富硒茶”连续4年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位列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第20位、陕西省第1位,“安康果蜜红茶·起源地汉阴”获第109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特等金奖。在继2020年入选“全国硒资源变硒产业十佳地区”后,2024年被中国富硒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认定为“全国富硒产业发展优势区”,成为富硒产业发展又一“国字号”名片。
好环境迎来好形象,好资源带来好“钱”景。近年来,我市富硒食品产业连续多年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长态势。2024年,富硒茶产业综合产值为340亿元,全市富硒食品出口额达4455亿元,真正让优美环境和优质资源成为富民强市的有力支撑,并以独特的方式回报全市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