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昌勇 张昊 吴苏
“回到家门口上学,我觉得很轻松方便,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更重要的是还认识了很多好朋友……”说起从安康城区转回白河县仓上镇上学的经历,小庞高兴地说。据统计,自2024年9月以来,安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回户籍地就学的学生超过1000人。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考察时强调,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陕南安康牢记嘱托,聚焦聚力破解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探索,建立“管理共进、师资共用、资源共享、文化共融、考核共评”机制,通过体系重构、机制重塑、资源重组,构建人财物统管、责权利一体的“一家人”模式,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推开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教共体)建设。
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共组建教共体100个,覆盖学校443所,乡村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中心城市“大班额”等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拓宽路径,激活育人新维度
4月17日,秦巴山区青山苍翠,鸟语花香。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教共体核心校校园内,桃李吐蕊、杨柳依依。因为地处集镇,这里不仅是山里娃成长学习的乐园,更是孩子们播种梦想、点亮未来的地方。
“嘿……哈……”在操场上,该校武术社团的200余名学生正生龙活虎、有板有眼地练着武术操。
“武术教育让孩子们练起来、动起来,身体更加强壮,精气神也更足了。”老县镇中心小学教共体核心校武术社团老师王立豪说。
安康市结合实际,引导各教共体坚持同步发展与特色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激发教共体思政引领力、文化凝聚力、发展身心力。因地制宜深入挖掘乡村学校地域文化特色,各教共体纷纷组建了一系列社团,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当天下午,在距离老县镇103公里的白河县仓上镇中心小学教共体核心校操场上,舞蹈社团的孩子们正在练习扇子舞。
“学校现有社团20多个,最有名气的当数编织社团、烹饪社团、中医药社团……”仓上镇中心小学教共体总校长阮家宽介绍。
走进编织社团,仿佛置身五彩童话世界。桌子上摆放着色彩鲜艳、形态各异的“花卉”作品。孩子们正聚精会神编织着花骨朵、叶子。
“这些‘花卉’作品以毛线为原材料,以学校创客社团3D打印的花瓶为依托,相辅相成。”学校编织社团教师王艳介绍。
当大家沉浸在栩栩如生的作品之中时,隔壁烹饪社团教室飘来阵阵香味。学习烹饪的孩子们将刚刚制作的鸡蛋炒番茄端上桌,正在品尝。烹饪社团厨房用具应有尽有,两张八仙桌相对放置,桌面上按照餐饮礼仪摆放桌牌和仿真菜品。
“开设烹饪社团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力更生和掌握餐桌礼仪,让孩子从小就接受文明礼仪的熏陶。”仓上镇中心小学教务主任陈知康指着餐桌的桌牌说。
据了解,仓上镇中心小学教共体核心校共开设了文艺类、技能类、科技类、生活类社团20余个,在学习之余,学校的每名孩子都参加了社团。成员校——冷水镇中心小学、小双小学除组建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体育类社团外,正在组建编织、书法等社团。
安康市各教共体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累计开展文体、艺术、科技、社会实践等活动400余次,以此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局面。
资源下沉,串起城乡师资链
“通过连线城关九年制教共体核心校课堂,全县4所学校同级学生一起上课,孩子们同台学艺,学习积极性更高了。”说起县上配备的智慧黑板和“空中课堂”直播设备,岚皋县城关九年制教共体成员校官元九年制学校执行校长陈绪山难掩激动。
城区学校一个班将近50人、农村一个学校50人左右……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义务教育呈现“乡村弱”“城镇挤”的局面。城区学校拥挤,农村学校生源少班制却健全,配备教师陷入两难……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优质资源城乡共享,是农村群众的深切期盼。岚皋县对6个教共体内的29所学校,进行网络改造和设备换代升级,实现可视化一键报警系统、校园监控、智慧安防、视频会议、电子考阅等全覆盖。
“送娃进城读书,要么买房,要么租房。这都是其次,我还要去陪读,屋里的地要荒,老人又不愿跟随离开老家……”回忆起曾经的窘境,家住岚皋县官元镇吉安社区的周开阳一脸苦笑。
官元镇地处岚皋县西南部,地理位置偏僻,受条件制约,教育资源相对贫乏。通过求学,让“山里娃”走出大山,是周开阳这些家长们的心愿。
“之所以最终没有横下心进城求学,是因为我在岚皋县城关九年制教共体成员校官元九年制看到了希望。”周开阳解释说。
周开阳说的希望,实际上是学校的变化。随着岚皋县教共体工作不断深入,成员校操场全面升级,教学用房、设施设备、校园环境等都提档升级。通过老师“走教下乡”和“空中课堂”等方式,学生同步就能学到城区教师的课程。岚皋县城关九年制教共体成员校官元九年制学校今非昔比,已陆续培养了3名“国字号”运动员。
教师“走教”,也极大弥补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的不足。
每天下午一点半,汉阴县城关一小教共体核心校的体育老师赵昉便会骑车前往成员校五一校区,开展走教活动。
艳阳下,孩子们在操场上排列成行,跟随赵昉的口哨指令,投掷、奔跑、跳跃……一张张童真的面庞上舒展着灿烂的笑容。
“我最喜欢赵老师来给我们上课了,有很多新的体育器材,特别新鲜有趣。”学生赵子怡眯着眼睛,兴高采烈地说。
此刻,悠扬的音乐声也从教室内传来,孩子们跟随节拍,在婉转的曲调中感受山河壮阔的美好,稚嫩的童声似细雨润泽大地,发出清越的回响。
去年7月以来,汉阴县打破校级围墙,采取“线上线下一体化大教研”的模式,有效解决校区分散、不易集中的矛盾,全力推动县域教育优质均衡、高效和谐发展。目前,从汉阴县城关一小教共体核心校选派的音乐、英语、体育等紧缺学科教师每周都会进行“走教下乡”,把服务半径从城区学校延伸到农村学校,让更多优质教师资源惠及山乡学子。
不仅仅是汉阴,安康各县(市、区)教共体根据各校学科教师配置情况,统筹制定教师交流方案,以轮岗为主、走教为辅,推进师资均衡配置。在此基础上,全市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用于保障成员校、薄弱校补短强弱、教育科研、师资培训等方面需求。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在教共体内统筹使用、合理调配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共建共享共用,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多维赋能,构筑育人新格局
“现行的中小学行政化管理模式已存在多年,由此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校长薪资待遇和普通教师一样,但是压力大、任务重,加上行政事务较多,不仅难以静心办学,在管理方面也出现断层问题。”在从教多年的汉阴县初级中学教共体总校长牟明靖看来,全市实施的“校长职级制改革”工作,不仅激励各学校的校长,更促进了教共体整体教学水平提高。
为激发办学活力,真正实现专家治校、教育家办学,进一步提高校长上升空间和职级待遇,安康市打破旧有行政管理模式,构建全新用人体制机制,在中小学设置独立的校长职级序列,建立独立的校长职务通道和专业的职级评定标准,对符合资格条件的校长进行综合评定、分级聘任的管理制度。
安康市根据学校的学年度综合考核结果,按五级三等的等次,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彻底打破了以往吃大锅饭的局面。新政实施以来,激发了教育系统团队班子的进取意识和学校领导班子的责任担当。
“校长职级制,与教共体总体教学质量挂钩,有一套梯次奖励的办法,这样就打破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工作也更有干劲。”汉阴县城关一小教共体成员校五一小学执行校长张红娟说。对刚刚担任执行校长的张红娟来说,校长职级制改革无疑给自己职业生涯指明了方向。
安康市对核心校和成员校实行捆绑式评价,对教共体学校、校长、教师进行分层考评。对校长侧重于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发展、优化内部管理、调试外部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考核,对考核优秀的教共体和校长、教师予以激励奖励。
“新的考核机制实施后,不仅让校长、教师们的付出得到了认可与尊重,提升了收入,更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迅速提升。”汉阴县初级中学教共体成员校东校区执行校长王海燕说。
安康市各县级教体局党委牵头组建县级教共体党委,各教共体分别成立党总支。实行统一的法人治理结构,由核心校校长担任教共体总校长和成员校法定代表人,统筹教共体重大决策及优质资源配置,成员校执行校长担任教共体副校长,并分管教共体某一条线具体工作。
“这样一来,就构建了权责清晰、扁平一体的治理体系。教共体不仅能自己统筹安排经费,还能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协调教师资源。”牟明靖说。
随着安康市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革创新举措,教育品牌不断擦亮叫响,教师在桃李芬芳的讲台上尽情舞动芳华,学生在温暖的摇篮里汲取养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教育新图景,正在这片热土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