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党世龙 沈凌 曹琛惠
从早年间外出“灰头土脸”,到如今游客纷至沓来,在秦巴青山绿水间寻找“诗和远方”,这悄然发生的改变见证着“路通百业兴”的山乡之变。
串联一路风景,振兴一方产业。近些年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整合有效资源,全力实施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持续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交通运输服务保障,助力实现农村更美、农业更强、农民更富。
大道如虹天地宽
清明假期,晨光温和,紫阳向阳茶山、岚皋岚河夜画、平利桃花溪谷、宁陕子午梅苑、石泉沧海桑田等地成为热门打卡点,西安、重庆、湖北等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在外的游子也趁着假期回到家乡探亲祭祖,这是“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的生动写照。
“十四五”以来,安康市将合力攻坚“建好”农村路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开展“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年”等系列活动,加快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实施乡镇通三级路、资源产业旅游路、县乡公路改造、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等新改建农村公路5546公里,实施通村公路完善工程及农村公路安防工程8756公里,实施农村公路桥涵配套及危桥改造121座,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农村路网“微循环”更加完善,群众出行更加安全便捷,乡村振兴发展迈上快车道。
在岚皋县千层河景区游玩的赵先生感慨:“我是江苏人,老婆是民主镇村上的,以前开车回老家,路又窄又颠簸,每次对向来车都心惊胆战的,时间长了一趟下来腰酸背痛。自从前年县上组织把路改建了,又在路边安了波形防护栏,现在开车既舒适也安全,路上时间比以前缩短了三分之二,回来还能有空带家人到附近景区玩。”赵先生的话代表了许多游子的心声。岚皋县交通运输局局长祝敏凯介绍:“为解决部分农村公路技术标准偏低等问题,2020年以来,岚皋共新改建县乡路、旅游路、产业路11条210公里,实施村组道路91条303公里、安防工程67个414公里、桥梁13座660延米,完成投资12亿元,大大提升了乡村道路的行车安全性与舒适度,构建了乡村旅游‘快进慢游’的交通新格局。”
农村公路四通八达,通村客运随叫随到,群众出行更加方便。镇坪县曾家镇的刘大姐说:“我们村里组建了便民客运联络群,有了这个群可方便了,我要是有急事去县城,在群里发个消息,车子很快就来了。”这种互助式的出行方式不仅增加了村民的出行意愿和频率,也节省了出行成本,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安康市100%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便捷高效的农村公路运输网络。
让民俗文化“活”起来。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一些乡镇的文化活动很难吸引外界的关注。如今,随着路网体系日益完善,各县(市、区)举办的文化旅游活动越来越多,参与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汉滨区茨沟镇每年都会举办各类民俗文化活动,舞龙舞狮、采莲船、高跷等传统节目应有尽有。镇上工作人员介绍:“以前举办活动,观众主要是本地村民。现在路修好了,周边县区的游客也开车过来观看游玩,这让我们的文化活动更有影响力了。”绵延2.43万公里的农村公路,是安康城市肌理的不断延伸,车水马龙的交通路网拉近了城乡间的时空距离,也让乡村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大道致远万象新
公路要建好,更要养护好。如何让有限的养护资源发挥最大效能?旬阳市农村公路养护中心交出了以党建赋能公路养护的优秀答卷。党支部探索建立“党员+养护责任人”包保制,将辖区道路划分为网格,由党员干部牵头认领责任区,联动镇、村(社区)实施动态巡查,形成“发现—处置—反馈”闭环管理。同时,引入智能巡检系统,无人机、机械化清扫设备等,举办养护技能比武,推动传统养护向“科技+人工”转型。
养护中心主任孙锋介绍说:“在党建赋能下,农村公路年均养护效率提升30%,优良中等路占比达到90%。”“以前补个坑槽要半天,现在机械到位,流程规范,两小时就能完工!”多年在旬阳农村公路养护一线的工人老屈对新时代的变化感触颇深。近年来,各县(市、区)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多元化管养模式,不断创新管养措施,逐步实现农村公路养护专业化、精细化。紫阳、白河、宁陕等地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纳入政府督办考核,汉滨区、镇坪县等地实行“养护公司+公益性岗位+农户”模式,实现了公路管护和群众增收互助双赢。
当前,充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等科技创新成果助力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是大势所趋。石泉县推广应用冷料热补等新材料新技术提升养护质效,岚皋、汉阴、平利等县利用智能化大数据管理平台,集公路养护、应急处置、路政管理、公路治超、出行服务等为一体,探索出农村公路管养新路径,逐步实现农村公路管理服务信息化、网格化。
铺就发展快车道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农村公路作为连接城乡的“毛细血管”,如何促进富民产业发展?
依托农村公路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平利县长安镇洪福茶山公路以“最美产业之路”,荣获陕西省“十大最美农村路”称号,是周边远近闻名的旅游观光“打卡地”。阳春三月,洪福茶山公路两侧梅花、海棠、紫叶李争相斗艳,景色宜人,游人如织。游客沿茶山公路观光赏景,跟着茶农深度体验采茶制茶工艺,饿了去农家乐品尝农家小炒,困了去民宿小憩,返程时再买上几斤茶叶、几盆花卉盆景,乐趣十足。洪福茶山的管理人员介绍:“春季是旅游旺季,我们这里高峰时期一天接待游客超过五千人,一年下来累计接待游客近十万人。”“交通+”融合发展,让洪福茶山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
一条条蜿蜒的农村公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恒口示范区将通村公路作为打通农产品产销动脉、带动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支撑,依托“供销社+合作社+监测户”防返贫机制、“社区团购+龙头公司+富硒食品”联农带农模式,将当地农产品及时推向市场,不仅保障了农产品的新鲜度,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也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旬阳市王院村党支部书记陈分新自豪地说:“我们村道路已改造升级为6.5米宽的柏油路,便捷的交通条件推动了全村产业发展,烤烟产业每年产值800余万元,还建成了乡村振兴学堂,开展各类培训、研学活动20余场次,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益。”
从单一农业收入到产业链的延伸与升级。春蔬脆嫩,春茶香甜,在安康的山间田野里,正在上演一场关于“鲜”味的盛宴。“家人们,看这刚挖的春笋,指甲一掐就冒水。清炒、炖汤样样鲜!”石泉县的一位三农主播一边介绍,一边将镜头转向身后——几位村民正麻利地将分装好的春笋上秤、装箱,动作行云流水,打印机也在“唰唰”吐着快递单。次日中午,西安的一户居民楼里,石泉籍的小陈拆开快递箱,手机弹出母亲的微信:“收到没?加点妈之前寄过来的腊肉一起炒,跟咱家里的菜一个味儿吧?”
从秦巴山地的田间到城市餐桌上的家乡味道,这场由第一书记“跨界带货”、村民现剥现卖、城乡物流配送准点到达共同完成的“春笋进城记”,让村民在家门口收发快递。香椿、春茶、腊肉等土特产快速走出大山,日常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类工业品直达各家各户,这正是农村公路通镇达村、进组入户带来的便捷,山区群众共享交通运输发展成果,乡村振兴焕发出新希望。
为畅通物流“微循环”,降低物流集疏运成本、提升物流集散效率,安康市以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和客货邮融合发展为抓手,以邮政快递物流服务体系为支撑,加快县级物流配送中心、镇级物流综合服务站和村级物流服务点建设,实现资源互补共享,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城乡间双向流动,激活城乡经济“一池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