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飒 实习记者 赵德莎
5月14日,走进汉滨区培新小学四年级7班教室,《垃圾分类学生读本》整齐摆放在每位学生的课桌上,一场以“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课即将开始。科技活动室,一件件趣味十足的“变废为宝”手工作品充分展现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废弃纸箱经巧手剪裁变成创意收纳盒,空塑料瓶通过彩绘成为迷你绿植花盆……这些场景正是我市教育系统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我市教体系统将垃圾分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构建起“制度保障、课程融入、实践养成、家校社联动”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全市各级学校通过编制校本教材、开展学科融合教学、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推动垃圾分类教育从阶段性活动向常态化育人转变。
在汉滨小学,该校将垃圾分类写入《竹品育人德育课程》,形成多学科融合模式。科学课讲垃圾降解原理,道德与法治课谈“资源循环利用”,美术课开展“废品创意改造”。学校设置“四色垃圾桶示范岗”,鼓励亲子共做“变废为宝”手工,联合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由学生担任讲解员向周边居民科普分类知识。汉滨小学政教处主任胡苗苗说:“我们把垃圾分类视为生活德育的重要切口,不仅是教孩子分垃圾,更是通过这件小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科学思维和文明习惯。未来,我们会继续以‘竹品育人’为根,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文明的‘播种者’。”
此外,安康市第一小学举办“垃圾分类 从我做起”环保演讲比赛,安康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开展“践行新时尚 分类志愿行”主题升旗仪式,安康高新中等职业学校组织全校学生召开垃圾分类知识主题培训会等。全市各学校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
为建立长效机制,市教体局出台《2024年市教体系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方案》,各学校将垃圾分类与“文明校园”“绿色学校”创建挂钩。落实校(园)长责任,实现压力长效传导,确保工作常态化推进。
当垃圾分类知识在课堂上不断积累,实践则成了检验学习成果、推行知行合一的关键环节。据统计,2024年“校园生活垃圾分类普及月”期间,全市开展知识宣讲、主题班会、手抄报比赛等活动160余次,收集学生作品百余件。
与此同时,我市教体系统积极引导各校以“家校社联动”为纽带,形成“三位一体”育人网络。各校每季度开展至少1次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向居民科普分类知识,引导垃圾投放;通过“美丽校园我来拍”“亲子共做变废为宝”等活动,实现“小手拉大手”的辐射效应,折射出教育联动的显著成效。2024年,我市41所中心城区学校组建了41支师生志愿服务队,1000余名教师、2000余名学生成为垃圾分类“宣传员”,以 “十个一”实践活动为纽带,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
这种教育联动体系,让垃圾分类成为文明传承的链接。正如培新小学四年级学生李相茹怡所说:“我现在是家里的‘垃圾分类督导员’,连妹妹都会正确投放垃圾了。”
从课堂认知到实践养成,从校园推广到社会参与,我市正通过系统化的教育实践,让垃圾分类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为生态文明建设培育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