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童慧
七月,走进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地里的苹果已透出微红,站在这片热气腾腾的土地上,不由得想起我的家乡安康市平利县蒋家坪村,此时园区的茶叶照得葱茏。一个在旱塬,一个在深山,这两片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走过的革命老区,虽相隔千里、地貌迥异,却执同一支“绿色之笔”:找准产业坐标,紧握科技锄头,赓续“硬骨头”精神。让传统产业焕发生机,书写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相同答案。
找准赛道:一方水土育一方产业
南沟的“气候密码”:在南沟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陕北的气候、光照、纬度、海拔等非常适宜发展苹果种植”。当地顺势而为,根下埋滴灌,云端设气象站,防雹网撑起“金钟罩”,17℃昼夜温差凝成诱人“冰糖心”。老天爷赏的“气候饭”,被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蒋家坪的“山地密码”:在蒋家坪村,习近平总书记“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肯定,解锁了山地潜能。老茶树焕新,虫情灯守护,有机肥滋养,水肥喷灌自动化……一片片绿叶,在科技的呵护下蜕变为致富的“金叶子”。
久久为功:科技赋能,链上生金
“新农具”撬动大市场:南沟的新农人们,手机变新农具,数据成新农资。“三、二、一,上链接!”直播间里一声吆喝,高原苹果直抵都市餐桌。蒋家坪的茶园,生态种植、智慧管理、品牌营销环环相扣,绿叶身价倍增。科技让“提篮小卖”跃升为“全链增值”。
产业链延伸价值:南沟苹果,不止于鲜果。果汁、果醋、果干深加工,苹果花更成春日文旅IP。蒋家坪茶园变公园变课堂。游客采茶、炒茶、品茶,沉浸体验中,价值链节节拔高。
精神赓续:红色基因点燃内生动力
安塞南沟,浸润着延安精神的滋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血液深入骨髓;安康蒋家坪,铭刻着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印记,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根植于心。这融入血脉的“硬骨头”精神,在苹果园与茶山上找到了新的战场,在产业链上淬炼成拼搏不息的干劲。
南沟村果农曾饱受出行难、娶亲难、干事难困扰。通过村企合作,“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矮化密植果园、生态农业园让村民家门口就业。2024年,人均年收入达2.2万元,是十年前的近8倍。
蒋家坪的茶农曾经肩挑背扛下山卖散茶还不够路费,种茶不如种粮。如今,发展乡村新业态、新模式,激活沉睡资源。全村茶园2750亩,人均种茶2.3亩,人均因茶增收5000元。坚韧的老区精神,于漫山翠色中吐纳新光。
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地方,乡亲们心里暖暖的,干劲儿更足了。这份鼓舞,像种子一样扎根在大家心里,成了大伙儿克服困难、抓住机遇的那股子韧劲儿。
南沟村果农赵永东告诉记者,今年他又换上第三茬的新品种,果子更甜,产量还会翻上一番,他很有信心。平利茶企罗延会变身茶园导游,云雾缭绕间建起新民宿,他说,日子会越过越好。
当“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的认领卡飞向四方,当蒋家坪的茶香氤氲远方客杯,陕西版图相隔千里的“红”与“绿”,共同印证着一个颠扑不破的致富公式:
因地制宜是根本方法,久久为功是成功密钥,奋斗精神是力量源泉。
“一方水土”的禀赋,转化为“一方幸福”的底色;革命老区的“红色江山”,在新时代长出郁郁葱葱的“绿色银行”,
这不就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生动的实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