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旭
7月21日凌晨4点多,汉滨区新城街道大树岭村——小地名叫西岭的地方,还是漆黑一片,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71岁的王世福早早起床,打着手电筒在菜地里穿梭,熟练地摘下最嫩的豇豆。带着露珠的豇豆被他一捆捆捋顺、对齐,整整齐齐地码进筐里。
不到6点,天刚亮,王世福已经坐在安康黄冈实验学校门前的花坛上,两个沉甸甸的竹筐紧挨着脚边放好。他专心地望向公交车来的方向,耳朵捕捉着远处可能传来的引擎声。
正在等车的菜农
“坐公交,可比过去强多了。”他仔细回忆。印象里,骑自行车去卖菜太颠簸,有时菜掉在地上,卖相就不好了。拉架子车还行,但是太重了,费力气。“哪像这公交?车厢里一站,一趟就能把五六十斤的菜稳稳送进城,一筐豇豆能换回二三十块油盐钱。”
“菜也得讲究。”他指了指筐里的菜,自豪地说,“拾掇得整整齐齐,跟人一样精神,别人才稀罕。”
6点10分,一声略显沉闷的刹车声划破清晨的寂静,1路公交车绕过安康黄冈实验学校门前的花坛,稳稳停在地质队站。车门“嗤”的一声打开,王世福麻利地提起竹筐,目标明确地挤向车门。
“滴——公益卡。”他刷完卡后,迅速扫视车厢,先把菜筐放在后门边的空档处,确保下车快,然后眼疾手快地“占领”了靠近后门的座位。“今儿人少,运气好!”抢到这个座位,意味着他能早早抵达市场,在人流涌来前,占一个靠前又光线好的摊位。这可是两筐菜卖个好价钱的开端。
待所有人坐定,6点15分,公交车准时启动。驾驶座上,39岁的汪德义把稳方向盘。今天是他头一回轮值开这趟清晨的“乡村菜篮公交专线”。路,还是熟悉的路,但今天车厢里的风景却格外不同——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一筐筐带着露水的果蔬。
公交车上的菜农
“盆盆窑站到。” 机械的电子声在车厢里响起。话音刚落,车门打开,73岁的陈文秀提起两个装得鼓鼓囊囊的竹筐上车。
“老人家,不急,站稳当了再刷卡,安全要紧!”汪德义叮嘱。
陈文秀家住九里湾的梁上,如今守着两三亩地过日子。昨晚趁着天气凉爽,她赶紧摘下熟好的菜,把玉米一层层码好,上面堆着整理好的豇豆,顶上再严严实实盖上透明的塑料薄膜保证菜新鲜。
两筐菜四十多斤,是她早起忙碌的指望,一筐能换来四五十块的油盐酱醋钱。
说起运菜,陈文秀感慨万千:“早年间卖菜,靠的是扁担挑。后来,我们做了个架子车,后面两个轮子,前面是扶手,上面铺着木板,两边竖起围挡,一车能拉二百多斤!”陈文秀竖起两根手指比划,“就这,从家到城里还得2个小时,那些年都是早上三四点起来,就为了到菜市场抢个好位置。现在好了,坐公交车进城只要几十分钟。”
那时候最叫她发怵的是下雨下雪天。“菜可不等人,有些菜熟在地里,不卖的话太可惜。卖一点就有一点,不做咋行呢,又不能老在家里闲着。”
“下一站——兆亿大厦。”播报声终止了陈文秀的回忆。她提起竹筐慢慢挪向后门准备下车,这还不是她的最终目的地,下了公交后她要带着自己的“宝贝”走上一段路,到更热闹的东关市场。“那里人多,好卖菜。”
车厢里菜筐挨挨挤挤,再加上乘客多是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上下车不免慢些。汪德义格外耐心,每次停靠,都等最后一位老人完全踏稳或落座,才缓缓启动。“慢点,扶好把手!”“不着急,我等着!”他的提醒温和而清晰。
“我父母也是农民,我非常能体谅菜农的辛苦,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照顾些。”在汪德义看来,多等几秒、多叮嘱一句、多一个安稳的起步和刹车,车上的菜农就能更安全些。
待所有乘客全部在相应的站点下车,已是7点左右,汪德义轻踩刹车,1路公交车稳稳停在了终点站——火车站。他已经完成了首趟任务,稍作休息后将开始返程。
在汉滨区,像这样的“乡村菜篮公交专线”还有4路、13路、30路的晨间第一班车。它们承载着“让菜农早卖菜早回家,让群众吃上新鲜菜”的朴素使命,穿行在渐次苏醒的城乡之间。
从安康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了解到,截至7月22日,已有1400多位像“王世福”“陈文秀”这样的菜农,每天早起搭乘这些“绿色通道”,把最地道的时鲜送往千家万户的餐桌。而这些专线也将继续稳稳前行,载着沾满泥土清香的竹筐,也载着此起彼伏的乡音笑谈。
记者手记
始于民心 抵达民生
记者 王旭
7月21日,天还未亮,我从高新区出发,半小时后抵达安康黄冈实验学校附近的地质队公交站。彼时,站台上已有六七位村民在耐心等待当日首趟公交,随后又聚集了不少乘客。6点15分,我和提着大包小包的菜农一同搭乘这趟公交启程。
就在14天前的7月7日,安康首条服务菜农的“乡村菜篮公交专线”从汉滨区关庙沈家岭公交站始发。这标志着,从菜园到菜市有了更便捷的“绿色通道”,菜农藏不住的欢喜中,满是对这一便民利民惠民之举的交口称赞。自此,他们再也不用风里来雨里去,担着担子或者推着架子车走向菜市场。
记者在途中看到,狭小的车厢内,满是带着露珠的新鲜蔬菜,还有公交驾驶员不厌其烦的服务态度。菜农紧挨着自己的竹筐坐在车内,迎着漫天霞光,将大包小包的蔬菜送向城市餐桌,这是他们的日常,唯一不同的是有了接他们进城的“专车”。
这趟始于民心、抵达民生的“乡村菜篮公交专线”承载的不仅仅是菜农的生计,还有一份这座城市的温情和善意。一条条公交专线,就这样让众多菜农方便着,满足着,也幸福着。爱出者爱返,这些淳朴的菜农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这座城市的感激。交谈中,他们始终念叨着,如何赶早将刚从园子里采摘的蔬菜送到市民手中,也正因如此,晨光中的菜市已不是普通意义的集市,而是爱心和暖流交汇的情感源。
公交抵达终点站时,车厢仅剩我和司机两人,我才深切地感受到,此刻空荡荡的车厢送达的是沉甸甸的爱。这辆物理空间、线路规划和同路公交车毫无二异的“专线”,在特定的时间服务特定的人群,目标指向清晰且坚定。前行的车轮,恰如以幸福冠名的这座城市,为所有辛勤奋斗的人搭把手、出份力。哪怕他们的行囊仅是一筐普通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