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马亦灵 王金娥
清晨五点的山路被一束手电筒光照亮——那是背着二十多斤摄影器材的徐启翔,正赶往他的“老地方”。
他用镜头追逐着林间的灵动身影,不仅记录下数百种鸟类的生存轨迹,更在家人的理解、前辈的指引中,把对鸟的热爱变成了守护与传承的动力。
“最初,是因为工作原因可以去到不同的地方,就想拍照记录下来。后来看山看水总觉得少了点生气,直到遇见那些在林间穿梭的鸟。”徐启翔笑着回忆起自己拍鸟的初衷。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宁陕县城第一次拍到了朱鹮,尽管当时设备简陋,但照片中优雅展翅的朱鹮还是深深吸引了他。
鸟儿最怕惊扰,要拍鸟就必须摸透不同鸟儿的脾性。在向老师傅多次请教后,徐启翔摸清了其中的“门道”。后来他咬牙更换了设备,不仅能拍清大型鸟类的细节,连小型鸟类的羽毛纹路都能清晰呈现。从此,他把镜头牢牢对准了宁陕的鸟类,从“拍个热闹”变成了“拍进生命”。
“拍鸟的第一原则,是保护!”徐启翔认真地说,按下快门的前提是绝不惊扰鸟类的生活。每次选好拍摄点,他都会先观察周围环境,用迷彩布伪装、不使用闪光灯、保持安全距离……这些都是徐启翔拍鸟的规矩。
有次拍绶带鸟,他发现农户家屋檐下有个新窝,便每天蹲在远处的柴垛后。农户想把梯子架到屋檐下让他拍得更近,被他连忙拦住:“一动梯子,鸟就会弃窝,雏鸟就活不成了。”他还常用自己拍的照片跟村民们科普:“大家不要去掏鸟蛋,也别砍鸟窝附近的树。鸟多了,地里的虫子就少了。”
每到周末,天不亮他就背着沉重的镜头、脚架和干粮出发,徒步半小时到达拍摄点。为了一个精彩画面连续蹲守好几天,早已成为家常便饭。
四年的拍摄,让徐启翔不仅摸清了宁陕鸟类的“作息表”,更见证了生态的变迁:朱鹮从最初“见人就飞”到如今能在离他十米远的地方觅食;一度消失的绶带鸟,这两年又飞回了寨沟。
发自内心的爱往往藏在细节里。拍到鸟的巢穴,徐启翔一定会修掉背景里的地标,怕有人顺着线索去找。这些习惯,都是徐启翔从老师傅那里学来的,他说,“拍鸟人先要做护鸟人,不然镜头里的美,迟早会消失。”
他将拍摄的精美鸟类照片精心整理,发送给宁陕县融媒体中心。结合这些珍贵影像,县融媒体中心制作出了系列短视频和图文报道,在各级媒体刊发,迅速引发关注,让更多人通过屏幕领略到宁陕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少网友留言表示,被这些鸟儿的美丽所震撼,也对宁陕这片生态净土心生向往。
夕阳下,徐启翔收拾好器材往家走,手机里刚收到妻子的消息:“今天女儿回家,早点回来吃饭。”远处的山林里,几只朱鹮正结伴归巢,翅膀划过晚霞,像一幅流动的生态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