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唐波 郑晓虎
“半托200元,全托500元,代种代收每天能挣150元!”7月23日,在紫阳县城关镇大力滩村共享菜园里,“田园管家”曹礼春一边麻利地为侨商认领的菜畦搭起遮阳网,一边笑着说,“能有现在的好生活,多亏了镇村鼓励大家搞的‘五小经济’,让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近年来,紫阳县城关镇大力滩村创新探索“小课堂、小菜园、小饭桌、小果园、小院落”的“五小经济”模式,通过盘活房前屋后闲置资源,精心培育各具特色的庭院“小经济”,走出一条既有“颜值”更有“价值”的党建引领乡村产业共生发展之路,推动实现人居环境提质、特色产业发展、人民群众增收、乡村和谐共治的多方共赢局面。
“小切口”谋划“大思路”
今年年初,大力滩村党支部创新形式,将一场别开生面的党员大会搬到了村党支部书记张作海家的院坝,会议主题是“支部如何引领发展庭院经济”。张作海盘算着紧挨村委会的3亩撂荒地:“党员带头,就从这‘小菜园’破题,让它成为撬动咱村发展的新名片!”
大力滩村把党员大会开到老百姓门前或农家小院里,村民通过板凳会、院落会等,了解当前政策,也可以畅所欲言提出“金点子”。
“我们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目标是管护好现有的800亩金钱橘和400亩算盘李。还要沿主干道增种樱桃、枇杷等景观果树,供游客免费采摘,打造‘春赏花、夏摘李、秋采橘、冬品美食’的四季乡村体验。再推广果树认养,一棵树年收益能达400元!”张作海指着规划图,眼中闪烁着激动。在他的动员下,党员们率先将自家果园改造成新技术、新模式的实践基地,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
为促进产业发展,大力滩村组建“五小经济”党员攻坚队,村党支部书记带头扛起重担,村“两委”及6名党员干部认领责任田。同时,村“两委”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村级事务全部公示上墙。今年实施的3个项目,从规划到施工全程接受群众监督,群众满意度达100%。
“小经济”托起“大钱景”
大力滩村村民罗玉芳家里的变化,始于自家院坝里的一场“院落会”。
当张作海描绘“小饭桌”蓝图时,她第一个站起来响应:“这活儿我能干,我报名!”如今,罗玉芳院外新砌的灶膛里,火苗欢快地跳跃。
“柴火吊罐饭得慢煨两小时,可城里客人就认这口味儿!”她掀开锅盖,蒸汽裹挟着诱人香气弥漫开来。自“小饭桌”开张,罗玉芳月均增收超过3000元,更带动销售周边农户的腊肉、干菜等土特产。
大力滩村把“五小经济”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内容,全力打造“小课堂、小菜园、小饭桌、小果园、小院落”为主的“五小”庭院经济项目,鼓励引导群众利用庭院发展特色产业,让农村“方寸闲地”增收又增绿。
小课堂育人才。依托院落会、议事会,组织党员群众学习乡村振兴政策20余场次,覆盖1000余人次,发放惠农手册400余份,推动政策直达田间地头。同时联合农技专家开设田间课堂,年均开展金钱橘管护、电商直播、蔬菜管护等培训12期,培育技术能手30余人。
小菜园聚人气。将村内3亩闲置土地划分为80余块共享菜园,推出全托、半托服务套餐,吸引县城居民认领,还通过侨联牵线搭桥,20名侨商认领,目前全部认领完毕。同时安排5名田管家,提供代种代管、配送服务。
小饭桌延链条。精选2户厨艺能手打造特色“小饭桌”,推出“猪蹄炖藕”“粉条土鸡”“吊罐饭”等招牌菜,户均月增收3000元。推出“种菜+烹饪”体验项目,游客认领菜园后可使用共享厨房,现场烹饪小炒,也可交给当地村民代为加工。建立“土特产”直营模式,带动农副产品销售,实现“田间到餐桌”无缝对接,带动周边2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
小果园兴产业。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管护好现有的金钱橘和算盘李,沿主干道种植樱桃、枇杷景观树,供游客免费采摘,打造“春赏花、夏摘李、秋采橘、冬品美食”四季经济圈。创新果树认养模式,每棵预计年收益达400元,实现树上结果、树下生金。
小院落靓乡村。按照统一规划、分类改造,将12户闲置农房打造为特色民宿院落,实现“一院一景、一步一韵”的独特风貌。保留夯土墙等传统建筑元素的院落,吸引侨商成立民宿联盟,计划投资改造首批精品民宿5家。
“小庭院”撬动“大治理”
今年初夏,因修建产业路需要拆除自家猪圈和厕所,工程最终“卡”在了大力滩村村民老冯家的院墙外。
了解情况后,张作海招呼党员和村民代表搬来几条板凳,一场露天“板凳会”就地召开。
“老哥,路通了,你家的果子出山快,每斤运费能省好几毛!”“游客车能开进来,你这院子搞个农家乐、卖点土特产,不是更好?”在场人员你一言我一语,掰着指头给老冯算经济账、长远账。
话语真诚、愿景清晰,老冯最终拍腿表态:“为了全村好,我拆!”这场持续三天的“板凳会”,不仅让产业路顺利延伸进深山,更成为支部密切联系群众、化解基层矛盾的典范。
在大力滩村,党支部把学习放在农家院坝、田间地头。“我们的‘小课堂’,不仅是宣讲党的好政策的阵地,更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加油站’。”张作海介绍,“今年在橘园、李子园里就办了7场,把党的创新理论、惠农政策、实用技术,都转化成群众听得懂、用得上的‘大白话’。”
党员冲在前、干在先,是破难题的关键。从“板凳会”到“田间课堂”,党员干部化身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技术推广员,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和发展动能,让“阳光治理”成为村庄的金字招牌。
村务公开栏前常有村民驻足,各项事务透明公开;每月“清洁家园日”,党员干部总是第一个扛起扫帚;红黑榜上,“最美庭院”户主汪远军指着自家照片自豪地说:“评上先进,干劲儿更足了!”
“五小经济”盘活了大力滩村的闲置资源,激活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培育了家门口的增收产业,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城关镇党委敏锐捕捉到大力滩村“五小经济”模式的示范价值,正将其作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全镇铺开。整合资源,让小菜园联网成链,形成规模供应;让小饭桌打造特色餐饮联盟,提升品牌影响力;让小课堂持续培育本土农技专家和乡村治理人才……这些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微创新”,正汇聚成推动乡村发展的磅礴力量。
大力滩村的“五小经济”是紫阳县发展“庭院经济”的缩影。近年来,紫阳县针对山高坡陡、耕地零碎、农业附加值低、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的现状,以及群众经营性收入不足、弱劳动能力输出难等实际情况,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因户施策发展“庭院经济”,盘活农村资源要素,并通过大户带动、小户加入,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务工,将有限的资源和空间利用起来,使其效益最大化,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