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楚珺 实习生 王铭扬 通讯员 鲁延禄
日前,在汉滨区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刚提交完公租房申请的胡女士有些激动:“以前听说要跑四五个部门,还要等几个月才能完成申请,没想到今天现场就成功提交资料了!”她尚未意识到,这背后是一场已持续半年且刀刃向内的政务改革。
今年1月,我市公租房“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全面启动网上办理。为全力做好这项重点改革任务,市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通过“五个一”工作法系统推进改革落地,累计召开全市部署会、推进会2场次,重点突破跨部门数据壁垒、窗口服务标准化等6项关键问题。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出台《安康市申请公租房“高效办成一件事”实施方案》,率先构建起覆盖资格审核、房源配置、动态监管的全链条住房保障服务体系。
截至目前,全市线上申请渠道(含陕西政务服务网、“秦务员” App 及“陕西保障房申请”微信小程序)累计受理公租房申请1312件,办结888件;线下通过各级政务服务窗口收件并录入信息平台受理申请854件,办结850件,综合办结率达80%。
申请受理“五个一”,让“接力赛”变“百米冲刺”
回顾公租房申请受理工作变革时,窗口工作人员唐冲感慨颇深:“改革前最煎熬的就是初审环节,等申请材料累积一定数量,再分别送往不动产、市场监管、税务等多个部门核实户籍、房产、社保等信息。唐冲直言,这对于工作人员和申请群众,是一场双重考验:“常有群众苦等一两个月后,最终收到不符合条件的审核结果。面对这样的局面,群众难免有情绪,工作人员心里也不是滋味。”
申请公租房“高效办成一件事” 改革的推行,迅速打破了这一僵局。踏入申请公租房“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的线下第一站——汉滨区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只见申请流程指引宣传单、桌牌摆放醒目。工作人员指着电脑屏幕介绍:“现在的系统可以实现跨部门协同审核,8类信息实时互通。是否符合申请条件,当天即可答复。”他特别强调,这种“数据跑腿”的新模式彻底改变了以往群众反复跑、多头等的困境。”
办事群众的体验是对改革成效的最客观评价。“在陕西政务服务网、秦务员 App、微信小程序等都有申请入口,所需要的材料都有清晰要求,到哪个环节了也可随时查看。”7月初,陈女士做好了请假办理公租房申请的准备,没想到仅用一天时间她就顺利完成资料提交。“省时、省力、省心,现在坐等摇号分房。”陈女士言语间难掩赞许。
一次公示,房源信息全景公开,申请人可对照公示内容精准匹配;一部手机,线上申请闭环办理,针对老年群体等特殊对象,设置服务窗口“一对一”指导专岗;一次告知,实现审核结论一目了然、补正要求一次说清;一次联查,跨部门协同审核提速,严格执行25个工作日审核时限要求;一次入库,轮候分配动态管理,每月根据房源情况启动分配,实时推送短信告知摇号时间及注意事项。“五个一”组合拳将申请受理的接力赛变成了“百米冲刺”,诠释了改革的核心要义。
今年上半年,中心城区公租房新增资格审核268件,平均审核周期缩短至25个工作日,对比以前审核时间提速15个工作日。
阳光分配“五个一”,经得起检验的民心工程
实现申请受理“五个一”高效突破的基础上,市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同步构建分配环节“五个一”保障体系。
8月5日,一场由汉滨区保障性住管理中心组织、市保障性住管理中心指导、汉滨区纪委监委监督、汉滨区公证处公证的摇号分配仪式在安康宾馆3楼会议室举行,这是本年度中心城区的第三次摇号分配。值得注意的是,每次摇号分配前,均要制定当月摇号分配方案,由纪委监委参与分配方案集体审议会。
“这种过程可追溯、结果可监测的决策机制,最大程度保证了分配的公平公正。”据市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王静介绍,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级住房保障部门每月都要召开分配工作审议会,并根据申请家庭人口情况,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宏观调配房源,优先照顾残疾人、老年人的住房需求,确保公租房资源“物尽其用”,体现人文关怀。
群众监督的阳光也始终照亮公租房分配全流程。浏览各县政府门户网站、住建公众号,可以看到在保障房专栏中,资格审核名单、轮候序列、分配结果等关键信息清晰可查。
“在网上和公众号就知道房源情况,心里踏实了!”轮候家庭张女士的话,折射出阳光操作的温度。通过构建“线上可查、线下可询” 的立体公示网络,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发布资格公示9期,涉及对象788户。
此外,改革持续性收集基层群众、服务人员的意见建议,已形成汉滨区“以需配租分配机制”、石泉县“特殊群体优先配房” 等在内的6项优化机制,实现了“需求导向、政策调整、服务提升”的良性循环。
一周一审核,智能比对精准把关,资质核验更精准;一月一公示,积极回应群众期盼;一月一分配,推动空置房源清零;一月一审议,多方参与民主决策;一年一优化,促进政策评估迭代升级……通过阳光分配“五个一”,改革不仅让公租房资源真正回归 “公平善用” 本质,更是助推住房保障工作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
监管服务“五个一”,刷新幸福安康新指数
这场改革的深层突破还在于长效机制建设,让公租房成为群众的“暖心房”。
“孩子下楼就能打篮球,绿化、亮化到位,住着安心。大事小情都能找物业,住着舒心。还有健康体检、读书分享会、端午包粽子,活动不断……”在安康城区租房8年,今年52岁的孙涛终于在福临新居小区找到了家的感觉。
“小区还安装了AI智能摄像机识别电动车、煤气罐进电梯、防高抛摄像头,火灾隐患预警、独居老人重点监测、门禁系统等数字化管理模块,使管理服务更加暖心。”也是今年,入住社区不久的陈广丽便走上了安保岗位,这份工作让她对小区产生了更强烈的归属感。
任教于高新一初的青年教师、省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王老师,2018年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入住福临新居小区。说起小区的变化,她竖起了大拇指:“现在坐在窗前望着错落有致的园林小品、邻里和睦的场景,让人身心愉悦。”
以党建为引领,抓好科技赋能、志愿服务、安宜物业服务品牌建设,如今福临新居这个安康市最大的保障房小区,已成为省级命名的“和谐社区、幸福家园”示范小区,也是安康市首批5个“安宜物业”试点小区之一。
地处黄沟片区的景泰新居小区是安康市第一个以高层建筑为主的保障房小区。今年80岁的住户萧生权说:“小区连接汉江东路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今年都已投入使用,小区里的给排水系统、园林景观、休闲亭台都来了个‘大变身’,住在这里很舒心。”
每周一巡查,建立与物业服务企业的协同联动机制;每月一例会,专项治理违规使用公租房、租金拖欠治理、群众诉求响应不及时等重点难点问题;每季度一通报,全面强化公租房全流程服务质效,推动各区域均衡化、高质量发展;每半年一研判,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创新监管手段与服务模式;每年一复审,切实维护保障政策的公平性与严肃性。通过“五个一”,改革实现了服务运营的持续提升,不断刷新了群众安居的幸福指数,为建设幸福安康凝聚了强大合力。
从受理到管理,这套被提炼为“五个一工作法”的体系,不仅为保障对象提供了便捷、便利、优质的住房保障服务,也被省级主管部门作为典型经验推广。
从25天限时办理到上门为残疾人家庭续签合同、代交租金,从专项重点整治到区域均衡发展,从管理者变为服务者……这场始于窗口的效能革命,正让安康的民生版图不断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