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莹
时下的汉滨,生机盎然。千亩蔬果大棚里,多彩圣女果挂满枝头;现代科技馆内,孩子们耐心探索“影子的奥秘”;农家乐小院中,柴火灶飘出诱人的香气……这片土地上焕发的生机活力,源自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化学反应”。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汉滨区接待国内游客918.82万人次,游客总花费达43.09亿元,位居全市前列。
从现代农业到科普研学,从田园体验到民俗美食,多元业态的有机融合,让“诗与远方”赋能乡村振兴,奏响了一曲汉滨区高质量发展的“富民乐章”。
瀛湖航拍
从“单一耕作”到“多元业态”
在位于汉滨区建民街道忠诚村的安康天瑞塬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蔬菜大棚里,清晨的阳光透过大棚薄膜,洒在一排排嫩绿的辣椒苗上,旁边的工作人员正拿着水管细心地为幼苗浇水。
“在这里干活比种地轻松。”65岁的月河新村村民李香咏一边浇水,一边笑着说。她在园区务工已有10年,不仅每月能领到工资,家里3亩地流转给园区后每年还有分红。像她这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村民,在忠诚村还有很多。该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的模式,让村民实现“一份土地,三份收入”。
建民街道忠诚村现代农业园区蔬菜育苗基地
忠诚农业园区距离城区仅6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公司不断引进辣椒、圣女果、西瓜等优质果蔬品种,并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让新鲜农产品直达消费者餐桌。每到周末,还有不少城里人专程前来,体验采摘乐趣,在田园风光中放松身心。
“我们不仅要种好菜,还要让菜园子变成景区。”忠诚村党支部副书记吴斌介绍,自2019年起,村里就在汉滨区文旅局的引领带动下,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助推文旅融合发展。同时,以“支部联建+科技赋能”为核心,构建蔬菜全产业链,带动64个产业联盟村增收。
忠诚村党支部书记刘瑞红现场给村民讲解如何修剪圣女果
据了解,该园区年接待游客超过2万人次,2024年营收突破260万元,今年以来,已接待团体参观90余次。
“接下来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对园区大棚、公共停车场等设施进行改造,提升接待服务质量,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果蔬忠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吴斌说。
从单一的蔬菜种植到农旅融合发展,忠诚村的蜕变正是汉滨区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在这里,传统农业正焕发新生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产自忠诚村的新鲜蔬菜
全域成景绘就“此心安处”
如何为乡村注入持久魅力?汉滨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深耕农耕文化沃土,打造田园综合体新样板,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在流水镇的绿水青山间,阅江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1300余亩生态茶园铺展出一幅动人的绿色画卷。
流水镇刚子茶园阅江阁民宿
“以茶促旅、以旅兴茶,这是我们现阶段的发展目标。”公司负责人刘艳茹介绍,公司自2018年成立以来就一直立足茶产业发展,建设茶叶园区,打好产业基础。依托“茶旅融合”发展理念,公司打造了一座功能完备的综合性茶庄园。在这里,游客既能观摩茶叶加工全过程,还可以在临江茶室品茗,享用特色江边鱼宴。目前,公司已带动周边农户92户294人实现增收。
近年来,流水镇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整治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将产业发展嵌入乡村振兴规划方案,围绕青山上的生态体验、流水里的综合服务、星空下休闲度假的布局,打造观光、休闲、娱乐、运动、养生等旅游项目,推动乡村产业体系建设,为流水农旅融合注入新动能。
全镇重点发展茶叶、柑橘、油茶、畜牧、稻鱼等产业,并结合产业发展打造乡村旅游业,突出“农旅、文旅、茶旅”三大主题,正在形成以流水中心社区为轴心的特色乡村游,辐射带动环湖观光线、江南片区自驾游环线、库迁路休闲观光线三条旅游精品线提质增效,做大做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旅融合、茶旅融合文章。目前,全镇已建成特色民宿9家、农家乐56家,风干鱼、豆腐加工等旅游小作坊20余家,旅游纪念品、特色土特产品经营店20余家。
五里工业集中区
如今,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村民们也通过旅游产业经营、房屋院落租赁、农特产品销售等,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
“这些年,通过点线面有机结合、互相融合,实现了流水全域旅游产业发展‘五个好’,即观赏流水好风景、品尝流水好味道、带走流水好产品、留下流水好印象、发出流水好声音。接下来,我镇将持续打造三条旅游精品线路,持续叫响‘天下流水 最美小镇’的金字招牌。”镇长张庭荣说。
农文旅深度融合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漫步在新城街道程东村的彩虹路上,5.3公里的彩色沥青公路蜿蜒盘旋,将沿途的农家乐、民宿串联成线。
这条直达牛蹄岭的景观大道,是程东村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成果。“我们不仅统一规范了沿线农家乐、民宿的标识标牌,还计划将这条彩虹路升级为‘云上程东音乐公路’,进一步丰富游客体验。”新城街道武装部部长唐盟介绍。
在彩虹路沿线经营“瞭望塔农家乐”的叶晓卫深有感触:“现在路变宽了、美了,政府还提供了5万元协助我们改造农家乐,现在生意也比以前好了,周末能多接待四五桌客人。”
县河牛蹄岭的格桑花海吸引游客打卡拍照
在彩虹路的尽头,县河镇牛岭社区牛蹄岭战役遗址公园庄严肃穆。
牛岭社区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红色文化资源,建成了集陈列馆、村史馆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实物展陈、图文展示和多媒体技术,生动再现了那段峥嵘岁月。今年以来,已接待来此重温历史、缅怀先烈的游客达60万人次。
在牛蹄岭战役遗址公园不远处,一座占地2600余平方米的现代化科技馆格外引人注目。
“本期展品以影子世界为主题,共有设备35台(套),由影子的探索、影子的艺术、生活中的影子三部分组成,让观众通过参与操作体验光与影的神奇和美妙。”汉滨区科协主席王拓介绍,每逢周末,有不少家长带孩子来探索科学的世界。
牛蹄岭战役遗址公园
这样的变化正是汉滨区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生动写照。经过持续建设,汉滨区已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全区现有安康博物馆、安康酒文化园、龙头湾茶语漫游景区、牛蹄岭景区4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紫荆陕南抗日第一军旧址、忠诚农业园区、龙王泉景区3个国家2A级旅游景区;1家四星级旅游饭店、5家三星级旅游饭店;1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夜间消费聚集区;流水镇、茨沟镇、县河镇、双龙镇4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流水中心社区、茨沟中心社区、县河镇县河社区、瀛湖镇清泉村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双龙镇龙泉村、流水镇新庄村、瀛湖镇桥兴村3个“千万工程”示范村;设立安康百事通旅行社、顺风旅行社、瀛湖旅行社、金色假日旅行社等13家旅行社;指导建设农家乐(旅游民宿)280余家,接待床位2.3万余张,就餐位3万余个。
游客尽享山水之美
近年来,汉滨区以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积极探索“旅游+”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旅游与自然资源、文化价值、生态环境、特色村落的深度融合。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2023年,汉滨区成功创建为“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目前,全区旅游从业人员达6000余人,农文旅融合不仅扮靓了乡村,更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引擎。未来,汉滨区将继续深化产业融合,让更多群众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本组图片由汉滨区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