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钱运立
安康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既承载着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生态使命,也面临着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补短板、防灾减灾提能力的发展考验。近年来,依托世界银行与德国复兴信贷银行贷款支持的陕西可持续城镇发展项目,安康以系统性思维推进子项目建设,在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协同并进中,交出了一份兼具民生温度、生态深度与城市高度的答卷。
补短板,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以前小区路面坑洼,一下雨还积水,晚上出门连个亮灯的地方都没有。现在不一样了,路平了、灯亮了,还有专门的停车棚和健身区,住着心里敞亮。”提及静宁小区的变化,居住了30多年的居民王建国难掩笑意。
静宁小区是安康中心城市20世纪80年代首批成的规模商品房小区,曾因建设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完善,成为居民心中的“老大难”。转机始于陕西可持续城镇发展项目安康子项目的落地——以打造“完整社区”为目标,项目不仅对24个院落进行改造,新建80个停车位、56个非机动车棚,还铺设1.2公里雨污管网、1.5公里道路,新增4000平方米绿化;同步推进15栋楼体的防水、外立面整修及智慧门禁安装,让老小区彻底“改头换面”。
该项目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改造前,项目组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院落会等方式,摸清居民需求;改造中,建立“三级三会”制度,邀请居民全程参与方案制定、过程监管;改造后,小区二手房价每平方米上涨约6%,60余户居民主动回迁,曾经的“问题小区”变成了“幸福家园”。如今,静宁小区的改造经验已复制到水电厂家属院、长兴小区等老旧小区,成为安康城市更新的“标杆样本”。
强韧性,为城市筑牢安全屏障
“以前遇到暴雨,家门口的路能淹到膝盖,现在就算下大雨,也不用担心积水了。”家住安康江南城区西坝片区的李娟,对小区附近新建的雨水泵站赞不绝口。
安康中心城区汉江穿城而过,历史上曾多次遭受洪涝灾害。为破解“内涝之困”,项目将“韧性城市”建设作为核心任务:喇叭洞泵站扩容改造后,雨水抽排能力从4.7立方米/秒提升至14.7立方米/秒;西坝雨水提升泵站从零起步,实现4.7立方米/秒的抽排能力;加上已建成的东坝泵站,3座泵站形成“三位一体”的抽排体系,为江南城区20万居民筑起“防汛安全网”。
不仅如此,项目还通过新建及改造排洪渠、雨污水管道,升级洪水监控预警系统,购置排水养护设备,让城市防汛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御”。2025年5月25日,安康遭遇强降雨过程,升级后的内涝监控系统与新建的排涝设施协同发力,有效缓解了城区积水压力,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损失。
在气象防灾领域,项目同样交出亮眼答卷。针对安康秦巴山区局地小气候复杂、气象灾害频发的特点,项目引入国内最先进的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使雷达监测空间分辨率从200米提升至50米,有效监测范围从4.2万平方公里扩展至45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增加近800万人。2022年汛期,X波段雷达以分钟级更新频率、百米级分辨率实时追踪暴雨动态,为提前发布预警提供关键支撑,让“智慧气象”成为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千里眼”。
优生态,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站在汉滨区马坡岭地表水自动监测站,工作人员轻点屏幕,汉江水质的pH值、溶解氧等数据便实时显示在监控大屏上。“以前靠人工采样监测,不仅耗时,还难以及时掌握水质变化。现在有了自动监测站,数据每小时更新一次,能第一时间发现异常。”安康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介绍。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量最大、生态责任最重的战略节点,安康市域内汉江流长340公里,占丹江口水库入库水量的63.18%。为守护“南水北调”生命线,项目从“监测、监管、应急”三方面发力,构建起全方位生态保护体系。
在汉江主要支流新建5座地表水自动监测站、1座水源地监测站,补齐国控断面监测短板;安装40个热成像高空摄像头,覆盖8公里半径范围,通过AI智能算法精准识别大气污染隐患;配置应急现场图传无人机、全自动无人驾驶水面智能监测船、应急处置指挥车,让环境应急响应更快速高效。
如今,安康已构建起“两级”环保网格监管体系,接入420个重点污染源视频监控点位、134个排放口,将941条河流、2206个环境网格员纳入监管平台,实现“一张网”实时监测预警全覆盖。数据见证成效:2025年以来,安康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保持全省第一,汉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以上,真正实现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从老旧小区的“蝶变”,到防汛体系的“升级”,再到生态监管的“智慧化”,世界银行与德国复兴信贷银行贷款项目在安康的落地,不仅补齐了城市发展的短板,更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城镇化建设协同推进的路径。如今的安康,正以宜居、韧性、智慧的新姿态,在陕南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