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唐洁
自2009年起,香港智行教育促进会、香港慈恩基金会、深圳鹏鼎公益基金会等侨界爱心团队,怀揣着对教育的珍视与对山区学子的关怀,携手市侨联在安康播撒希望的种子。累计近5000万元的捐资、26所拔地而起的崭新校园、600余名获得资助的寒门学子……这不仅是一组组温暖的数字,更是侨界与安康同心筑梦、共护成长的生动见证。
侨心向安:跨越山海的助学承诺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我们希望让安康的孩子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拥有追逐梦想的机会。”香港智行教育促进会负责人在首次探访安康时,望着山区学校破旧的校舍与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许下了这样的承诺。这份承诺,成为侨界爱心团队扎根安康公益助学的起点。
2009年,香港信望爱慈善基金会率先与市侨联对接,开启助学行动。起初,团队成员多次深入安康各县(市、区)调研,翻山越岭走访乡镇学校。在汉阴县涧池镇东岳村,他们看到村小的教室屋顶漏雨,孩子们在雨天需搬着桌椅躲避积水;在汉阴县平梁镇,部分学生因家远需步行2小时山路上学,中午只能啃干粮。这些场景,让爱心团队坚定了“先建学校、再助学子”的思路。
同年,首所由侨界捐资建设的教学楼在石泉县红卫乡开工。建设过程中,香港爱心人士多次奔赴施工现场,从图纸设计到建材选择都亲力亲为,只为确保学校安全耐用。2010年9月,崭新的教学楼、平整的操场、配套的图书室正式投入使用,当孩子们第一次走进明亮的教室,眼中闪烁的光芒,让在场的侨界代表湿了眼眶。“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团队负责人说。
此后,香港慈恩基金会、深圳鹏鼎集团、中国烛光教育基金会等侨界力量陆续加入。深圳鹏鼎控股集团在连续多年助力安康公益事业后,于2022年成立了自己的公益基金会,聚焦安康偏远山区。在汉滨区五里镇四合九年制学校建设教学楼和学生公寓,解决了偏远学生跑读的难题;香港慈恩基金会则注重“硬件+软件”双提升,除援建校舍外,还为学校捐赠图书、体育器材,并组织教师培训,助力教学质量提升。
多年来,侨界爱心团队的足迹遍布安康各个县(市、区)。他们中,有年过七旬仍坚持每年赴安康走访的香港企业家,有放弃假期参与助学活动的侨界青年志愿者,有带动身边朋友共同捐资的侨眷……跨越港澳与内地的距离,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侨心向党、侨心报国”的情怀,将爱心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滋养安康教育的长河。
侨联搭桥:细致服务筑牢助学根基
“侨界爱心团队的善举,需要我们用扎实的工作来承接,才能让每一分捐款都用在刀刃上,让每一份爱心都传递到学子手中。”市侨联党组书记袁庆说,作为连接侨界爱心与安康学子的桥梁,市侨联始终以“细致、精准、高效”为准则,从学生申报、入户走访到资金兑付,全程严把“质量关”,让助学工作落地见效。
在学生资助申报环节,市侨联联合各县(市、区)侨办和教育部门制定了严格的申报流程。每年6月前,市侨联会提前下发资助通知,明确资助对象为当年考取大学的困难学生,优先考虑孤儿、单亲家庭、残疾人家庭及因灾因病致困家庭子女。学校负责初步筛选,县区侨办进行初审,市侨联再对资料进行复核,确保申报信息真实准确。“我们会要求学生提交身份证、录取通知书、家庭困难证明等材料,逐一核对信息,避免遗漏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市侨联工作人员介绍。
每年8月中旬是天气最炎热的时候,同时也是入户调查的关键时刻,收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的困难学子是否与申报资料情况相符,是否能够匹配到合适的捐助方,需要市侨联会同远道而来的侨界爱心团队义工们一起,深入各县(市、区)学生家中实地核查。
2025年夏天,在白河县冷水镇入户走访中,义工们遇到了正在悉心照料父亲的小邹,她刚刚如愿收到华中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深入了解后才知道,小邹父亲因脑溢血、车祸等,丧失劳动能力,加之兄妹4人各项学杂费用压得人喘不过气,全家生计仅靠母亲打零工勉强支撑。走访小组看到,小邹的学习环境虽然简陋,墙上却贴满了奖状。“这样的孩子,我们一定要帮。”走访人员当即记录下情况,并为小邹优先申报资助。
单亲家庭出身的宁陕学生苗苗2025年被民办高校录取,父亲是残障人士,在县城当保洁员月薪不足2000元,父女俩正为高额学费发愁。走访小组走进苗苗和父亲租住的简易民房后,决定将苗苗的资助标准提高,并对租房给予补贴。
多年来,爱心团队的走访足迹遍布安康的山山水水。有时为了走访一户学生,工作人员需要驱车3小时山路,再步行半小时进村;遇到雨天,山路泥泞难行,他们就穿着雨靴深一脚浅一脚地赶路。“只有亲眼看到学生的家庭情况,才能确定资助的必要性,这是对侨界爱心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参与走访的市侨联干部胡鹏说。
在资金兑付环节,市侨联建立了“专款专用、全程监督”机制。待资助学生名单确定后,爱心团队会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将资助金直接发放到学生个人账户,避免中间环节的资金截留。同时,市侨联定期走访被资助家庭,向侨界爱心团队反馈资金使用情况,确保每一笔捐款都“明明白白、干干净净”。
学子逐梦:感恩于心,立志于行
“如果没有侨界叔叔阿姨的资助,我可能无法顺利走进大学校园。这份恩情,我会永远记在心里,将来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这是安康学院学生小张在给香港智行教育促进会的感谢信中写下的话。多年来,600余名像小张一样的安康学子,在侨界爱心的滋养下,跨越困境、追逐梦想,他们将感恩化为动力,在求学路上奋力前行,立志成为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来自紫阳县的小李,是2018年深圳鹏鼎基金会的受助学生。当年,小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西北工业大学,但父亲患病、母亲务农的家庭状况,让他一度想放弃学业,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就在他迷茫之际,紫阳县侨办的工作人员找到了他,告知他获得了侨界资助。“拿到助学金的那一刻,我哭了,感觉又能继续读书了。”小李说。进入大学后,他始终牢记侨界爱心人士的嘱托,勤奋学习,多次获得学校奖学金。今天,他已是深圳鹏鼎控股集团下属企业的一名业务人员。“我们建立了被资助学生的就业培养计划,符合公司业务发展需要的学生,我们会考虑优先录用。同时,我们正在考虑将紫阳县的富硒茶产业和修脚产业与我们集团的业务进行对接,尽最大努力扶持地方发展。”鹏鼎集团党委书记苗春娜说。
在侨界爱心的温暖浸润下,不少受助学子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归桑梓,用青春之力为安康的发展添砖加瓦。2024年从西安思源学院毕业的小张,便是其中的一员。爱心人士的关爱在她心中深深扎根,最终化为回乡奉献的坚定决心。毕业后,她毫不犹豫地投身留守儿童托管事业,用行动践行着感恩与担当。“我做的不只是日常的生活照料和学业辅导,更想成为孩子们情感上的依靠。就是希望他们能在爱的陪伴里,无忧无虑地快乐成长。”如今,她仍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孩子们的童真与梦想,为他们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注入向上生长的力量。
“这些孩子不仅学习刻苦,更懂得感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这是我们最欣慰的事情。”2022年,香港智行教育促进会负责人在收到学生们的感谢信与成长报告后,感慨地说。多年来,受助学生们有的成为医生、教师、工程师,有的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感恩于心、立志于行”的誓言,让侨界爱心在代代相传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薪火相传:让爱心之花在安康常开
从2009年到2025年,侨界爱心团队与市侨联的公益助学合作已走过16个年头。16年间,26所希望小学在安康的山区拔地而起,有的校舍所在的乡镇行政区划已被撤并,但校舍依然矗立在村里,依然是孩子们追逐梦想的起点;600余名受助学子在爱心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这份跨越山海的爱心,不仅改变了许多孩子的命运,更在安康这片土地上种下了感恩与希望的种子。
“我们希望不仅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更能为他们搭建成长的平台,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树立远大的理想,用自己的行动回馈社会、传递爱心。”袁庆说。
如今,侨界公益助学的力量仍在不断壮大。除了香港、深圳的侨界爱心团队,越来越多的海外侨胞、侨眷也加入助学行动中。侨界爱心团队、人士援助建校、医疗、道路及扶困救困等公益项目达400多个,捐赠款近亿元;中国华侨公益基金捐赠4台司迈微创等离子医疗器械近500万元,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学海行舟等组织捐赠国学经典书籍、音乐器材和教育软件,分发到十余个县(市、区),进行教育帮扶。旬阳籍澳大利亚华人鲁洋女士连续多年捐助我市医疗卫生事业,为安康困难群众提供白内障医治等,累计投入资金300余万元;爱心侨眷夏辉先生援建宁陕县广货街镇元潭村等22个困难村的爱心超市,累计捐赠物资70余万元。
“侨心润桃李,爱心筑未来。”这句话,既是侨界爱心团队与市侨联公益助学工作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十余载春华秋实,侨界爱心已融入安康教育的血脉。未来,这份跨越山海的爱心将继续传递,滋养更多山区学子的梦想,让希望之花在秦巴山脉深处常开不败,为祖国的发展培育更多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