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周清华 汪紫薇
初秋的西河村,薄雾缠绕着山腰,溪水撞击着岩石,飞溅的水雾渗进空气里,一排排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地点缀在朱溪河畔,犹如灵动活泼的音符,欢快地奏响着乡村振兴的动人旋律。
自2018年开始,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定点帮扶岚皋县南宫山镇西河村,选派驻村工作队如种子般深深扎根于此,用人大力量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书写了一段“输血”与“造血”并举、民心与初心相融的发展篇章。
“三养一种”开启产业致富大门
“再过两个多月,我们村的猕猴桃就要上市喽!到那时,销售收入预计可达20万元呢!”西河村党支部书记、生态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曹礼兵的话语中满是憧憬与期待。
走进西河村二组猕猴桃产业园区,头顶的藤蔓织成密不透风的绿穹,滴灌带喷出的水雾落在枝叶上,泛着珍珠般的光泽。“多亏了这些滴灌设施,让园区度过了这三年的持续干旱天气。”曹礼兵介绍。为了解决猕猴桃园区的后期管护问题,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通过多方协调,争取130余万元资金建设了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彻底解决了园区的灌溉问题,配合包联单位省农机化中心,争取50余万元资金建设了轨道车,彻底解决了园区的运输问题。正在园区清除杂草的村民廖礼斌介绍,该园区流转了他们5亩土地,每亩地一年租金是300块钱,加上他们夫妻在这个园区务工,一年能挣一万五千块钱左右。
曾几何时,西河村的村民们主要依靠种植玉米、土豆以及外出务工来维持生计,村集体收入非常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面对困境,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第一批驻村工作队在2018年就开始精心谋划产业,他们立足村情实际,经过多方调研论证,确定了养鸡、养猪、养蜂,种植厚朴的“三养一种”特色种养产业模式,成立了南宫山硒河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当地群众铺就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快车道。
八年来,驻村工作队锚定“三养一种”不松劲,一棒接着一棒跑,一茬接着一茬干,引导和带领群众,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南宫山硒河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发挥农民合作社和能人大户、产业带头人的带动效能,初步形成了养殖土鸡3万余羽、养猪2000余头、养蜂1200余箱,种植厚朴3200亩、洋荷姜400亩的产业规模。如今,这些产业如同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不仅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更让乡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而村集体倾力打造的241亩标准化猕猴桃产业园,更成了乡村振兴的亮眼名片。一颗颗饱满的果实从青涩到成熟,见证着乡村产业的茁壮成长,也承载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张蓝图绘就宜居宜业和美愿景
西河村位于山大沟深的巴山深处,村里基础条件落后,人口居住分散,在脱贫攻坚期间属于典型的深度贫困村,唯一的通村水泥路既是生产通道,更是生命通道。2017年洪水冲毁了这条道路,让该村成了“孤岛”,西河村原党支部书记王文魁回忆起这场特大洪水后的场景仍心有余悸。驻村工作队进驻后,将修复水毁道路作为“破冰”之举,第二周便跑县交通局协调,第三周水毁道路修复工程就破土动工。随着驻村帮扶工作的深入推进,一个以基础设施改善为重点、产业发展为核心、乡村振兴为愿景,最终实现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发展新图景逐渐铺开。
自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定点帮扶后,一笔笔帮扶资金如“及时雨”般注入该村:416万元用于公路修复,140万元建设便民桥,40万元修复水毁河堤,21万元建设标准化化粪池,70余万元硬化产业道路,10余万元改造通村道路急弯陡坡路段……八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通过多方协调,累计向该村争取资金1500余万元,帮助村里改建桥梁,让曾经破旧的桥梁焕然一新,成为连接村庄与外界的重要通道;修路工程让村庄的交通更加便捷,村民们出行不再艰难;改造饮水设施等基础工程,确保村民们喝上干净水、安全水。与此同时,组织127户群众易地搬迁到岚皋县城和南宫山镇集中安置,让474人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在人居环境整治中,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开展“扫干净、摆整齐、改旱厕、清污淤”专项行动,大力实施“拆违建、清四乱、除残垣、建家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拆除空心房和烂棚20余处,提升改造院房32户,修建联户路2000余米,常态化对村级道路、河道垃圾进行清理。如今,西河村农户房前屋后的杂草堆变成了小菜园、小花园,家门口、大树下,老人们悠闲地晒着太阳,拉着家常,欢声笑语回荡在乡间,一幅和谐美好、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画卷生动地展现在眼前。
党建引领打造人大“帮扶铁军”
西河村委会所在地位于过去朱溪河乡政府驻地,这里距离岚皋县城50余公里,随着实施易地搬迁,周围群众大部分都走出了朱溪河,留下大片耕地、林地和公路沿线的部分农户在此,这里也是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驻村工作队开展工作的主要阵地。
八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先后选派6批次9名党员干部驻村,工作人员坚持吃住在村,扎实履行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4项职责任务,积极开展防返贫监测、产业就业帮扶、惠民政策落实等工作,有效解决了政策落实“最后一米”的问题。同时,充分发挥人大系统的职能作用,将全过程人民民主有机融入驻村帮扶工作之中。“用人大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义务。”这是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对驻村工作队提出的殷切希望。
西河村五组村民张勇的妻子突患重病,让这个刚刚脱贫的家庭又陷入困境。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驻村工作队及时入户走访了解情况,通过召开会议研判,将张勇一家纳入监测对象,同时联系当地民政部门将临时救助资金送到他们手中,协助申请了农村低保,同时联系社会爱心组织对一个孩子进行资助,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驻村第一书记陶东辰自掏腰包为困难群众购买慰问物资,积极与社会爱心组织协调慰问资金累计15万余元。还有驻村队员发挥10余年从事爱心助学公益活动的优势,联系丽姐助学基金负责人、安康市第五届人大代表孙丽,对西河村30名学生进行长期资助。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多次到村走访调研、慰问困难群众,形成了从领导到一般党员干部,人人关心定点帮扶、人人落实帮扶责任的格局,用真情帮扶汇聚起乡村振兴满满的正能量。截至目前,全村10户监测户均已落实帮扶措施,7户已稳定消除风险。
“全员参与、尽锐出战”是人大机关帮扶的底色。55名机关党员干部与55户群众结对认亲,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村情民意收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把人大干部履职与入户走访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拉家常、听民声、解民忧,加强法治教育宣传普及,引导群众用法治手段妥善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着力将定点帮扶村打造成民意民智“直通车”、人大机关和人民群众“连心桥”、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大平台”。在党建引领和人大干部的引导下,“诚孝俭勤和”新民风深入人心,村民议事会有效化解纠纷,“红黑榜”促进乡风文明,基层治理从“靠干部管”变成“大家管”。
从脱贫攻坚的“破冰”到乡村振兴的“深耕”,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队用八年时光,让西河村稳步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迈进。当夕阳为连绵的青山镀上金边,村口的溪水仍在静静流淌,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与蜕变的故事——这里的山记得,这里的水记得,这里的人,更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