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魏涛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经济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4%,9条重点产业链综合产值同比增长15.6%……
“热气腾腾”的数据背后,是我市以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为抓手,聚焦聚力打好“八场硬仗”,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以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高效务实举措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驾马车”协同发力
西康高铁全线铺轨启动;月河快速干道工程进度已超过97%;七里沟立交项目安澜路西口至安康市博物馆停车场东口段道路通车……
这是安康省市级重点项目加速推进的缩影。1月至10月,我市444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18.6亿元、占年度计划93.6%,307个新建项目开工率达99.3%。10个民生实事项目完成投资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6%,高于时序进度3个百分点。
如果说投资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消费则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今年以来,安康消费市场亮点纷呈,消费热点不断升温。围绕“乐购安康·惠享生活”主题,我市搭建起“1+4+10+N”提振消费总体架构,花开安康踏春消费季、乐购安康仲夏消费季、魅力安康金秋消费季、幸福安康暖冬消费季贯穿全年,聚焦以旧换新、汽车、家电家居、电动自行车等十大消费热点,形成覆盖各县(市、区)、商圈、行业和经营主体的N项消费活动,共同构筑起全域联动、全年持续的促进消费新格局。
前三季度,全市消费市场快速增长,多数商品增势良好。限额以上企业(单位)中,饮料类增长32.2%,粮油食品类增长22.5%,日用品类增长18.7%。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显效,限额以上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51.1%,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33.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0.7%、家具类增长20.1%。
经济增长要跑出加速度,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须开足马力、协同发力。
安康正兴有机绿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建立海外仓,将黄花菜、罗汉果等十余种农副产品出口至东南亚;黄酒、花椒和蜂蜜首次以跨境电商模式进入东盟市场;63万瓶富硒水搭乘“一带一路”铁海联运专列从恒口示范区发往阿联酋;中欧班列(莫斯科—安康—重庆)回程专列实现首发……
不仅仅是富硒产品加速“出海”。我市抢抓苏陕协作和易地搬迁政策契机,大力承接以毛绒玩具、消费电子等为代表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形成了覆盖创意设计、原辅料生产、产品加工、跨境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以毛绒玩具产业为例,目前产品已出口至欧美、日韩、中东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市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截至10月底,全市累计建成毛绒玩具(织袜)产业链工厂 807 家(点),其中培育规上企业56家,实现产值79亿元。
外贸的快速发展,背后是现代物流业的突破提升。
安康“公铁空水”多式联运同步发展,积极申创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提升中欧班列安康集结分中心、西部陆海新通道安康集结分中心运力,加快完善“无水港”多式联运体系,推动形成“公铁水空并进、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南北贯通”的现代物流格局,全市外贸物流费用降幅接近60%。前9个月,我市铁路货运量、航空货邮吞吐量分别增长143%、103.9%。
新质生产力势能澎湃
当前,岚皋县城人才型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项目室内装修正有序进行。项目负责人介绍,132套公寓式住房建成后,将有效缓解人才住房难题,有力支持岚皋县招才引才工作。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岚皋县以住房保障为支点,撬动人才集聚的“强磁场”,这正是我市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脚。
为聚力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我市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抓手,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在秦巴大地充分涌流,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针对市域外高水平人才、成果和企业引进难问题,安康设立每年200万元的市级“校招共用”专项资金,通过市级财政给予引进人才80%的薪酬补贴,规定每人每年最低不少于30万元、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薪酬待遇,连续支持3年。
全市选派80名链主企业科技副总,优化调整重点产业链科技创新团队,9条重点产业链创新团队专家增至121人,8支省级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获批立项,1184名科技特派员和188名“三区”科技人才扎根产业链一线。
此外,我市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前三季度举办多场项目路演活动,签订产学研协议26项,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10.78亿元。更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选择留在安康创业发展。
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载体和基础。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我市聚焦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生态旅游、交通装备、现代物流、秦巴医药、毛绒玩具、消费电子、数字经济9条重点产业链,同步推进绿色工业、科技型企业、电子商务、林业经济、生态渔业、预制菜、毛绒玩具产业7个倍增行动。
目前,富硒食品产业链已形成安康富硒茶、安康魔芋、秦巴生态循环肉业、生态渔业、包装饮用水等多个特色产业集群;新型材料产业链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属、无机非金属(钒材储能)、新型建材、前沿新材料、光伏组件、锂电新能源材料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在秦巴医药产业链,我市与中国药科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战略合作和定点帮扶,医药产业科技创新支撑有力……
企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我市4家企业被新认定为全省工业数字化转型典型应用场景,2家企业入选全省首批先进级智能工厂认定名单,陕西轩意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前三季度,全市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26.2%,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优良的营商环境,让更多人想创业、敢创业、爱创业。据市场监管部门统计,前三季度全市新登记各类经营主体16562户,其中新登记各类企业4552户。9月末,全市各类经营主体达29.34万户,其中各类企业6.22万户,增长5.3%。
“民生温度”持续攀升
9月19日,安康市第四场“人才夜市”招聘会在万达广场落下帷幕。此次系列活动历时数月,全市累计举办招聘活动21场,吸引830家市内外企业参与,提供就业岗位1.6万余个。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乎发展。保障民生的每一步都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相互牵动。对于安康来说,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既是发展之需,也是必破之题。
我市把稳就业促就业放在保障民生福祉突出位置,全力拓宽就业渠道。围绕重点产业链建设,我市编制2369个急需紧缺岗位人才需求目录,征集重点领域岗位需求2.7万个。建立“党政主导+龙头带动+基地培训+定向就业”模式,累计开展劳务品牌技能培训18.3万人次,带动创业就业32.3万人。截至目前,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0822人,进度居全省前列。
以创业新作为开辟就业新空间。我市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投放力度,扶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累计发放9.2亿元,支持635人创业,带动就业4881人。发展“归雁经济”,今年以来招引返乡创业816人,带动就业1889人。
社区连着千家万户。只有把社区服务做细做实,让便民举措触手可及,才能让群众在家门口收获“稳稳的幸福”。
我市以“红色物业”建设为抓手,系统推进物业党建联建,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小区党组织和业主组织“两个全覆盖”,完善“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体系。目前中心城区500户以上小区已建党支部61个,培育党员楼栋长、网格员520余名。推进物业企业党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7名。
聚焦服务提质,响应群众关切。我市构建“线上+线下”服务体系,推广安宜物业小区智慧系统和业主小程序,累计处理业主诉求1700余件,办结率94%;线下设立“每月协商议事日”,化解矛盾320余起;开展“物业开放日”“党员志愿服务周”等活动360余场,设立“红色驿站”35个,推动物业与养老、家政等服务融合。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全市1918个村(社区)规范执行村级议事协商,创新推出“两说一商”“凤堰共声”“老倌说事”等群众议事协商品牌,不断拓宽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今年以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万余件,化解率99.51%。
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既是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对象,也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我市扎实推进新兴领域“两个覆盖”集中攻坚,新建新兴领域党支部197个,新选派党建指导员478名,组织新兴领域培训10期600余人,新建暖“新”驿站44处,实施暖“新”实事164件,引导全市1400余名新就业群体成为基层治理的“流动哨兵”。
减负赋能,激发干事创业活力。我市严格实行督查检查考核计划管理和审批备案制度,考核事项大幅精简——全市性督查检查考核及备案事项从77项精减至20项,市级层面考核事项从49项压减至1项;同步优化指标体系,层级由四级精简为两级,数量从2519个核减至17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