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韦东
一个个典范,令人景仰;
一个个场景,令人动容。
连日来,由安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推出的“践行延安精神在安康”主题宣讲活动走进我市部分县(市、区)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运用新媒体多维度多层面集中回顾和展现了我市近年来弘扬践行延安精神的重大典型,向广大党员基层干部师生阐释了伟大延安精神的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让广大观众在视听震撼中感受延安精神的时代脉动,颂扬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追求。
在行云流水般的叙事中感悟精神之源
4月23日上午,首场宣讲活动在市委党校举行。安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的领导同志与高新区现代城社区干部职工群众一同聆听了宣讲。
在宣讲会上推出了《不忘初心守正道 不负村民好书记》《一条毛毯 一种精神》《延安精神就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践行延安精神的巴山育种人》等9个专题,宣讲员用生动的语言,厚重的情感,贴近生活的演绎表达,以化入即兴的小故事突出大主题,讲述“践行延安精神在安康”的安康人、安康事,让大家深刻感悟到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感受到鲜活的榜样就在我们身边。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红色故事宣讲,为全体听众带来了一场形象生动的思想政治课,现场响起阵阵掌声。
在《一条毛毯 一种精神》专题,平利县延安精神研究会宣讲员高扬武从放在军事博物馆的一条普通毛毯,讲述了周恩来与朱德在革命战争中的深厚情谊,通过这段故事,互赠、遗失、破旧跌宕经历,生动记录了共产党革命领导人发扬光大延安精神的感人细节。
当天下午,宣讲团走进旬阳市,9位宣讲员,用生动鲜活的案例,以真挚情感讲述践行延安精神的安康模范。吸引旬阳市各机关、各部门、部分乡镇共200余人聆听了宣讲报告。
紫阳县延安精神研究会宣讲员何小凤的《竹山“天路”——镌刻于山间的印记》,运用新媒体、同期声、纪实录像,全元素再现了以紫阳毛坝侯在德为代表“竹山村道精神”——“不甘贫苦,克难攻坚,群策群力,苦拼实干”,展现了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当播放66岁老人玉芳菊老人卖棺材筹集修路款的音视频资料时,老人们的淡定执着,让观众潸然泪下。
旬阳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宣讲员柯玉芳以《不忘初心守正道 不负村民好书记》为题宣讲,把全体观众带进王院村陈分新的内心世界。陈分新30年来与群众血脉相依,带领村民筚路蓝缕修路拉电引水搞产业发抖音,勾勒出一幅幅王院新农村最新最美的画卷。
旬阳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田丽萍说,闻讯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组建延安精神宣讲团,第一时间申报请求把活动首先放在旬阳。她说,延安精神永远是党的精神之源,宣讲的典型都是我们身边第一手鲜活生动的教材,就是以此为契机教育全体党员干部深刻领略延安精神文化底蕴,积极营造弘扬延安精神的浓厚氛围。
延安精神像光一样带给人们力量
4月24日上午,宣讲团来到安康市水务集团。集团全体员工除了重要岗位值班人员外,中层以上干部和机关干部全员参加,现场聆听感受延安精神。
“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岭开道,我来了!”当汉滨区延安研究会宣讲员董海萍深情朗诵这首蜚声50年代华夏诗坛的民歌民谣时,台下的水务集团全体观众凝神静听、沉浸体验。
《八一水库 不能忘却的记忆》,这段故事深情回顾了老一辈建设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历程。18年,3万多基干民兵和退伍军人用血肉之躯演绎了一场人定胜天的奋斗画卷,为了一方造福于民的工程,有近百人献出了宝贵生命。
也许都是因水结缘,也许是“上善若水”的况味和哲意,让在场水务集团观众尤为感动共鸣,更为先辈们的创业精神和壮举而热情礼赞、鼓掌。
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少林动情地说,延安精神所蕴含的理想信念、奋斗基因和群众观点,与集团公司推动改革创新、锻造企业文化、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需求高度契合,一直以来集团公司将延安精神融入企业治理各环节,坚持以水务担当践行、传承和发扬着延安精神。此次宣讲活动既是红色精神的传承会,更是凝心聚力的动员会,集团全体党员干部员工将以延安精神铸魂,做理想信念的坚守者。要以延安精神赋能,做改革创新的奋进者。要以延安精神聚力,做企业文化的践行者。将延安精神与集团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积极营造“上善若水,为城为民”的文化品牌,从延安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赋能党建,共同打造有温度、有担当、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
当天下午,宣讲团马不停蹄地赶赴平利县。
镇坪县延安研究会宣讲员赵国栋以《践行延安精神的巴山育种人》为题,讲述了巴山深处镇坪农业科研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山区、培育安玉系列良种以及“南繁”精神的坚守,镇坪告别了吃返销粮的历史。几代人、三十年的精神传承,引发全场观众强烈共鸣。同为巴山腹地,镇坪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触动平利干部群众的奋斗激情。
平利县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罗时群说,身边人、身边事,串起了个人、家庭、国家的同心圆。此次宣讲内容接地气有温度,为立足岗位践行初心使命提供了精神指引,更为深化延安精神“五进”活动扩大覆盖面,为传承弘扬延安精神,构建沉浸式学习“矩阵式”宣讲体系增强了信心。
践行延安精神从我做起
秦岭脚下的宁陕,是本次宣讲活动的最后一站。4月25日下午,县委党校偌大的会议厅座无虚席。县级领导、机关干部、学校师生济济一堂。
汉滨区延安研究会宣讲员周毅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支书》,支书张明俊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的感人故事。十年来,人们仍最难忘那抹记忆。
岚皋县延安研究会宣讲员席战锋在《巴山深处追梦人》中描绘了村支书以延安精神为指引、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石泉县延安精神研究会宣讲员赵明翠,在《延安精神就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演讲中,以自己的亲身工作经历,讲述了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
1991年,18岁的赵明翠承担起了曾溪片区投递范围14个村、112平方公里,服务对象1.2万人,邮路全长92公里,每走一趟完整的邮路需要3天时间。邮路需要驾船涉水骑车过涧越山。30年多来,她骑坏了数辆自行车、摩托车,克服了身体病痛,20万多份各类邮件,实现投递准确率达100%。
宣讲团的真人真事真情宣讲,处处洋溢着朴素优美,传达深意、抒发情怀、启迪思考,大大推动延安精神“五进”工作入脑入心。
宁陕县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马先友说,宣讲团为我们送来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先进典型走进生活,走进大众更具时代性,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尤其是帮助我们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增强了我们弘扬延安精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守住延安精神的内核和素养。市延安精神宣讲团同样在全市精心培育和选树了来自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和农村基层一线的政治素质好、理论功底强、工作作风实的延安精神宣讲员。经过一年的精心打磨,将延安精神“五进”宣讲有效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讲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
市委党校退休教授陈菊主动担纲宣讲团执行团长,从演讲文案到新媒体视频运用,从舞台展演到音乐配置,跟班手把手辅导指点。研究会会长、副会长一路同行,聆听演讲,每一场结束对演讲中发现的“瑕疵”及时校正,让演讲内容更加精准丰富多彩。汉滨区推送的《八一水库 不能忘却的记忆》,原设计开场是宣讲员朗诵《我来了》,第二场推出配乐歌谣《我来了》,大大增强了演讲感染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支书》追忆张明俊事迹,文案原是宣讲员自我介绍后,讲述张明俊本人留给天柱山村民手机电话关爱贫困群众的故事(贫困群众拨通电话再挂断电话)。进入第二场宣讲时,改变为先出现两声“嘟嘟——嘟嘟”手机铃声,困难户群众习惯性按下暂停键。宣讲员直接切换进入主题宣讲。凸显了张明俊为节省困难群众话费专门作出的提醒规定,由他主动联系困难群众。这几处改动,正是何邦军会长聆听首场宣讲后为了增进宣讲效果,提议修订的。
对每个细节要求精益求精。宣讲活动得到市委党校校领导全力支持,协调播出设备,派出学校信息中心老师阮周全程现场服务,实现了整个演讲程序流畅顺利无缝对接,为演讲提供了坚实保障。市委党校教学科研管理科田虹老师全程跟团协调各县(市、区)单位宣讲工作。
每场宣讲结束后,返程车厢内就变成了现场研讨会,大家互相找毛病提建议,补充文案,校正口误。极大焕发了宣讲员的创作激情。岚皋延安精神研究会演讲员席战锋,看到当天观众席上来了不少中学生,现场即兴发挥增添了演讲词,与台下师生迅速形成了互动氛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整个宣讲演讲活动效果一场比一场好,一场比一场精彩。
这一切都是为了“五进”宣讲深扎大地,让延安精神之花盛开在安康大地。践行延安精神在安康,成为安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主旋律。安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渐渐走出了形成“记录-感悟-行动”的红色文化学习实践路径,纵深推进延安精神学习走“实”走“新”走“心”。
百年党史永远不能忘记延安十三年,永远不能忘记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让中国共产党摆脱危机走向成熟。建国近76年,一代代、一批批安康人努力奉献,恪尽职守延安精神灵魂,形成了富有安康特色的“三苦精神”“抗洪救灾精神”“村道精神”“脱贫攻坚精神”,这些精神有群体的,有个体先进榜样,他们是延安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当代安康精神文明原野、源流和根基。铭记并践行延安精神,就是坚持用延安精神底色铸魂育人,为安康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力量。安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何邦军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