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妙鸿
去年以来,安康市总工会在市委和省总工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锚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责主业,守正创新、奋楫笃行,交出了一份温暖人心、彰显担当的年度答卷。
举旗铸魂,思想引领凝聚奋进力量
安康市总工会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理论武装凝心铸魂,以文化浸润培根固本,以榜样引领成风化人,团结引导职工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理论武装走深走实。市总工会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举办专题读书班、学习教育研讨班30余期,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工会“先锋号”宣讲团深入车间班组、项目一线开展微宣讲80余场,覆盖职工2.3万人次,获评全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宁陕县创新“一季度一主题、一月一活动”品牌,以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活党的政策,让理论宣讲既“接地气”又“冒热气”。
文化滋养浸润人心。市总工会以文化人、以文聚力,先后举办职工讲书人大赛、书法篆刻临作展、全民健身篮球赛等文体活动20余项,打造“玫瑰书香”亲子阅读、“职工阅读马拉松”等特色品牌。紫阳民歌登上陕西职工春晚舞台,平利茶文化与劳模精神深度融合,职工文艺汇演、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等平台让职工群众成为舞台主角。全市建成全国职工书屋1家、省级职工书屋4家,开展“书香工会”建设行动,推动职工文化阵地从“有形覆盖”向“有效服务”升级。
榜样力量激扬奋进。市总工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功推荐全国和省级五一劳动奖8个,选树市级先进集体和个人85个,走访慰问劳模532人次,发放慰问金111.41万元。
服务大局,匠心筑梦助力高质量发展
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安康市总工会聚焦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职工技能提升、创新成果转化等重点领域,搭建平台、创新机制,团结动员职工群众在现代化建设主战场建功立业。
产改攻坚激发动能。市总工会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印发《产改工作要点及责任分工方案》,培育试点单位50家,培训业务骨干200名,旬阳市跻身全省产改示范县。白河县将产改纳入县年度目标考核,形成“党委领导、工会牵头、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全市建成省级示范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3家,实施技术革新项目800余个,推广先进操作法60余项,培养技能人才1万余名,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技能竞赛锻造尖兵。以“赛”促学、以“赛”育才,市总工会承办陕西省茶艺技能大赛,举办手工制茶、家政服务、网络安全等行业竞赛180场次,吸引4.9万职工参与。57名职工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3人获国家级荣誉。在“五小”群众性创新活动中,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1.2万条,形成“人人敢创新、事事求突破”的生动局面。紫阳县“‘三间’赋能乡村人才”案例入选全省创新榜单,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劳模工匠赋能发展。成立安康市劳模工匠学院,建立“企业点单、总队派单、分队接单”服务模式,组织5支技术服务队深入企业破解技术难题12项,提出管理优化建议8条。岚皋县总工会联合景区推出劳模疗休养免票政策,组织旅游产业劳动竞赛,助力“村BA”火爆出圈。全年吸引37批次1800余名省内外劳模职工来安疗休养,带动生态旅游收入增长15%,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暖心护航,维权服务绘就民生底色
市总工会践行“职工利益无小事”理念,构建“四送一保障”服务体系,创新维权机制,延伸服务触角,让职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四季关爱情暖人心。“冬送温暖”筹集资金466.33万元,慰问困难职工1万余户;“春送岗位”举办招聘会108场,帮助6.6万人实现就业;“夏送清凉”为2.8万高温一线职工送去关怀;“金秋助学”圆梦241名寒门学子大学梦。职工互助保障覆盖18.77万人,减轻医疗负担630万元。市总工会还筹资40万元支持包联村发展产业,打造净美庭院,将工会温暖延伸到乡村振兴一线。
精准服务破解难题。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需求,市总工会打造“移动体检”上门服务,为300名快递员、外卖骑手提供健康保障;成立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举办讲座、沙龙34场,线上线下服务3.5万人次。第四届青年集体婚礼、“会聚良缘”婚恋交友活动惠及职工500余人,63名农民工通过“求学圆梦行动”获得学历提升补助,工会服务实现从“物质帮扶”向“精神共富”跨越。
维权机制筑牢防线。市总工会构建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机制,培训监督员200名,开展安全生产检查434次,整改隐患265处。石泉县运用“一函两书”追回欠薪13.5万元,旬阳市设立外出务工人员法律咨询站,打造“一站式”维权平台。全市建立劳动争议多元调解机制,推动企业完善安全生产制度116项,为1.5万名职工提供职业病防治服务,以法治力量守护职工权益。
强基固本,改革创新激发基层活力
市总工会坚持“强基层、补短板、增活力”,推动资源下沉、服务前移,以组织变革激发工会发展内生动力。
阵地建设提质增效。争取省总工会专项资金增长20%,建成全国职工之家、母婴关爱室等阵地21个,市工人文化宫建设加速推进,预计2025年投用。安康市总工会建立的工会经费审查工作与政府审计工作协同机制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李晓英批示肯定,同时在全国总工会经审工作调研交流活动上作交流发言。“‘三单’模式探索劳模工匠助企惠企新路径”入选全省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汉阴县“双联工作”试点打通服务职工“末梢神经”。全市新建“群团之家”27个,整合阵地资源,实现活动联办、服务联动,镇坪县“同心助企”活动惠及企业职工2000余人。
新业态建会破冰攻坚。创新“双会助企十策”模式,制作货车司机入会卡通视频,举办集中入会行动13场,新发展新业态会员623人,建成省级“司机之家”1个。汉滨区“1+1+3”建会模式吸纳“三新”组织会员2300余名。全市新业态领域建会实现全覆盖,工会组织触角向最需要处延伸。
双联机制激活效能。对内构建“班子成员联系委员、委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职工”直达机制,解决职工急难愁盼问题173个;对外联合人社、司法、卫健等部门搭建技能提升、健康服务、矛盾调解等六大平台。汉阴县群团之家获评全省“新时代枫桥经验示范点”,市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年均服务3.5万人次,工会“大服务”格局日益成型。
奋楫扬帆启新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安康市总工会牢记“国之大者”,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团结带领全市职工群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安康篇章中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