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赵国康
当前正值水稻产量形成关键期,也是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苞虫等水稻主要虫害高发期。市农技中心精准施策,打好“性诱精准诱杀+生物农药靶向防控+生态调控护航”组合拳,让“虫口夺粮”从传统的被动应急防治升级为主动科学防御,筑牢水稻增产增收“安全屏障”。
走进平利县洛河镇安坝村的稻田,连片青绿如铺展的翡翠绸缎,田间整齐排列的白色诱捕器,恰似点点星光点缀其间,为稻田增添科技味儿。
“这是我们给稻田布下的‘防虫天网’,它能利用害虫的趋化性,通过诱芯释放模拟雌虫性信息素,将雄虫吸引到诱捕器中来,从而干扰其繁殖行为,减少害虫基数。”市农技中心植保植检站站长陈友乾指着田间的设备说。
在恒口示范区姐妹种植合作社的稻田里,另一番生态图景同样亮眼。田埂边,随处可见长势喜人的大豆,豆苗舒展的枝叶间不时有瓢虫、草蛉等益虫跳跃穿梭。“这是农技专家教的‘生态调控法’,现在虫害少多了!”合作社负责人王凤琴说。据了解,生态调控是绿色防控的重要一环,通过种植显花植物或功能性禾本植物,增加稻田生物多样性,发挥天敌自然控害能力。
除了“科技陷阱”和“天敌联盟”守稻田,生物防治的“绿色武器”也在精准出击。市、县农技人员依托虫情监测数据,在虫害发生初期精准指导种植户选用苏云金杆菌(Bt)、短稳杆菌等生物防治制剂,通过无人机低空喷施实现“以菌治虫”。这种靶向防控方式既能高效灭虫,又不会污染环境,让防治更绿色、更精准。
截至目前,市农技中心向水稻种植经营主体发放诱捕器340套、二化螟迷向袋600个、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诱芯700个、短稳杆菌及茶黄液等生物制剂45件,建立水稻病虫绿色防控示范点4个、面积1100亩,全市水稻绿色防控面积达20余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