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辉 吴家俊 李欣珉
“师傅,喝杯热水暖暖身子,这些图书您要是感兴趣可以看看。”8月9日,外边瓢泼大雨,岚皋公路段蜡烛山服务区暖意融融,道班职工宋伟正忙着给歇脚的货车司机递上热水。这个昔日仅用于养护工人临时休整的道班房,如今门口挂着的“红色驿站”牌子格外醒目,屋内的党史书架、便民服务角与墙角的养护工具相映成趣,成了往来司乘人员和周边群众常来的“暖心站”,成为岚皋县一张靓丽的名片。
在安康多地的公路沿线,像这样由道班房、服务区改造的红色驿站正在悄然增多。
“旅途驿站暖如家 贴心服务润心田。”在镇坪公路段松坪道班的墙上悬挂着这样一面锦旗,松坪道班班长唐治兵正向几位停留的旅客讲述锦旗背后的故事。驿站一角的“红色读书角”整齐摆放着书籍和党史连环画,不时有旅客驻足翻阅。“以前出去旅游找个临时落脚点难,现在能在这里学党史、聊初心,感觉旅途都多了层意义。”来自四川的旅客张先生说。
这些红色驿站的“变身”并非凭空而来。安康市公路局局长胡裕成表示,该局依托道班房、服务区地处交通要道、贴近群众的优势,在保留原有服务功能的基础上,融入红色元素:设立党员服务岗,组织党员职工亮身份、践承诺;打造党史学习角,提供红色书籍和宣传资料;增设应急药品、充电设备等便民物品,让“红色服务”落到实处。
在宁陕公路段新路道班,游客和司乘人员的“民情日记”记满了厚厚一本。“3月15日,帮迷路老人联系家人;5月20日,为故障车辆提供维修工具……”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正是红色驿站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注脚。“道班房就在路边,我们每天巡逻养护时,总能遇到群众需要帮忙。现在有了红色驿站这个阵地,服务群众更方便也更有方向了。”宁陕公路段副段长祝亚夫说。
从公路养护的“落脚点”到红色教育的“宣传点”,从旅途休憩的“补给点”到服务群众的“便民点”,道班房与服务区的“红色转身”,让红色基因融入交通脉络,让初心使命扎根寻常角落。如今,沿着秦巴大地的公路网前行,一个个红色驿站如同散落的明珠,串联起流动的红色风景线,在为群众办实事中传递着永不褪色的“红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