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教师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将笔墨聚焦于这群平凡而伟大的人——他们手握粉笔,书写未来;他们立于三尺讲台,却胸怀万千世界。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今天,我们通过这组报道,展现新时代教师群体的精神风貌。从教三十载的老教师,依然保持着对课堂的敬畏与热爱;青年教师用创新教学方法,让孩子们爱上学习;乡村教师用坚守,为山里的孩子点亮走出大山的希望之灯……他们身份各异,却共同诠释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真谛。
一支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我们记录下这些平凡而闪光的故事,不仅是为了表达敬意,更是为了传递一种价值导向:让尊师重教成为社会风尚,让教师成为受尊敬的职业。当我们致敬教师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致敬知识、致敬未来、致敬一种改变命运的力量。愿教师的光芒,照亮更多前行的道路。
教育者的星光之路
任毓萍
晨光熹微,秋意阑珊,我收到大河小学吴祥玉老师的微信:“任老师,今天课间,班里最调皮的孩子塞给我一颗糖,说‘老师,您像我妈妈’。”屏幕上的文字带着未消的晨露气,我忽然想起去年深秋在这所学校听课的场景——那个总把课本垫在凳子上的男孩,在语文老师的引导下,第一次把《慈母情深》读出了哽咽。
任毓萍(右)给教师培训
这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它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在一颗糖的温度里,在一声哽咽的诵读里,在教师俯身与学生平视的目光里。作为教研员,5年来,我走过了85所学校,听了近200节课,我愈发清晰地看见:真正的教育者,从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用专业与热爱,为学生凿开精神星空的人。
他们是用生命解码的“点灯人”。今年春天,在县河九年制学校,我遇见来支教的来友莉老师,她的备课本让我震撼——30年前的教案纸已经发黄,字迹却依然工整,旁批里夹着学生的作文片段、家长的反馈便签,甚至有张皱巴巴的糖纸,备注是“留守儿童小宇生日,用糖换了他的铅笔”。她常说:“每个孩子的问题,都是教育的眼睛。”有件事让我印象很深,为了让沉默的小宇开口,她翻遍儿童心理学,跟着短视频学做手工,最后用“班级故事盒”的方式,让小宇用画笔讲述自己的童年。现在的小宇,已经是重点高中的篮球队长,他总说:“是来老师让我知道,乡村孩童也能把日子过成诗。”
这样的“解码者”从未缺席。培新小学科学老师李雪梅为了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在实验室蹲了半个月,用矿泉水瓶、激光笔和鱼缸搭起20套实验装置;晏坝初级中学副校长赵正锋,把抽象的函数图像编成校园民谣,让全年级的“数学困难户”爱上了推导公式;大河镇双溪九年制学校教务主任刘来,教八年级语文课兼六年级思政课,每周坚持推门听课,手写听课笔记,每节课后都要和上课教师聊半小时:“这处的留白是不是太急了?”“那个举手的姑娘,你注意到她眼神里的犹豫了吗?”
他们是在实践里生长的深耕者。教育从不是批量生产的流水线,而是一场需要“私人定制”的唤醒。当教师愿意弯下腰,去读懂每个孩子的独特密码,那些曾经被定义为“问题学生”的灵魂便被温柔地唤醒。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正如一滴水珠,反射出教育七彩的阳光,融汇成为源源不绝的教育之海,哺育万物生机。
教育的意义,在于点燃那一盏盏心灯,才能真正地赐时光以光。他们深知,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焰,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热情。常有人问:教研员和教师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想,大概是教师永远站在课堂上,而教研员永远在课堂外观察、记录、追问。但这绝不意味着教研是纸上谈兵——真正的教育研究,从来都扎根于泥土。
记得2023年11月,我走进中原九年制学校教务主任陈兰老师的课堂,她的课堂上没有刻板的说教,只有生动的案例和引人深思的问题,学生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成长和自信。我们不禁感叹,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才是教师该有的模样。两年后,她开创“互联网+”的趣味教学法,将传统思政课程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让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多样。那天,她翻出备课本说:“我以前总觉得要‘教正确的思政课’,现在才明白,要教‘有生命的思政课’。”
当下,核心素养取代了知识本位,“双减”要求更高效的课堂,数字化技术正在重塑教与学的方式。但不变的是,真正的教育者永远保持着“空杯心态”。我见过50岁的老教师跟着学生学做PPT,见过特级教师为了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反复磨课十几次,也见过青年教师把课堂变成“问题银行”,让学生主导知识的生成。他们用行动证明:教育专业的生命力,不在固守经验,而在拥抱变化;不在照搬理论,而在扎根实践。
他们是向光而行的“追光者”。去年教师节,我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叶坪小学的全家福。照片里,年轻的教师们站在树荫下,身后是孩子们举着自制贺卡。最前排的罗雅杰老师,是我3年前帮扶过的特岗教师。她的音乐课上,孩子们用竹筒做的乐器能奏出《小星星》,他们用树枝在地上画五线谱,连隔壁村的老木匠都被请来教孩子们做木琴。她在生命叙事中写道:“以前总觉得教育需要很多‘条件’,现在才懂,教育的光,从来都在教师的心里。”
去年冬天,我在茨沟东镇九年制学校听课,教学有方的梁慧琪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整个太阳系的运行轨迹,边画边讲:“你们看,每颗行星都有自己的轨道,就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孩子们哈出的白气在窗玻璃上结了霜,可他们的眼睛里,分明有星星在跳跃。
此刻,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手机里又跳出几条教师节祝福。有刚入职的年轻教师说:“今天第一次收到学生的手工花,比任何奖品都珍贵。”有退休教师转发当年的备课笔记:“当年教的学生,现在成了医生、教师、工程师。”忽然明白,教师节的意义,从来不是简单的感恩,而是提醒我们:教育是一场温暖的接力,每一个教师都是其中重要的一棒。
晨雾已散,阳光正好。愿所有教育者,都能在专业成长的路上得偿所愿,在点亮学生的同时,也被学生点亮。这,就是教师节最珍贵的礼物。
光阴里的教书先生
李支军
今年的9月10日是第41个教师节,我的父亲,在他挚爱的讲台上恰巧奋斗了41个春秋,而我接过这份传承,也在三尺讲台上走过了27年寒来暑往。
李支军参加校园活动
我们家住农村,那时候身为教师的父亲工资待遇低,只能捎带给家里买个油盐酱醋,吃饭依然是靠天靠田。因为父亲常年在外,只有母亲一人操持家中。记忆中,好像只有周六下午(那时候每周工作时间是五天半)能看到父亲的身影匆匆进门,换上干活的衣服,随便吃几口母亲准备好的饭菜,就匆忙下地忙碌。周一早上天不亮又一道身影匆匆出门,山路几十里,奔赴三尺讲台。所以我们姐弟大多是和母亲相依为命,父亲在我的心中,好像只是一个叫作“爸爸”的人,遥远而又陌生。
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便跟着父亲,上学的地点也随父亲工作单位的调整而频繁变动。
小孩子心思简单,并不清楚教育二字的含义,对未来的构想也只不过是因为在课本上看到抱着钢枪的解放军或者听着童第周的励志故事,所以模糊地觉得长大后也要成为这样的英雄。
但这一切又随着目睹父亲的一次讲话而改变。
那次父亲的工作再次调动,我又不得不随父亲换了新的学校。当时调令来得比较急促,赶到学校时已经开学,父亲刚放下行李就被请到操场,开始开学典礼中的校长讲话。而我,则被老师领到班级后面。面对周边陌生的面孔,以及不断投来的或探寻或调皮的眼光,我不得不凝神聚气,假装专心地听主席台上我的父亲——他们的校长的发言。
作为一个刚升上三年级的孩子,讲话的内容,我一点记忆都没有了,但是,父亲站在讲台上的那种气势,那种教育工作者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充满教育情怀的光芒,那种循循善诱、娓娓道来的语言感染力,让那些起初骚动的学生逐渐趋于安静,最终全场鸦雀无声、肃然静立。施教者对受教者感化的力量,受教者在教化面前所逐渐呈现出来的虔诚,让我的心灵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冲击,我想,语言对于一群顽劣的孩子是有这样一种神奇的魔力的,而当时施展这一魔力的人就是我的父亲。
父亲的形象在这一瞬间忽然清晰高大起来。
这次父亲的发言对于我无疑是震撼的。如果追溯一个懵懂的少年什么时候开始有了一种关于理想的模糊概念,那就是这个普通又特殊的清晨了。我想,就是父亲的那一次面对全校师生的即兴讲话,在我童稚的心里种下了理想的种子。
那天,父亲在我心中不再归属于田间地头的呼唤。我似乎明白了,父亲所从事的职业,其意义无法用物质去衡量,无法和其他事物去对比,因为教育,自有它该呈现的样子。我有了一种成为父亲那样的老师的冲动。
上中学后,我离开了父亲,在本镇的中学继续完成我的学业。父亲的工作也依然调动频繁。而我和父亲之间的交集似乎又回到了那种各自忙碌偶有交叉的状态。
在离开父亲求学的日子里,我听到父亲大刀阔斧激励改革而和同僚针锋相对,最终在酒酣耳热中一笑泯恩仇;听到父亲任职的学校成绩力压周边乡镇而被大家津津乐道……父亲的形象,并未因距离拉长而模糊,反而在别人的只言片语中愈发丰满清晰起来。
中考志愿填报我选择了师范学校。毕业后,我听从组织安排,分配到一所交通特别不方便的中学教书。学校条件特别艰苦,我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会了做饭,学会了砌石炭炉子,学会了自制蜂窝煤。
时代在发展,交通虽由坐火车替代了儿时的步行跋涉,但最近的一个车站距离学校除了要走五六里山路外,还需要连钻两个隧道。火车每天只有一趟短暂停靠。每周五天刚蒙蒙亮,我就起来准备好回家要带的东西,然后连续上几节课,一下课便往车站赶。
春秋多雨,我虽早已不是怕黑不敢出门的小孩,但在泥泞的道路上穿行了13年,这期间,每有动摇,脑海里便出现父亲站在操场主席台上讲话的画面,又让我重新出发。
后来我通过考试选调到现在的单位,继续行走在这条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时间越久我越明白: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是在熙熙攘攘的“闹市”中依然能保持心无旁骛的定力,依然能保持自己一颗守静之心。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又何尝不是被父亲这位教育先辈的光辉所感召,从迷茫到见光明,从泥泞到趋平稳。心中的道愈发坚定,耳中开始不闻外界的吵吵闹闹,眼前只关注郁郁葱葱的新生桃李——你专注于心中的路,定会忽略脚下的泥巴。
时光荏苒,父亲已退休18年了,我还将在以后的岁月里继续坚守,用三尺讲台讲述好两代教书人的故事。
让每个孩子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胡自兴
2013年暑假,金融专业大三学生杨广慧踏上了前往云南丙中洛的路途,那是一个位于滇藏边界、地处偏远的独龙族聚集地,在这里她知道了“为中国而教”这一公益项目,认识了一群风华正茂的同龄人,一起在祖国最贫瘠的地方支教,为乡村孩子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杨广慧与学生们相拥
那时,她下定决心,要像他们一样,去爱那些可爱的孩子,引导他们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家乡。回到安康,金融专业出身的她凭着一腔热血,考取了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成为一名光荣的特岗教师。
2015年9月,杨广慧被分配到汉滨区最南边牛蹄镇高田村的乡村小学。由于地处偏远,师资匮乏,刚刚踏入教师行业的她需要承担班级全科教师的任务。没有经验,没有引导,一个人的战斗很艰难,也充满挑战。每天8点孩子们到校,3点离校,满满的7个小时,她带着孩子们不断变换身份,一会儿在文章中体会文字的博大精深,一会儿在数字王国里探索数学的奥秘,一会儿用画笔勾画彩色的世界,一会儿一起在操场嬉戏玩耍。她和孩子们一起吃午饭,一起洗碗,虽然累,但她觉得那一双双单纯的眼睛净化了她的心灵,那一声声没心没肺的傻笑驱逐了她的疲惫,那一份份整洁的答卷成了她的荣耀。她说,在这里,她第一次发觉自己是多么重要,知识是多么重要。
在一次语文课堂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做课堂导入时,杨老师问孩子们:“你们都去过哪里旅行?”一位男生满脸笑容、无比骄傲地说:“我去过恒口,可大了。”她又提问一位有些腼腆的女生,女孩说:“我去过镇上,超市里有好多好多东西。”孩子们的回答相差无几,只有一位学生说去过北京,看过天安门,因为他的爸爸在北京打工。学生回答问题时笑得是那样灿烂,那个画面深深地刻在杨老师的脑海中,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他们能够接触到的世界太小太小了。乡村的孩子没有看过外面的世界,为了让他们多了解,她周末回家下载励志电影;没有课外书,她从网上一箱一箱地淘回来;为了激励他们好好学习,她设定各种奖励机制,让他们用知识得到想要的水杯、文具盒、暖水袋。
杨广慧的付出,孩子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3年时间,她的宿舍门口永远插着孩子们路边摘的野花;冬季教室玻璃破损,孩子们怕她冻着,悄悄地用旧报纸糊窗户;怀孕期间,每次回校,孩子们都会到路口主动帮她拎行李,陪她走山路。在这里,她就是孩子们看世界的一扇窗,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而努力走出去。知识是她送给孩子们的童年礼物,是一条可以通向未来的桥梁。
离开高田小学,来到汉滨区江南小学后,杨广慧的肩上多了更多身份——政教副主任、大队辅导员、宣传干事、班主任、数学老师,每一个身份背后,都是沉甸甸的担当与责任。
作为宣传干事,她努力学习微信平台编辑,坚持多读书、多研稿,在一次次打磨中提升写作能力,用文字记录学校的点滴故事;作为大队辅导员,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站是她每周雷打不动的工作,队前教育、新队员入队仪式、小标兵争章活动、学校“少代会”、保护母亲河、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活动,她都精心策划、积极组织,让红色在孩子们心中扎根;作为数学老师,在全市“双减”活动中,她带着学生一遍遍磨课、一次次调整方案,最终呈现出一堂生动精彩的数学活动课。此外,她还主动参与学校各类活动,在读书分享会、教学设计大赛、微课大赛中均获佳绩。
为了把少先队工作做得更扎实,杨广慧坚持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凭借出色的表现,先后获评“区教学能手”“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在杨广慧班上有个令人头疼的小男孩,父母拿他毫无办法。但杨老师发现他的优点:反应快、责任心强、爱表现。为了鼓励孩子,让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杨广慧主动给他安排班级工作,慢慢地,他成了老师的小帮手。家长来到学校时激动地对杨老师说:“孩子真的很喜欢你,你让他当小组长,他回去高兴了好久。”杨广慧说:“孩子们的世界最是单纯,只要用心对待他们,他们一定会爱着你。”
做老师越久,杨广慧对教育的热爱愈发醇厚,肩头的责任也愈发清晰。她始终以“匠人”般的专注深耕课堂,用“身正为范”的言行化作无声的标尺,在日复一日的陪伴里,悄悄为孩子们校准成长的方向。她把青春的热忱揉进每一堂课、每一次谈心,让自己的教育初心在三尺讲台上落地生根,也让奋斗的足迹,印在孩子们通往未来的每一步路上,让平凡的教育时光,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用教育之光照亮乡土未来
吴双双
又是一年教师节,站在学校的走廊上,看着孩子在操场上追逐快乐的身影,我又想起多年前那个改变我人生轨迹的瞬间——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堂上,黄老师激情朗诵李白的《将进酒》。他声音洪亮,脸庞因激动而泛红,看着真有点吓人,但眼睛里却闪烁着炽热的光,那一刻,我不懂“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却被他对语文的热爱深深震撼,这个画面被我牢牢记住。从那时起,“成为一名像黄老师一样的教师”,悄悄在我心里埋下了种子。
吴双双与学生探讨问题
这条逐梦之路,从一开始就布满荆棘。我的成绩不算拔尖,家庭条件更是困难。初三那年,父亲严肃地跟我说,等我毕业就买辆斗篷车,让我跑运输挣钱。看着父亲布满老茧的手和疲惫的眼神,我知道他在他力所能及地为我规划未来,至少我不会像母亲一样要背一百多斤的背篓,我那么瘦小。我说不出一句话反抗。到了夜晚,大通铺同学们都在酣眠,我却整夜整夜地失眠。我觉得很丢人,一个女孩子开那样难看的斗篷车。更是难过,那样激情洋溢的黄老师,那样温柔婉转的曹老师,像在世界的另一端,我离她们好远好远……那段时间,我总是软绵绵的没有力气,上课走神,作业拖沓,这种沮丧终究被班主任看在了眼里。
记忆里的班主任总是严肃的,我一直很怕他。可那天,他把我叫到教室外,声音轻柔:“是不是家里有难处……”话未说完,我积攒了许久的委屈瞬间决堤,眼泪止不住地流,我拼命压抑自己的哭声。他没有打断我,只是静静地听着,等我平复情绪后,他说:“别担心,学校有贫困补助名额,老师帮你申请。你只管好好读书,别辜负自己。”
助学金顺利到账,我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一头扎进学习里。我的成绩一点点进步,父亲紧绷的眉头一点点松开,他没再提让我跑车的事,只是沉默地多了一项工作——跑摩的。
大学毕业,我如愿成为白河县乡镇初中的一名老师。接到去学校报道消息的那天,父亲特意煮了他拿手的酸菜鱼。他不善言辞,只是反复跟我说:“你要好好当老师,做老师的,可是要被人记一辈子的。”这句话,像一颗钉子,钉在我心底,也让我更清醒——我的肩上,扛着的是孩子们的未来,是家长们的期盼。
刚上岗时,我就接到了重任,太多的第一次让我手足无措,我和一起入职的同事在开学报名当天,躲在寝室里抱头痛哭。可哭完之后,工作还得做,我们只能擦干眼泪,互相打气。
我开始学着曾经班主任的样子,开展工作。有一次,班里的一个男孩因为家里的事情绪低落,上课总走神。我找他聊了很久,还给他写了一张小纸条:“别怕,老师会陪着你。你要加油,你是老师最得力的劳动助手啊。”后来,在我离开这所学校时,他匆匆忙忙赶到校门口,摸了摸裤兜,只摸出一个小小的手电筒送给我。他说:“希望我的手电筒能代我一直陪伴吴老师。”听到这句话时,我眼眶一热。
我换了一所学校,也不再担任班主任,终于有更多时间专注于语文教学。可我很快发现,这里的孩子几乎不看课外书——不是不爱看,是没有书可看。我跟朋友吐槽这件事时,随口说:“实在不行,我去废品回收站找找别人不要的书,消毒后给孩子们看。”朋友连忙阻止我,说这样太危险,还主动帮我联系了白河县图书馆。让我没想到的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听说后,立刻表示愿意支持我们学校,不仅送来了两万多册图书,还承诺以后会定期更换,把我们学校的图书室变成“流动图书室”。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的信念从来都不是虚无缥缈的——当我为孩子们的成长努力时,总会有更多人伸出援手,和我一起为乡村教育添砖加瓦。
教师节,我收到了孩子们亲手做的贺卡,上面写着“亲爱的吴老师,你如阳光,进入我的生活;你如春风,沐浴我的心房;你如明灯,指引我的前路,我将不负希望,扶摇直上”。看到这句话时,我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想起了黄老师、曹老师,想起了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人。原来,信念真的可以传递,就像星星之火,只要有人愿意点燃,就终会有燎原的一天。
作为一名“95后”基层教师,我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但我会一直以信念为炬,在乡村教育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坚定地走下去——因为我相信,每一份坚持,都能让乡村的孩子离梦想更近一点;每一份热爱,都能让乡村教育的未来更明亮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