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新闻 > 国内
锦绣中国年丨黄河口非遗“手艺人”眼中的“中国龙”
2024-02-1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济南2月16日电 题:黄河口非遗“手艺人”眼中的“中国龙”ZWC安康新闻网

火红的灯笼挂起来,悠扬的吕剧唱起来,喜庆的秧歌扭起来……春节期间,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南岭村的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年味十足,沿街布设的21家特色非遗店铺、90余个流动摊位纷纷拿出看家本领招徕游客。ZWC安康新闻网

在黄河澄泥印店铺内,非遗传承人张金霞正指导小学员们制作澄泥摆件“鱼化龙”。张金霞介绍,黄河岸边的红泥经过揉制、压坯、雕刻、抛光以及烧制等20余道工序,变得质地坚硬、光泽圆润,易于雕刻,成为传统艺术的载体。ZWC安康新闻网

“鱼化龙是民间传统寓意纹样。传言黄河鲤鱼长着金黄色的鳞片,每年春季会逆流而上,跳过水流湍急的龙门后就会化龙升天、腾云驾雾而去。”张金霞说,“鱼化龙”作品刻画了黄河鲤鱼纵身跃过龙门的一瞬间,其头部已经幻化成龙,鱼尾则仍在发力向上。ZWC安康新闻网

“‘鱼化龙’作品展现了奋勇向前、开拓进取的精气神,也抒发了我们对龙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张金霞说。ZWC安康新闻网

ZWC安康新闻网

张金霞在教小朋友制作澄泥摆件。新华社记者袁敏 摄ZWC安康新闻网

东营位于黄河入海口,历经千年的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口文化。在东营,有近400名像张金霞这样的非遗传承人。新年伊始,他们活跃在城市和乡村,用巧手妙思展现他们心中的“中国龙”形象,传递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也让越来越多人了解并爱上非遗文化。ZWC安康新闻网

在垦利街道邵家村,草编车间已经开工。草编匠人张奎善通过火燠技艺创作的“九曲安澜黄河龙”草编作品格外引人注目。龙鳞有7000多片,由高粱秆做成,还有高粱苗做龙鳍、玉米皮做龙爪、赭石做龙眼、柳条模拟底下的黄河水……农村常见的材料在张奎善的手中焕发了新生机。ZWC安康新闻网

张奎善介绍,2021年以来,村里建设新厂房、购买成套设备、整修实践基地,现在有来自周围10余个村的70多名妇女在车间工作,草编产业逐渐走上规模化发展道路,让乡亲们在农闲时间有了增收新选择。ZWC安康新闻网

“神话里,龙能飞行,擅变化,会呼风唤雨,保佑一方风调雨顺、家庭幸福和美。如今,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我希望用我的作品展现出来,为千家万户送去祝福。”张奎善说。ZWC安康新闻网

而在广饶县李鹊镇,麦秸画第五代传承人蒋庆明用小刀在麦秸片上勾画完最后一笔,完成了新年第一幅作品。画面上,一条健壮的中国龙昂首向高空腾去,龙鳞在春日的阳光下泛着麦秸特有的金光,格外神气。ZWC安康新闻网

今年74岁的蒋庆明自8岁起便开始学习祖传的麦秸画手艺。每年麦收时,他都会一根一根从麦地里挑选合适的秸秆,利用其自然光泽和易撕成丝的特性,经过熏、蒸、漂、刮、推、烫、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将其制作成书画作品。ZWC安康新闻网

ZWC安康新闻网

图为蒋庆明的麦秸画作品。新华社记者袁敏 摄ZWC安康新闻网

蒋庆明的工作室不大,里面挂满了麦秸画成品,各种各样的福字、喜鹊、中国龙等作品洋溢着喜庆的年味。“中国龙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主题。我们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象征着世世代代的精神传承。今年让我特别高兴的是,好多年轻人到我这里订购麦秸画,还有小学邀请我去讲课,孩子们听得特别认真。”他说,今年将尝试开设麦秸画体验课,让更多年轻人感受这门艺术的美好,让传统非遗代代相传。 ZWC安康新闻网

(责编:徐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