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沈阳
炎炎夏日,当安康高新区某地的老顾客们还在议论那家熟悉的卤味摊为何突然歇业时,30岁的摊主周立信(化名),已在西安唐都医院安静地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位每日凌晨四五点便起身备料的汉子,此刻正用自己的“生命种子”,为一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重启生命的时钟。
“能救人就是福分。”这是周立信对全程陪护他的志愿者说的心里话。他的捐献之路始于一次偶然。在市红十字会组织的宣传活动中,他深入了解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义与科学流程。作为一名普通人,他深知生命的重量,内心悄然埋下了一颗助人的种子。当红十字会电话通知他配型成功的消息时,他几乎没有片刻犹豫:“人家等着救命呢,我能帮就帮!”
家人的担忧是人之常情。起初,他们顾虑捐献会影响周立信的健康。他翻出翔实的科普资料,耐心解释道:“现在技术很成熟,就和献血差不多,放心吧。”捐献前需要连续注射动员剂,腰酸背痛是常见反应。看着志愿者关切的眼神,他笑着摆摆手:“没事,比起救人,这点疼不算啥。”
为了保障这次生命接力顺利进行,省、市红十字会为周立信开启了快速通道,协调医院优先安排体检。工作人员全程细心陪护,耐心解答他的每一个疑问,帮助他克服了捐献前的些许恐惧与疑虑。“他总说‘别麻烦别人’,可救人这种事,大家都该为他护航。”负责对接的志愿者袁谅感慨道。
采集当天,温暖的一幕被记录:周立信安静地躺在床上,血液分离机缓缓运行。他心中牵挂的,仍是远方的患者,不忘请工作人员带话“一定要好起来!”
周立信的生活并不宽裕,卤菜摊的收入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然而,在挽救生命的抉择面前,他从未有过迟疑。许多人得知他的义举后深受感动,称他是“平凡生活中的真英雄”。面对赞誉,周立信却一如既往地朴实:“我就是个普通人,不觉得自己做了多伟大的事,就是想帮个忙。真要报道,就多说说捐献是怎么回事、为啥安全,让更多人明白,敢来试试。”
那位接受捐赠的白血病患儿的母亲,托红十字工作人员捎来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当你的细胞在孩子身体里生根发芽的时候,我相信这一切不仅是一份生命的机缘,更是孩子重塑灵魂的时刻。希望他长大后,也能像你一样,心中充满无私的爱。”
周立信这份源自心底的质朴善意,恰如他摊位上每日升腾的卤味香气——平凡、温暖,无声地浸润着人心,让整座城市感受到一份踏实的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