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在苏丹将要面临的困难,我毫不畏惧,因为祖国是我强大的后盾!我一定不辱使命,完成任务,将心中大爱奉献给苏丹人民!”
2013年9月26日,第31批援苏丹中国医疗队队员、咸阳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刘强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此后的两年间,刘强忙碌奔波于援苏丹医疗队工作的3个医疗点,为当地人民带去健康和希望。他写下整整18万字的援外日记,记录了那些难忘时光。
位于非洲东北部的苏丹贫瘠落后,彼时战火不断、疾病肆虐。到达苏丹首都喀土穆后,刘强了解到当地医疗水平落后、医疗人才匮乏,像他这样的骨科医生尤为紧缺。
“飞机快降落机场时,我从空中俯瞰,第一次认识这个遥远陌生的国度。”刘强回忆,还没来得及适应环境,喀土穆就爆发了骚乱。一天晚上,他所在的恩图曼友谊医院接收了3名受枪伤的患者。患者全部是四肢贯通伤合并开放骨折、神经损伤,伤势十分严重。刘强临危受命,根据患者情况迅速制定治疗方案,并连夜做完3台急救手术,使患者转危为安。“中国医生真棒,能这么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当地医生对中国医疗队队员敬佩不已。
“这是我第一次处理枪伤,直观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刘强回忆,当时回到宿舍已经很晚,但他全无困意,心中暗下决心要守护好当地人民的生命健康。
时光荏苒,一袭白衣在战火与贫穷中顽强坚持着,刘强逐渐成长为一名“全能医生”。
在达马津友谊医院工作时,全院只有刘强一名骨科医生“独挑大梁”。每天7时他便赶往医院查房、上门诊,一上午就要接诊40多名患者;在阿布欧舍友谊医院,一天接诊近70名患者、完成5台至6台手术是他的工作常态。
当地医疗设施落后,为了确保手术尽量在无菌环境下开展,手术室内不能开风扇,刘强只能顶着四五十摄氏度的高温做手术。即使在这样医疗设备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刘强仍然想方设法利用现有条件创新性开展骨科手术。
“在国内骨科器械盒里司空见惯的钢板、螺钉,在苏丹都是极其稀缺的资源。购买医疗用品对于患者也是很大的经济负担。”刘强回忆,他曾接诊过一名患者,仅其足部就有5处骨折。他当时翻遍医院只找到两根固定器械,在“精打细算”下,最终把两根钢针剪成5段,再小心翼翼地完成了手术。
还有一次,刘强接诊了一名有7年骨髓炎病史的男孩。患者当时整个右小腿乌青发黑,全段胫骨有大约8处皮肤溃疡。因为医疗设备短缺,刘强只能用一把破旧的骨凿细心清理,再耐心缝合每层组织。在他的治疗下,男孩逐步恢复健康。
“几十年来,前任队员们也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奋斗的。作为援外医生,我们绝不能放弃,要尽心尽力帮助患者。”刘强说。
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精湛的医术,援外期间,刘强累计诊疗门诊患者6300余名,开展手术1607台。在苏丹局势动荡期间,他不顾个人安危紧急救治了76名枪伤患者。
在刘强看来,援外医生不仅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还是传递知识和情谊的友好使者。担任分队长期间,他多次组织医疗队专家开展学科理论知识讲座及培训,帮助当地医务人员提高业务能力,受到苏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赞誉。如今,他仍时常关注着医疗援助非洲的信息。多年来,他先后获得“三秦最美医生”“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2023年,刘强获评“时代楷模”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
2023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几十载春去秋来,无数像刘强一样的中国援外医疗队员,前赴后继奔赴非洲大地,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故事,诠释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
“我还记得曾经悉心治疗的病患、可爱的苏丹同事、淳朴善良的百姓,尼罗河边、芒果树下薄荷红茶的清香,恩图曼、阿布欧舍、达马津温馨的驻地,繁星满天的夜空,树梢清脆的鸟叫声……”在刘强的日记里,除了惊心动魄的手术经历,更多的是中非友谊的美好瞬间。
对未来一代代年轻的援外医生,刘强深情寄语:“援外医生是‘穿着白大褂的外交官’,我们要树立崇高理想和端正的工作态度,树立中国医生的良好形象,做传递和平、友谊的白衣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