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到2022年,陕西医生于永亮先后5次随中国医疗队奔赴苏丹,累计在当地工作超过8年。
“我的职业生涯近三分之一时间是在苏丹度过的。当地淳朴的民风、老百姓对中国医生的认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和美好回忆。”1月23日,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西安市中心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于永亮告诉记者。
2007年8月,作为第28批援苏丹中国医疗队的一员,于永亮第一次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从此与这个非洲国家结下不解之缘。
在苏丹中部小镇阿布欧舍的友谊医院正式工作的第一天,于永亮就做了14台痔疮手术。虽然是小手术,但这样的手术量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在陌生的环境下开展工作,加上当地医疗设备简陋、气候炎热,难度可想而知。”于永亮说。
随着工作深入,于永亮总结了中国医疗队在受援国医院工作的3个特点:“一是病人特别多,不仅有苏丹当地人,还有乍得人、埃塞俄比亚人等;二是患者病情较重,甲状腺肿、脂肪瘤、鞘膜积液等很常见;三是手术量大,当地经济条件差,许多患者没有积蓄,患病时才开始慢慢攒钱,耽误了治疗。”
第二次援苏丹期间,于永亮接诊了一位从千里之外的苏丹港赶过来的患者。“患者由于反复感染疟疾,造成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脾脏占据了半个腹腔,手术难度较大。”于永亮说,“这类手术在国内一般由主刀医生、助手、护士等组成小组操作,但是当地人手短缺,只能由我和一名手术室护士完成。”
患者之前用当地的“土方子”治疗过,再加上病程长,腹腔内粘连十分严重。于永亮和护士紧密配合,经过2个小时的努力,最终成功完成了手术。术后患者恢复了健康,回到家乡后,又介绍了好几位“病友”前来找中国医生治疗。
第三次援苏丹期间,一位甲状腺肿患者从苏丹其他的州坐了3天车赶到阿布欧舍友谊医院求诊。当时患者甲状腺静脉血管处于扩张状态,甲状腺下就是气管,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大出血或气栓形成。
经过与队友、当地医生的探讨,于永亮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做好手术用血储备,信心十足走进手术室。小心翼翼地分离各层组织、切除病灶、仔细结扎和缝合每个出血点、检查气管……手术顺利完成,切下来的甲状腺肿超过了2千克。患者很快可以正常吃饭、说话,恢复良好。出院时,患者向于永亮表示了感谢。
累计8年多的援外医疗工作中,于永亮累计诊治门诊患者8000余例,开展外科手术6000余例,获得了当地患者的高度认可和赞誉。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救治患者,于永亮还积极参加中国医疗队组织的教学培训活动。他主讲的“甲状腺手术操作注意事项”和“腹腔镜手术操作技巧”等专题讲座深受当地医务人员欢迎。除此之外,于永亮还临床带教当地医学生40余名,手把手传授医疗技术,受到苏丹同行高度认可。
第四次援苏丹期间,当地医院的一名护士长在退休时专门邀请于永亮去家中做客,希望他能长期在苏丹工作,为苏丹人民看病。
在中国医疗队中,像于永亮这样先后5次援外,累计时间长达8年多的例子并不多见。“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我能心无旁骛投入援外医疗工作的重要原因。”于永亮说。
于永亮介绍,在他的大家庭中,援外是一种传承。他同为医生的爱人以及爱人的姑父和弟弟都曾是中国医疗队队员。4个人累计11次援助苏丹20年。“我爱人的姑父在20世纪70年代曾援助苏丹两次。从2005年开始到2015年,我和爱人的弟弟轮换参加援苏丹中国医疗队,10年间我们家始终有一个人在苏丹工作。”于永亮说。
“援外医疗队员既是医务工作者,也是友谊的使者。工作服上的五星红旗,就是我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的最大动力。”于永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