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妙鸿 杨迁伟 吴苏
汉水之畔,青山叠翠。地处秦巴山区的白河县冷水镇,曾是陕南深山中的普通农业镇,也是白河县“三苦”精神的发源地,如今却以蓬勃的产业活力、秀美的山水画卷和温暖的治理实践,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酿出苦尽甘来的“甜日子”。从万亩核桃林间穿梭的春风,到二凤山下此起彼伏的鸡鸣,再到社区老年大学里悠扬的琴声,这座“西大门”正以“三苦精神”为底色,用产业振兴、农旅融合、基层治理三支画笔,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
以山为基激活绿色经济
四月的天光倾洒在三院社区的群山之间,3000亩核桃林在春风细雨的润泽下舒展新绿。树下,朵朵牡丹苞蕾如粉白的星芒遍布在黄土之上,零星绽放的花朵为满目绿野增添无限诗意。
村民何德宝穿着粗布衣衫、头戴草帽蹲在地畔察看作物长势,粗粝的手掌上,柔嫩的花瓣被他轻轻托起:“去年油牡丹价格高,之前种的全卖了,这些是后来新栽下的,油牡丹很适合我们这里生长,和魔芋一起种在核桃林下一地多收,是个不错的好产业。”顺着何德宝的目光远眺,十年前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如今已蜕变成年产值超千万的现代农业园区。这座立体的“绿色银行”,正用花果经济托举起村民致富兴业的梦想。
三院社区一隅
日头高升,何德宝扛起锄头准备回家吃午饭,边走边掰着指头算起经济账。“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我在这儿干活一天能挣120元,加上流转费,一年收入3万多,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三院社区党支部书记周耀勇站在观景台上,俯瞰层层叠叠的梯田,笑容也像牡丹花一般肆意舒展。“在冷水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坚持‘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把沉睡的林地变成致富的金山。3000亩核桃园套种油用牡丹和魔芋,不仅实现‘一亩三收’,更形成立体生态农业体系。园区常年带动500余人就业,村集体年增收50万元。”伴随着周耀勇的介绍,更令人充满期待的是,随着三院AAA级景区建设推进,这里将打造耕读研学基地,让游客体验从田间到餐桌的农耕文化。
展眼冷水镇,这样的绿色经济产业链在全镇18个村(社区)比比皆是。1万余亩木瓜林绽放洁白花朵,2000亩油用牡丹织就锦绣花毯,30万羽生态土鸡在林间自在觅食。镇长邱忠山说:“我们以山林经济为主导,构建‘长中短结合’的产业格局。核桃、用材林是‘长期饭票’,魔芋、中药材是‘中期保障’,林下养殖则是‘短期收益’。”这种立体化发展模式,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冷水群众增收的“幸福靠山”。
“二凤”品牌孵化产业传奇
每日天刚亮,二凤山的松涛声里便混杂着此起彼伏的鸡鸣。标准化脱温育苗基地内,49岁的王申新俯身观察着叽叽喳喳的鸡苗,指尖轻触雏鸡绒毛时,晶亮的眼眸满是欣慰的欢喜。
“温度28℃,湿度60%,鸡苗就像襁褓里的娃娃,半点马虎不得。”作为当地赫赫有名的“育苗大王”,王申新的创业故事,深刻诠释着冷水镇林下养鸡的发展路径。
把时间的指针回拨到2014年,带着在餐饮行业积攒的家业,王申新回到冷水老家,开始了自己的养殖大业,在思考了众多行业后,他把目光投向了养鸡,可由于没有技术,王申新不仅走了很多弯路,还一度负债累累。时间辗转到了2023年,为推动林下生态鸡养殖,冷水镇将林下养鸡作为全镇的首位产业发展,在项目及资金上给予全力政策支持。通过申请苏陕协作项目,在兴隆村新建了一处占地1200平方米的标准化脱温育苗基地,引进了全自动4列4层脱温设备,一次性可脱温5万羽鸡苗,年脱温量超过50万羽。此时,已经精准掌握养殖技术的王申新理所当然地成为基地的“掌舵手”,当“二凤山”土鸡品牌擦亮叫响时,昔日散兵游勇的养殖户们被编入“统一供苗、统一防疫、统一收购”的产业链大军。
“只管把鸡养得毛光水滑,其他的农户都不操心。”王申新信心满满地说道:“我们用的是黄尧土鸡这个品种,我这里从湖南货商那里拉回鸡苗,在标准化脱温育苗基地对雏鸡进行防疫,度过危险期后,农户就能把鸡带回去养殖,养成后,如果农户卖不出去,我们就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成鸡,让农户没有后顾之忧。目前除了白河县,还有旬阳、紫阳其他区域的养殖户在我这里购买鸡苗,在全市范围内辐射带动43户养殖户增收。今年我们还准备把业务面扩大到湖北郧西等地,实现鸡苗出省,产业做强。”
家住兴隆村七组的村民党龙书就是因此受益的一位养殖户。去年下半年,63岁的党龙书带着儿子党发坤投资20多万元成立了裕民农民专业合作社,从王申新的白河县二凤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购进鸡苗,又修建2个鸡舍,通过绿色养殖,3000只跑山鸡在短短5个月的时间内为他们带来6万余元的收入。“最近天气好,我们正在抓紧修建新的鸡舍,争取扩大养殖面积,赚更多的钱。”手上不停歇的党龙书,对自己的养殖事业很是看好,他期待着养鸡致富的新日子,给儿子赚出一套房。
看着在树林间扑腾的土鸡,镇长邱忠山笑着说:“我们要让每只土鸡实现从‘论斤卖’到‘论克卖’的跨越。”此际,山风掠过枝叶,一群羽翼渐丰的青年鸡飞上枝头,恰似这片热土上振翅的乡村振兴梦,一点点蝶变为产业兴、农民富的现实图景。
以民为本筑牢幸福根基
午后的阳光正好,洞子社区老年大学传出阵阵欢笑。书法教室内,社区居民赵胜春挥毫写下“老有所乐”;声乐教室里,《敖包相会》的旋律随二胡流淌;舞蹈队的红绸翻飞,映照着张张幸福笑脸。这个容纳8000余人的搬迁社区,用“日间照料中心+慈善老年大学”的创新模式,让“搬得出”变为“住得好”。
慈善老年大学声乐室
日间照料中心负责人龚世双说:“这段时间天气暖和了,每天都有社区居民到这里学舞蹈、书法等,一个个兴致昂扬;下午的社区广场上,跳广场舞的、下棋的、聊天的居民成群结队,十分热闹。”
居民李大娘接过话茬说道:“刚开始搬到这里真是各种不习惯,一天吃完饭都不知道干啥,现在可好了,自从这个照料中心建好后,我和新认识的老姐妹每天都到这里学跳舞,精神足了、身体好了,娃们在外面上班也不用担心我们状态不好,生活幸福感足足的。”
“社区不仅要解决吃饭住房,更要滋养精神家园。”洞子社区党支部书记赵成龙带着记者参观助餐食堂、棋牌室等地。墙壁上,积分超市的公示栏记录着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点滴;广场上,孝义文化宣传栏展示着社区群众的善行故事。更令人瞩目的是正在筹划建设的区域中心敬老院,这个可容纳500人的养老综合体,将把医养结合、智慧养老等现代理念带入深山。
治理创新的种子,在冷水镇处处生根发芽。农旅产业联盟党委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巩固了“三联”机制成果;联调联控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使得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五联工作法”让干部沉到田间地头,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青山不语,绿水长流。有温度的冷水镇,是秦巴山区万千乡镇转型升级的缩影,更是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在这里,生态与经济共舞、乡愁与梦想齐飞,连片产业园区生机盎然、民宿集群灯火渐次点亮、社区广场响起欢快舞曲。这个曾经以“苦抓、苦帮、苦干”闻名的乡镇,如今用“甜生活、美生态、新气象”诠释着三苦精神的时代内涵,让“三农”兴旺的壮阔蓝图在振兴路上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