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吕升奎
近年来,白河县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广大群众的“心上事”当成人大履职为民的“头等事”,坚持与时俱进,全程监督推进,让白河人大的民生答卷更有“温度”。
清晨时分,白河县狮子湾亲水广场,一片热闹景象,三五成群的市民或跳舞健身,或下棋打牌,或休憩聊天……广场面积虽然不大,却装满了周边群众的“小幸福”。
“改造前,这里是一片荒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到处都是。现在整个布局变了样,不仅建设了休闲广场,还在河堤边安装了防护栏,在广场上增加了健身器材、景观亮化设施等,白天可以下棋,晚上可以聊天,小是小了点,但对我们来说足够了!”60多岁的老张和来走访的县人大代表、城关镇人大主席黄鑫分享他的喜悦。
既要扮靓城市“面子”,更要做实民生“里子”。年初民生实事项目票决产生后,白河县人大常委会前移监督关口,持续开展督查,先后提出“因地制宜对城区实施微改造、微整合,以点带面扩大城市空间,为群众创造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增设活动平台、提升绿化水平、配备便民设施,通过小工程满足群众小愿望”等建议,为民生不断“加码”,有力推动一件件民生小事落地落实。
“路通了,心顺了,孩子们上学更方便了,原来的‘泥巴路’终于变成了‘舒心路’‘幸福路’。”城关镇周家沟居民屈婷的感慨,道出了片区群众的共同心声。
白河县城周家沟至高级中学的山坡小路是许多学生每天的必经之路。过去,这条未硬化的土路每逢雨天便泥泞难行,成了家长们的“心病”。“孩子上学总是绕远路,雨天更是提心吊胆。”片区居民常常为此而担忧。
“‘泥巴路’是孩子们求学路上的‘肠梗阻’,它不仅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还影响城市形象,建议政府部门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畅通县城路网,切实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在白河县第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十多名代表联合提出建议。
脚下的路不仅是条路,也是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尺。白河县人大常委会厚植为民履职情怀,充分发挥监督职责,持续组织视察,督促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城市交通问题,制定项目实施计划,明确责任部门,推动项目有力有序实施、保质保量完成。如今,通过实施城区道路“白改黑”、金融路“单行变双行”、旬白路改造提升等项目,不仅提高了群众满意度,也体现了人大监督的“温度”。
在南岭子便民停车场,一块块标识十分醒目,停车位整齐划一,汽车规范停放,整个停车场秩序井然。住在附近的居民刘女士说:“我们为了方便出行买了车,但南岭子这一片没有停车场,每次停车要跑很远的地方。现在这里新建了停车场,对我们来说是大好事、大实事,给政府点赞!”
停车事虽小,却是大民生。白河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注重从代表建议中筛选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建设项目,使“群众想什么”和“政府干什么”实现精准对接,真正做到让“民声”定“民生”。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白河县人大常委会持续4年督促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落实民生项目,现在县城“停车难”状况得到有效缓解,城市功能和品质不断提升。
白河县人大常委会将始终把让人民群众满意作为人大开展监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监督方式,完善监督机制,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