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南麓的苍峰之巅,矗立着一座高耸入云的纪念碑,它铭记着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所走过的辉煌历程。这里地处安康市汉滨区紫荆镇北门的紫荆河口,四周群山环绕,树木葱茏,绿意盎然。青山有幸,守护着陕南抗日第一军的军魂,见证着先烈们的英雄事迹,也轻轻地为我们打开尘封的历史。
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故事,要追溯到九一八事变前后。1930年,汉阴籍青年何振亚、沈启贤等人,从杨虎城第十七路军随营学校接受培训,后又被选派到西安绥靖公署步兵训练班学习,受到教员、学员中的中共地下党的政治宣传影响。对共产党的主张有了初步的认识,开始向往红军。结业后他们被分别派到西北军陕西警二旅四团四连和九连任排长,他们在队伍中秘密向士兵渗透有关红军的思想主张。
1931年12月,贺龙率领红三军转战安康东南部地区,何振亚所在部奉命参与“追缴”。在战斗中,何振亚等人感受到了红军优良的作风和严明的纪律。使这批青年如同黑暗中见到了光明,决心追随中国共产党。
1935年12月,何振亚等人所在的警二旅四团驻扎在长安县引驾回镇。何振亚等人意识到时机已经成熟,便于当夜处决了反动连长张锡武,率领全连百余人起义。在与鄂豫陕根据地的红七十四师取得联系后,便以“陕南游击纵队”的名义,配合红七十四师牵制国民党兵力,巩固鄂豫陕根据地。
1936年5月,中共西北特别支部了解到陕南游击纵队的困难处境和迫切要求党的领导的愿望后,指派中共党员杨江、杜瑜华等人前往何振亚部,领导陕南游击纵队开展武装斗争。从此,这支部队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人民武装力量。
1936年8月13日,根据党的指示,何振亚等人在紫荆河刘家大院正式宣告成立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何振亚任军长,沈启贤、杜瑜华任参谋长。“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西北特支将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交由中共中央代表罗瑞卿同志负责接收。1936年12月20日,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中共西北特支领导人徐彬如以“西救会”名义在西安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公开宣布:“在陕南有抗日第一军的建制”。至此,陕南抗日第一军扬名中外。
1937年初,这支部队奉命离开陕南,进驻甘肃庆阳驿马关,被改编为红十五军团警卫团。为刚刚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增添了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七·七”事变爆发,这支部队又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15师344旅警卫营,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此后,这支部队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曾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平型关大捷以及解放湖北、湖南、广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跨过鸭绿江打响了抗美援朝第一仗“云山战斗”。后又南下收复平壤,智渡临津江,攻克汉城,因战功卓著,该部队主要指战员何振亚、沈启贤1955年被授予少将,部队建制也逐渐由营扩大为团、旅,最后扩大为师。
革命的道路上荆棘满布,陕南抗日第一军在装备缺乏、供给不足的条件下,浴血奋战。从1935年冬首次进入秦岭山区,到1937年奉命北上,主力撤出陕南,这支革命队伍相继在秦岭南麓的安康、商洛和汉中结合部的10余县的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仿效红军打土豪、分财物、救穷人,为劳苦群众谋利益,写标语、发传单、宣传革命、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历经大小战斗20余次,部队由一百余人发展壮大到一千多人,活动区域遍及整个汉滨区北部山区,总面积1500多平方千米,为陕南安康的革命史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
陕南抗日第一军是革命战争年代在安康成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安康人为主体发展壮大起来的抗日队伍。其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畏艰难险阻、勇于牺牲的斗争精神,是延安精神在安康最真实、最具体的体现。没有他们的奋斗,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就没有共和国的诞生。
青山有幸埋忠骨,初心激励后来人。今天,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光辉革命事迹和斗争精神,将持续激励三百万安康儿女昂首阔步、奋力向前,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幸福安康而不懈奋斗,不断续写安康高质量发展的新辉煌。
中共汉滨区委党校 侯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