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胡雪丽 王刚
近年来,汉滨区建民街道党工委将孝义文化纳入“12346”工作总思路,将文明新风纳入重点工作,深化移风易俗新举措,引领文明新风尚,持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凭借一个个“小组织”撬动乡村“大文明”格局,以点滴“小行动”凝聚磅礴“大能量”,持续为乡村振兴筑牢文明根基,全面助力乡村振兴,让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越来越强。
公益摄影暖民心
“爷爷,和奶奶靠近一点,3 2 1来一起笑一下……”近日,汉滨区建民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携手义工联及爱心企业联合开展“留住微笑 公益圆梦”爱心拍摄行动志愿服务活动,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们辛苦奔波,逐村免费为残疾人、退伍军人、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人拍照。
在志愿者和村干部的协助下,老人们听从指挥,很配合地坐直、抬头、挺胸,保持嘴角上扬等姿势。“捧着照片那一瞬间,村里王大爷专门跑回家取出30年前和奶奶的合影,左右端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黄沟社区村干部左定琴说。照片记录着流逝的光阴、奋斗的足迹、携手的点滴,充满了爱与温暖,展现了他们多年来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一张张照片,让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变得弥足珍贵,让这些老人们更加珍惜以后的日子。
“看着这些照片,我的心都被融化了,一秒闪光,两秒快门,方寸照片,是这些乡村老人生活的点滴,也承载了曾经的梦想,弥补了过往的遗憾。拍摄的那一瞬间满足感无比强烈,无论有多累,我都觉得做这件事非常有意义。”一名摄影志愿者感慨地说。
“小杨,帮我打开微信,把这张照片传给远嫁浙江的女儿,我早都想和老伴去拍照,路太远进城不方便,这不,家门口就圆梦了,真是太谢谢你们了!”李婆婆乐呵呵地向汉滨区医保局派驻黄石滩村第一书记杨晓娟说道。
孝义食堂享便捷
汉滨区建民街道长岭诚信路社区的孝义食堂,通过分类施策,为做饭不便的老人提供了一个方便就餐的场所,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这些暖心行动,让寒冷的冬天充满温暖。
“奶奶,今天午饭是酸汤水饺,我们现在给您送家里好吗?”午餐时刻,诚信路社区干部唐静打电话给行动不便的老人柯停林。自孝义食堂开办以来,打电话、为老人送餐便成了他的的工作日常。
上午11点,社区居民李支菊、单福喜准时来到孝义食堂,准备与老朋友们共进午餐。“我每天到点来这里用餐,吃完饭打打牌、下下棋、聊聊天,困了就回家,这里饭菜软烂、味道不错、价格合适,省得我在家捣鼓半天吃一点点,还要收拾好久,弄完腰都酸了。”留守老人单福喜满足地说道。
为更好地解决老人吃饭问题,诚信路社区孝义食堂引进第三方经营管理,让所有需要就餐的老人在寒冬腊月能吃口热气腾腾的饭菜。而为了让腿脚不便的老人也能吃上热饭热菜,社区志愿者们分片包干、轮流值日,每到饭点便协助工作人员在现场帮忙打饭、端菜并提供免费上门送餐服务。“我妈年龄大了,身体不好,一个人在家做饭诸多不便,我们在外务工也时常担心,自从有了孝义食堂,真是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在西安上班的汪建兰感慨地说。
通过开办孝义食堂,解决了更多老年人的就餐问题,让在外地务工的子女没有后顾之忧,甚至周边多个小区的老人一到饭点也三五成群结伴前来就餐,社区逐渐热闹起来,更多的年轻人也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中,形成了敬老爱老助老的浓厚氛围,社区里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党员,更是成了引领孝义新风、助推乡村振兴的主心骨,进一步推动了孝义文化走深走实。
儿童之家伴成长
建民街道地处城乡接合部,大多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等居多,孩子们的教育和课业辅导令家长们揪心。
面对现状,建民街道发挥“党建+”模式,在人口密集、需求量大的村(社区)创办妇女儿童之家,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工厂、村(社区)卫生室等阵地,向文广旅游局、教体局、学校、医院等部门争取资源支持,组建教师、医生、大学生等志愿服务队,通过向上链接、向下延伸的方式,探索实施文共体、医共体、教共体等一体化运行,整合各方资源,用最少成本创造收益最大化。
建民街道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分别在诚信路社区投资15万元、即将在月河新村投资10余万元,开办集课业辅导、生活帮助、学习指引为一体的儿童之家,组建“爱心妈妈”团队和“生哥帮帮团”等服务。目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80余期,为140余名儿童提供作业辅导、兴趣培养、心理疏导、艺术教育、亲情陪伴等服务2000余人次。打通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空白“最后一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