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一薇 罗妍
“可算剪完了!”
冯增慧长舒一口气,吹散纸屑,翻开红纸,一幅精巧的《灵蛇献瑞》图便在她手中呈现。蛇身蜿蜒,瑞意流淌,刀痕间尽显剪纸魅力。
这是她耗时半月,专为蛇年春节精心创作的作品。对身为“汉滨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的冯增慧而言,剪纸不只是剪刀与纸张的简单碰撞,更是她以剪刀为笔,绘就心中大千世界的奇妙旅程。
剪纸爱好者在冯增慧的剪纸摊位前打卡拍照 罗妍 摄
一方红纸,一脉深情
走进冯增慧的家,处处可见精美的剪纸艺术品:客厅里放着人像剪纸相框,卧室里挂着龙凤呈祥的图样。书房是她日常创作的场所,书橱里摆满了各种与剪纸相关的中外书籍。“每天不剪几下,还觉得不习惯呢!” 冯增慧笑语盈盈地抽出一把剪刀,随手就剪了起来。几分钟后,一朵娇艳欲滴的牡丹花便“诞生”了。
“剪纸对我来说,既是对母亲的思念,也是一种传承……” 冯增慧的剪纸手艺,皆源于母亲罗崇珍的言传身教。
母亲罗崇珍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剪纸匠人,谁家有女儿出嫁、老人过寿,都会邀请罗崇珍去为喜事添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罗崇珍就举办了个人作品展,她的作品屡获大奖,甚至走出国门,迈向国际舞台。
从小,冯增慧就觉得母亲非常了不起。每当母亲剪纸时,她总是看得入迷。母亲见状,便微笑着将她拉到身旁,耐心地讲解剪纸的要领。日复一日,她跟着母亲从最简单的形状剪起,尽管一开始手法笨拙,剪出的线条歪歪扭扭,但母亲总是给予她鼓励与指导。
“我母亲从来不逼着我学习剪纸,她总是循序渐进,让我慢慢地爱上了剪纸。” 冯增慧在母亲身旁学到的技艺与智慧,始终深深地烙印在她心中。
岁月流转,那个曾经跟在母亲身后学习剪纸的小女孩,已郑重接过母亲手中的接力棒,成为剪纸艺术的第四代传承人。
一方红纸,一韵乾坤
剪纸传递着民俗、情感与文化。冯增慧只要看到喜欢的人、物或者风景,都会将其剪出来。
前阵子看电视,古装剧里女主角扮相惊艳,她一眼瞅见,心里直痒痒,非得把剧里的人物剪出来不可。
她坐在桌前,戴上眼镜,剪刀在红纸间上下翻飞,时而皱眉,时而点头。剪完一看,嘿!电视剧里的人物宛如从画中走出,眉眼弯弯,衣裳褶子清晰,好似下一秒就能翩翩起舞。她拿剪纸给邻居看,大家赞不绝口。
这个说:“增慧,你这手艺绝了,咋剪得这么像!”
那个道:“拿去卖,指定抢疯了。”
冯增慧听了,笑得眼睛眯成了缝,嘴上谦虚:“瞎剪的,就图个乐。” 但谁都看得出,她心里美着呢。
打这以后,她更来劲了,天天琢磨新题材。她想着,得通过剪纸,把更多新鲜有趣的东西展现给大伙,把剪纸艺术传得更远更广。
一方红纸,一世传承
当被问及为何能一直坚持剪纸时,冯增慧沉默了许久。
她缓缓说道:“年轻时,生活压力大,剪纸既不挣钱又耗时,成家后,家里人也不支持,我只能放下剪刀和红纸,另谋营生。”
就这样,过去了好些年。直到家庭生活逐渐改善,冯增慧又重新拿起了剪刀。“我实在不甘心啊,一想到母亲为了剪纸奉献了一生,我为啥就不能坚持下去!” 她感慨地说,正是母亲那辈人对传统手艺的坚守,坚定了她传承剪纸艺术的决心。
如今,冯增慧的孙女们常拿着剪刀和纸,跟着她一起剪纸,而且剪得有模有样,这让她倍感欣慰。她坚定地表示,会将剪纸手艺一直传承下去,期待孙女们成为第五代传承人。
冯增慧教两个孙女学剪纸 罗妍 摄
不仅如此,冯增慧还走出家门,成为多所学校的剪纸授课老师,空闲时,也常应邀到各个社区为群众创作剪纸画。
在冯增慧看来,剪纸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吉祥的寓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代表。
冯增慧说:“剪纸不只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文化。每当去文化馆、学校教大家学习剪纸时,看到孩子们剪出的作品,我就很开心。我会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更多具有本地特色的剪纸作品,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剪纸‘活’起来、‘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