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翁军
近年来,汉滨区工商联锚定巩固全国“五好”县级工商联创建成果,探索创新“党建+520”模式,以实干为笔,以实绩为轴,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绘就活力画卷。
激活民营经济源动力
汉滨区工商联始终把精细服务作为第一责任,匠心打造“520工作模式”,精准护航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以政治建设为核心,坚定民营企业家听党话、跟党走的行动自觉;以经济发展为轴心,锚定高质量发展路径;以排忧解难为靶心,着力解决企业的疑难点;以乡村振兴为重心,推进共同富裕目标;以文化赋能为磁心,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软实力,实现政企零距离。
“我们遵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中求进、先立后破的方针,拆分重组设立双龙商会、瀛湖商会,会员数量从89人跃升至257人,实现了1+1>2的裂变效应。”汉滨区工商联主席易玮信心满怀地说,“下一步,我们将对标先进地区,研究镇属商会和混合所有制乡村建设服务公司的融合,树立典型,锻造样板,扩大商会组织的聚合力和影响力。”
在拓展发展版图、优化服务方面,汉滨区工商联围绕“第一议题”,聚焦引领发展“第一要务”,先后与安徽省宣城市、榆林市榆阳区工商联等20多个组织缔结友好合作关系。深入长三角、大湾区调研,举办产业链对接会,围绕商会进阶、区域经济提振、企业转型等关键议题深度交流。同时,搭建山西、深圳、温州、上海等8个省外会员联络处,成功签约纸代塑包装、智慧汽配、新能源充电桩等3个优质项目,引“归雁”还巢,促经济腾飞。此外,组织民营企业奔赴红色圣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6次,在富硒春茶开园推介会上邀请45家外地企业,凝聚起民营企业家爱党爱国爱乡的强大精神力量。
绘就民生发展新画卷
在汉滨区,“万企兴万村”行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146家企业积极响应号召,投身于157个村庄的联建项目,落地89个产业帮扶项目,捐款1350万元,捐赠物资价值1560万元,培训乡村人才1588名。
设立政协工商联界别委员工作室,聚力“五微一强”架构,打造“321工作法”。依据汉滨区出台的《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立足原点、聚焦热点、纾解堵点,上接政策天线、下守法纪底线,客观分析民营企业发展走势,撰写《“后疫情时代”,聚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为党委、政府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参考信息。
主动融入政协为民办实事的“六进六促”创新工作机制,联系老城街道鼓楼社区,聚焦百姓大舞台搭建、无物业小区治理等民生热点,建言献策。
汉滨区工商联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立志存史”,克服延续断档、人员变更频繁、资料残缺不全等诸多困难,查阅年鉴县志,走访老同志、老会员,挖掘几乎被遗忘的商会贡献。从宏观叙事到细节深挖,圆满完成《汉滨区工商联暨商会系统2000-2020扶贫攻坚大纪事》,在区直部门史志编纂中脱颖而出,镌刻下民生与发展共进的坚实足迹。
探索会融协作新方式
汉滨区工商联全力塑造轮值“会融+”品牌。在第二轮副主席副会长轮值活动中,赴四川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武汉“八七会议”旧址等红色地标瞻仰学习,与四川省射洪市工商联共商搭建秦蜀合作桥梁,探索西部大开发下民营企业发展的新路径。
搭建平台,让民营企业家唱主角。轮值创新,促进交流,互通有无、拓宽合作,实现资源精准对接共享,激发昂扬向上的主人翁精神,增强履职尽责的担当意识,全面提升了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高位对标,自我加压,汉滨区工商联以“店小二”精神,积极谋划123工作路线图,铸就“一特二亮三优”具有汉滨特色的民营经济发展标识;做亮民营企业恳谈会和商会建设+乡建融合两项机制;奋进机关、商会和企业三大争先创优目标,全面提升工商联的工作水平和整体形象。
弘扬主旋律,汉滨区工商联奏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时代最强音。通讯稿《纵深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打开“共富密码”》荣登中华工商时报,并被学习强国推送;跨区域“万企兴万村”行动中,科为科技集团、易点天下公司等省内外爱心企业的善行义举受到各界关注;在全区统一战线活动上,民营企业自编自演的《七十五载,我们风雨兼程》等文艺节目,抒发家国情怀,荣誉感与归属感满溢。
“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至关重要。它能将企业的优势、理念与创新成果广泛传播,出色的宣传更是民营企业软实力的显著象征与坚实支撑,全方位为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赋能。”汉滨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工商联党组书记钱广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