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飒
清晨,汉滨区红旗小学操场上,千余名学子的诵读声铿锵有力,在朝阳中激荡回响。校长史蓉站在主席台上,目光拂过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她身后,“处处润红色,人人树旗帜”的办学箴言在电子屏上格外醒目——这不仅是镌刻于墙上的文化坐标,更是融入师生血脉的教育基因。
执教33载,担任红旗小学校长8年,史蓉以深厚的教育情怀和丰富的管理智慧,以新教育实验为引擎,引领红旗小学在德育创新、教师成长、课程研发与文化建设上实现跨越,使这所老校成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史蓉指导学生阅读
从“老校改造”到“精神立校”
2017年夏,初入红旗小学,斑驳的墙皮与老旧的桌椅让史蓉心头一紧。这所始建于1964年、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的学校,正被硬件老化和发展乏力所困。“教育虽非拼硬件,但好环境确能滋养心灵。”校委会上,史蓉的话语点燃了“变革”之火。
数年奔走,她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智慧校园、塑胶操场、空调、连廊书吧等相继落地,18个部室焕然一新。硬件是基,精神为魂。史蓉主导构建“红色文化体系”,首创“五红教育”模式——红色课程、红色活动、红色阵地、红色评价、红色研学,并带领团队编写18本德育校本教材,让这些教材有效融入日常教学,并贯穿于导读课、阅读研讨、经典诵读、跳蚤书市等活动。
“史校长让我们将‘红军长征里程数’融入数学应用题,多学科融合让孩子们对长征精神理解更深。”数学教师马一飞深有感触。
如今,“每月一赛”素养培育、“研学游学”综合实践、“晨诵读本”活动、“主题升旗”“主题班会”文化教育、“教材延读”拓展阅读等多维度的教育实践,丰盈着红旗小学师生的生命底色。
在深耕红色文化的同时,史蓉积极推动素质教育多元发展。依托“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优势,她大力推广足球文化。副校长王锐回忆:“足球社团课上,总能看到史校长在场边为小队员加油鼓劲。”在她的支持下,足球文化融入课程,校本教材应运而生。2019年、2023年,学校男女足球队双双斩获汉滨区校园足球联赛冠军,更培养出马浩哲、胡浩洋等多名队员参与陕西省足球锦标赛及全国校园足球小将选拔。
足球场上学生活力十足
从“师生共写”到“家校共育”
“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这是史蓉常挂嘴边的话。2018年,她引入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理念”,在校内推行“师生共写随笔”行动。
教师杨运菊的抽屉里,珍藏着校长批阅过的教学随笔。一篇《那个不会跳绳的女孩》,史蓉用红笔标注:“教育者的眼睛,要看得见每一片羽毛的颤动。”这份期许一直激励着杨运菊,如今,杨运菊已撰写随笔8万余字,出版诗集《迷迭香》、散文诗集《芒刺》。此外,孙标双老师的《我和新教育的故事》获全国新教育“李玉龙教育写作奖”,多位教师在区级新教育叙事征文中摘得荣誉。
实践深入,更需要展示的载体。2018年9月,史蓉精心策划创办校报《红旗晓报》。“校报不仅是记录,更是思想碰撞的平台。”她强调。这份每学期两期的校报,开设“师者心语”“童心童语”“家校桥”等特色栏目,迅速成为师生心中的文化地标。“看到自己的文章刊发,学生脸上的自信清晰可见。”陈娜娜老师说。至今,《红旗晓报》已出版32期,刊发师生作品300余篇,成为汉滨区校园文化建设的亮丽名片。
家校共育是史蓉探索的另一路径。她组织成立“新父母俱乐部”“父母委员会”“家长学校”,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级三制”管理网络。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委员会,举行家长开放日、家庭教育讲座、亲子共读等活动,利用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等平台,确保家校互联互通。
“史校长总说教育要有‘三度’:思想的深度、情感的温度、视野的广度。”副校长崔正华说,为了提升学校教师的业务水平,史校长常带队外出考察新教育模式,归途的高铁上便着手撰写调研报告。
这份执着感染了团队——如今,红旗小学80余名教师中,三级三类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数量比例提升至50%以上。
诵读活动学生声情并茂
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虽然工作多,但史蓉一直坚守教学一线。她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孩子。不久前的一堂课,她为四年级学生讲述“红旗手”的故事时,一个细节让她眼眶湿润:一向内向的小昊(化名)颤巍巍地举手,轻声说:“校长妈妈,我长大后也要当红旗手。”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生命找到自己绽放的方式。”史蓉这样说。她创设“五星小旗手”评价体系,将红色基因细化为“爱国星”“勤学星”“孝义星”“卓越星”等多项具体指标。她坚持每日巡课,笔记本记满师生的闪光点:“六年级一班刘朝旭同学主动擦拭校训墙”“青年教师郑洁执教的《七律·长征》板书有创意”……校园内,关爱特殊儿童氛围浓厚,尊重人格、一对一帮扶成为日常,节假日举办大型关爱活动,为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给予全方位的特殊关怀。学校还倡导“每个孩子都该有属于自己的舞台”,除常规课程外,开设20余个社团,学生作品屡次在省、市活动中获奖。
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工作者……荣誉等身,史蓉最珍视的却是抽屉里一叠泛黄纸条。那是孩子们稚嫩的笔迹——校长妈妈,我想对您说:“您上次摸我头时,我闻到了妈妈的味道”“您说我的画好看,我每天都要画画”……
从改善一扇窗到重塑一所校,从培养一个师到温暖一座城。史蓉用三十三年光阴诠释“教书育人楷模”的深意——那不仅是耀眼的奖章,更是操场上猎猎作响的红旗,是汉江畔永不熄灭的教育之光。正如她在全国新教育年会上的发言:“当红旗遇上新教育,传统便有了创新的翅膀;当校长成为点灯人,每个孩子都能照亮自己的远方。”
如今,这所老校焕发的蓬勃生机,正是对教育守望者最美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