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党发金
近期,一场以“清乱堆、除残垣、改旱厕、治污水”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整治热潮,正在汉滨区大河镇集镇村巷、山间田野蓬勃开展。该镇以“两清两改两治理”为常态化抓手,既聚焦难点集中攻坚,也着眼长效精细管理,将一项项环境提升举措转化为生动实践,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新图景正加速呈现。
党建引领,先锋示范聚合力
整治伊始,田坪村的柴火堆、废砖堆成了难啃的“硬骨头”。祖祖辈辈都这么放的惯性思维,让部分村民对清理工作心存抵触。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发金揣着《民情记录本》,挨家串户拉家常、讲道理。
“柴火堆潮了招蚊虫,砖堆里藏老鼠,娃娃总咳嗽能没关系?”王发金一边递上卫生宣传单,一边组织支委成员冒雨帮助缺少劳力的李大姐家把柴火搬进新建的储物棚内。该村设立“党员责任区”,实行党员分片包段责任制。自此,“红马甲”成了村里流动的“清洁哨兵”。一次,王发金在河沟清理塑料袋时不慎滑倒摔破膝盖,次日,20余名村民自发组成清淤队前来支援。如今,站在野花点缀的路边,身后“党建引领换新颜”的宣传栏格外醒目。王发金深有感触:“引领,就是党员先弯下腰干,群众自然跟着干。”
标准筑基,“十有十无”明方向
如何避免整治“一阵风”“治标不治本”?一套清晰可循的标准是关键。松林村党支部书记陈治海的帆布包里,常年装着一本翻得卷边的《十有十无标准细则》。他常蹲在村民猪圈旁,用红笔在《细则》上“有规范畜禽圈养设施”条目旁画圈指导:“按这标准,猪舍应搬迁至村东集中养殖区,配套建设粪污处理池,既卫生环保,肥料还能增收。”
过去,该村整治常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窘境。陈治海带着标准册驻村蹲点,起初村民不解:“干净就行,哪来这么多条条框框?”“配置合理垃圾集中收集点不是摆设。”陈治海翻开《细则》耐心解释,“村头村尾设点,铁皮棚防雨,镇里定期清运,垃圾围村的现象自然消失。”陈治海率先在村委会旁建起示范收集点,并帮村民细算“健康账”“环境账”“经济账”。如今,村里墙上张贴着“十有十无”明白纸。陈治海轻抚着磨得发亮的标准册说:“标准是指南针,照着做,花小钱也能成大事。环境好了,生活品质才能提上去。”
督查考核,“红黄旗”激活力
整治成果如何长效巩固?动态督查与荣誉激励是重要保障。村民刘老五曾是环境整治的“老大难”,院内废轮胎、破塑料堆积如山。村干部多次上门,他总以“自家院子不碍事”为由推脱。转机出现在该镇开展的“月评比”,检查组实地拍照取证,当月公示栏上该村因他家的“死角”得了一面“黄旗”而排名垫底。
“全村人看我的眼神都变了。”刘老五回忆。村干部递上的《检查记录表》明确写着:“刘老五院外杂物堆积,限期3天清理。”他幡然醒悟:“这丢的是全村的脸面!”他不仅迅速清理了院子,还主动随检查组学习先进经验,回来后便将自家空地改造成整洁的小菜园。上月,该村在评比中名列第一,刘老五揣着象征荣誉的“红牌”在村口自豪地说:“奖金下来,村口路灯全换成LED节能灯!”如今,刘老五成了村里的“义务监督员”,看到谁家门前不整洁便提醒:“注意月底的‘面子账’,别给咱村拖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