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一薇 罗妍
暮色漫过街巷,白日里为生活奔忙的人们,正循着墨香、欢笑,走向一处处热闹的“夜间课堂”。
如今,“白天上班、晚上学艺” 的夜校热潮,正悄然改写着汉滨群众的生活节奏;这个暑期,汉滨区市民艺术夜校创新开设的亲子班,更让家长与孩子以“同学”之名共度学习时光,在笔尖流转、琴弦轻拨间,勾勒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生动图景。
暑期的夜晚,汉滨区市民艺术夜校处处洋溢着热闹氛围。在吾悦广场校区的亲子书法教室里,十几个孩子与家长围坐一桌,目光专注地跟随老师的讲解,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知识点。
夜间的书法课堂
“我们来看下这‘海’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的偏旁是一个三点水,三点水写的时候要注意连贯性……”书法老师细致地拆解着汉字的书写技巧,耐心指导着现场的每一位学员。
“平时上班比较忙,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但市民夜校特别贴心,让我和孩子成了同学,这种共同学习的过程特别有利于增进亲子感情。”亲子班学员栗婷的话语里,满是对夜校亲子课程的认可与喜爱。
汉滨区市民艺术夜校的魅力,远不止于亲子班的温情。在育才路校区,十余间教室各有精彩,模特教室里,学员们踩着节拍练习步态,身姿挺拔间尽显自信;竹笛教室中,悠扬的笛声时而轻快、时而婉转;舞蹈教室里,学员们跟着节奏舒展肢体,汗水映着灯光格外耀眼……从古筝、书法等承载千年文脉的传统技艺,到模特、声乐等贴合现代审美的兴趣课程,从零基础入门的“小白课”,到进阶提升的“精进班”,多元的课程设置如同一张“文化菜单”,让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市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心头好”。
“我们始终想着,要让艺术学习离大家近一点、再近一点。” 汉滨区市民艺术夜校育才路校区负责人田志强说,为了覆盖更多群体,校区特意设计了“菜单式”课表,根据上班族、学生、银发族等不同人群的时间与需求,灵活安排课程内容与时段。如今,每周已有近600名学员走进课堂,每节课10元的定价,让“想学艺术”不再受限于经济门槛,“就是希望让更多人能轻松拿起毛笔、吹响竹笛,感受艺术带来的快乐。”
这份“接地气”的贴心,还藏在细节里。从周一到周日,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汉滨区文化馆以“错时服务”打破了公共文化场所的时空局限——上班族可下班后赶来学一节古筝,宝妈能趁孩子午休时练一段舞蹈,退休老人则可在清晨的阳光里写一幅书法。更让人惊喜的是课程的高性价比,380元能学完38节舞蹈课,一杯奶茶的钱就能体验一节古筝课。如此实惠,让“不是私教读不起,而是夜校更有性价比”成了当地年轻人间的流行语。
“00后”学员王际翔就是夜校的“忠实粉丝”。“去年第一次来的时候,我连吹奏竹笛的基本指法都不会,现在已经能完整吹奏《铺地锦》了!” 说起学习收获,他难掩兴奋,“这里不仅能学技能,更能交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课后我们会一起讨论乐谱,周末还会约着去公园合奏,原本平淡的业余生活,因为夜校变得特别充实。”
在“指尖社交”愈发盛行的当下,汉滨区市民艺术夜校的线下课堂,成了珍贵的“实体社交场”。专业的师资团队、科学的课程体系,让学员们既能在这里提升技能,又能收获情感共鸣与归属感。无论是追求新鲜体验的年轻人、渴望丰富生活的银发族,还是希望增进互动的亲子家庭,不同群体都能在夜校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与价值。
“我们希望打造一个‘步行可达’的文化空间。”汉滨区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党委委员、区文化馆馆长郑杰介绍,目前,汉滨区已通过“总馆带分馆、线上加线下”的模式,逐步构建起“15分钟文化学习圈”,市民走出家门,步行片刻就能抵达就近的夜校校区。未来,夜校将继续“升级”,计划新增职业技能提升类课程,让这里不仅能滋养精神世界,还能为生活赋能。“我们想让夜校成为大家身边的‘文化便利店’,随时能来‘充电’‘补给’,让文化真正融入日常,点亮每一个平凡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