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周亭松 赵培培 刘晶晶
核桃林下种菖蒲,淫羊藿浑身是宝,小天麻闯入大市场……汉滨区近年来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不断拓展产业空间,让林下中药材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不断推动生态振兴和产业振兴互促双赢。
林下生金扩规模
秋冬时节的汉滨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在吉河镇矿石社区,种植户赵代平和乡亲们在栎树林里补栽淫羊藿种苗。淫羊藿又叫三枝九叶草,这种全身是宝的中药材,2年后可收获茎叶,4年后可采收种籽,效益相当可观。
赵代平介绍:“淫羊藿喜阴,非常适合咱们山区林间种植,既利用了闲置空间,又提升了经济效益。”
过去,村民们受自然条件限制,缺乏好的产业,只能望“林”兴叹。去年以来,村上合作社流转林地,因地制宜种植淫羊藿。目前,赵代平所在的合作社带领22户农户种植淫羊藿115亩。 赵代平说:“淫羊藿耐瘠薄,可以保持一定的密度。合作社还要继续扩大规模,最近正在苗圃买苗子,除了新栽种一些,我们还要对以前的缺苗进行补栽。”
汉滨地处秦岭、巴山腹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肩负着“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责任和生态使命。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汉滨区稳步壮大中药材产业。如今,汉滨区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产值逐年提升。
多点开花增收益
汉滨区山高林深、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达72%,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秦岭深处的汉滨区紫荆镇荆河村是传统核桃产业大村。近年来,紫荆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考察调研,在核桃林下套种石菖蒲等多种中药材,进一步拓宽渠道带动群众增收。
11月5日,合作社理事长宋胜国带领村民将最后一批石菖蒲栽植到核桃林中。“这一片核桃林都在荆河岸边,比较适合种植石菖蒲。它的效益还是很可观的,一斤能卖30多元。只要做好管护,4年后就能让以前空闲的林地有收益。”宋胜国说。
除了石菖蒲,合作社还在山坡上的核桃林里布局多种适生中药材,实现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发展产业、带动就业的多赢效果。
宋胜国介绍:“我们这里山多林地多,海拔高度1000米到1400米,适宜种药材。目前共种植林下石菖蒲50亩、猪苓80多亩、黄精120多亩、连翘120多亩,通过‘核桃+药材’立体种植,每年带动30多户农户增收。”
汉滨区林业局工作人员表示:“我们根据林地资源现状和秦巴医药产业链健康发展需求制定了中药材产业奖扶政策,并积极争取省级林业改革发展项目1个、区级巩固衔接项目1个,累计奖补面积1100亩,辐射带动区域发展林下中药材面积3000余亩。”
科技赋能提质效
走进汉滨区沈坝镇元丰村,山林里一派热气腾腾。趁着天气好转,安康山咔咔家庭农场负责人石涛带领农户加紧收获天麻。他们用锄头刨开树根部的腐殖土,将一个个带着泥土气息的天麻装入背篓。
“今年前期干旱,后期阴雨,所以产量一般,但好在我们精心管护,天麻品相还是不错的。”石涛拿着一枚红薯般大小的天麻说,“确实不愁卖,湖北、安徽的客户都上门来收购。今年仅天麻一项预计毛收入达30万元。”
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更新理念推动产业升级。返乡创业的石涛种植林下天麻已有10年,随着天麻正式入列国家药食同源目录,进一步提振了产业发展信心。今年以来,石涛从云南引进天麻新品种,自主进行人工授粉,与本地老种天麻杂交,取得良好成效。同时,石涛订制统一包装、努力开拓线上渠道,产品远销省外市场。
“今年5个村9个经营主体共种植林下天麻、猪苓800余亩,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沈坝镇副镇长胡纪全说,“要继续做大做强林下经济,为全镇产业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汉滨区开展奖励激励,实施项目带动,坚持科技赋能。建成中药材产业链专家工作站,引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团队,累计培养本土技能人才2300余名;研发葛藤醒酒、药膳茶饮等13个系列产品。汉滨区中药材产业发展质效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