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柯贤会
山岚漫过青石板的一刹那,总让人怀疑这是一片被时光遗忘的山坳。直到2024年腊月初八的清晨,第一辆小汽车碾碎露珠,驶进汉滨区坝河镇老康乐村二组阴坡的山腰,那条盘踞在程用坤心头的羊肠小道,终于变成蜿蜒的水泥飘带。
站在新修的水泥路上,51岁的程用坤弯腰抚摸着灰白的路面,手指传来的粗糙触感,让他想起三十多年前离家时,母亲连夜缝补的粗布包袱。那年初春,二十多户人家的阴坡只剩半数窗棂透光,而阴坡出山唯一的羊肠小道都快被野草吞噬了,十八岁的程用坤背着半袋干粮下山,裤脚扫过荆棘时,他暗自下决心要背着这座山行走,无论走到哪,都不能忘了这座大山。
他只身一人来到江苏,做建筑工人,在建筑工地的铁皮棚里,他枕着安全帽数过满天星斗;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鸣中,他恍惚听见山涧流泉;钢筋支模架时,他总看见老家屋后那棵歪脖子松。人在异乡,对故乡的一切都是如此的挂念。
新世纪初,程用坤通过多年打拼摸索,在浙江宁波开办了一家劳务公司。组织乡亲们前来务工,他像候鸟般领着乡亲们找工作,从工厂流水线到工地脚手架,不辞辛劳,把一颗颗汗珠子变成一张张红票子。带领乡亲们外出务工的那些年,程用坤总是把乡亲们的冷暖挂在心头。每当看到谁家里有困难,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帮忙解决。乡亲们笑着问他:“挣了钱还不搬出我们这穷山沟吗?”他却回答道:“我始终忘不了康乐村,忘不了老家的那条羊肠小道!”那一刻,他仿佛看见父亲临终前手里紧紧攥着的那把没能撒进水泥路的碎石。
去年霜降时节,程用坤带着三十多年的积蓄回到了故乡。他将自己的积蓄捐赠,把村里的羊肠小道改造成了宽阔的水泥路。动工那日,挖掘机的铁臂撕开灌木丛,全村人都来了,乡亲们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笑容,孩子们围着挖掘机转圈圈,好奇地盯着这个庞然大物,老人们则坐在一旁,眼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程用坤站在人群中,指挥着施工,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仿佛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他时不时地停下来,和乡亲们交谈,询问他们的意见,确保这条路能够真正满足大家的需求。
晨雾中,程用坤和工人们用钢钎撬动顽固的卧牛石,碎石迸溅的火星与三十年前进工厂做电焊工作并无二致,暮色里,混凝土搅拌车的长臂将月光与水泥一同浇筑。在最陡的山崖路段施工时,为顺利完成工期,他连续七天睡在工地,梦里总见父亲佝偻着腰在虚空中铺路,醒来时露水已浸透大衣。他知道,这也是父亲的愿望。
通车那日,沉寂的山谷响起了鞭炮。第一辆小汽车碾过水泥路时,碾碎了老家三代人的叹息,程用坤看见老屋墙根冒出的野菊花,看见邻居家废弃二十年的石磨,看见梯田的茶树萌发新芽,连山风都裹挟着诱人的甜香。他站在村口,望着那条曾经泥泞不堪、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如今已变成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激动与满足。程用坤走在自己捐赠的水泥路上,每一步都显得那么踏实而有力。“父亲曾无数次在这条路上往返,为了家里的生计奔波。那时候的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父亲总是走得那么艰难。现在这条路终于变了模样,父亲看到这一幕,也会感到欣慰吧。”忆起过去,程用坤满怀辛酸地说道。
而今康乐村的水泥路贯通后,也给村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竹娃子家的生态鸡舍建在昔日羊肠小道边,跑山鸡的足迹漫山遍野;嫁到山外二十多年的春梅回来了,她家的梯田里,种植的芍药与牡丹正代替苞谷绽放;最让人惊喜的是村民庆礼,他养的黑猪啃食着野草,獠牙上沾的不知是露水还是中草药。乡亲们都因为这条路的建成改变了原有的闭塞,增加了新的经济来源。程用坤把老宅进行粉刷改造,斑驳的土墙上挂着几张照片,一张修路动员会合影旁,是无人机航拍的新修水泥路全景图。
前几天,我跟随程用坤回老家。他指着悬崖处几株野生天麻回忆道:“当年为挖这个摔伤过腿。”水泥护栏上的露水打湿裤管时,他突然驻足:“你听,远方传来货车的鸣笛声,大货车的鸣笛声,是希望的声音,是我们村子与外界连接的桥梁。这鸣笛声,是时代的步伐,是我们村迈向新生活的号角。”
“明年要在黄龙寨垭口建一个观景台,让城里人看看云海如何漫过蔬菜基地,要把村上废弃土房改造成民宿,青石板院子里摆上老辈人修路的旧物。”程用坤踩了踩坚实的路面,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当月光漫过山脊时,康乐村的灯火次第亮起。那些曾随山民外迁的星光,正沿着蜿蜒的水泥路洄游,程用坤蹲在院坝上擦拭“通组公路”的标识牌,身后老屋里,女儿正用手机直播山茱萸开花。夜风里,新路如一条银鳞闪烁的巨蟒,静静盘卧在群山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