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
乡村振兴是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其中文化振兴是关键环节之一。文化振兴不仅可以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还可以塑造乡村的独特形象,铸就乡村的灵魂。本文以汉阴县为例,探讨了文化振兴如何为乡村塑形铸魂的实践探索。
汉阴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农村人口外流,汉阴县的乡村文化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汉阴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探索文化振兴的路径,旨在通过挖掘和弘扬乡村文化,提升乡村的整体发展水平。
一、全县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探索
该实践探索通过“四链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支撑,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包括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及改善基层文化治理等方面的措施。
公共文化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汉阴县通过创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示范县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争取项目并精准使用资金,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弘扬优秀地域特色文化,开展家训主题活动,发挥汉阴非遗美食的影响力,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并推进相关展馆和故居的建设。此外,通过打造三大平台和运用三大活动载体,实施惠民服务工程,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文明实践活动
文化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提质。 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汉阴县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加快了景区创建和旅游示范区规划编制,促进了书画、毛绒玩具和电商等产业的繁荣,带动了就业和经济增长。目前,汉阴县已完成盘龙桃花谷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创建,启动了双河口国家 AAAA 级景区等创建工作,并进行了旅游示范区规划编制和项目招商。毛绒玩具企业和书画产业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带动了就业。此外,电商产业的发展和网红宣传也为文旅和富硒美食特色产品的推广提供了支持。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一镇一品”的特色文化品牌,部分村庄探索出了独特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思想道德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和评先树模活动,汉阴县培育了良好的社会风尚。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全面展开,推出了 10 个品牌项目,开展了 380 余场次活动,受到群众广泛赞誉。评先树模活动也取得了积极成果,多人被推荐为陕西好人和省道德模范候选人。此外,还开展了农业科技培训和高素质农民培育班,加强了农民教育培训。
基层文化治理为乡村振兴筑牢基础。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在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和新乡贤的作用。扎实开展婚俗改革试验区试点工作,倡导全社会形成婚事新办简办的文明新风,针对天价彩礼、攀比铺张等突出问题,做到疏堵结合,有效利用各类活动、入户走访等工作时机,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婚俗风气,形成喜事新办、婚姻自由的文明风气。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汉阴县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持续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农村文化特色品牌打造方面存在不足。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困难,扶持力度也有待加强。目前,该县农村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文化旅游产业上,但除了凤堰梯田、盘龙等少数景区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外,其他地方的发展质量和档次还有待提高。这些景区的农耕文化元素拼凑较多,旅游服务种类较少,投入却高达千万元以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需要大量资金,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与汉阴县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和政策扶持力度等有关,也与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有关。提到农村文化产业,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农村文化旅游产业,而对于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他领域,如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方面的创新举措较少。这说明人们在思想上还缺乏相关概念,没有认真思考和行动。
总体而言,汉阴县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业态单一,模式趋同,竞争力较弱。为了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拓宽思路,增强创新意识,挖掘更多与农村生活相关的领域,打造具有特色的农村文化品牌。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支持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全县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几点建议
今后,乡村振兴的重点要聚焦在乡村文化产业振兴上,集中资源,加强在文化资源挖掘、产业谋划、项目申报、招商引资以及人才培育等方面给予基层更多政策支持和指导,在文化特色品牌“一镇一品”“一村一品”方面持续用力,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形成较高商业附加值的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完善产业链条,提升文化产品核心竞争力。
实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首先是要找准载体。这个载体就是特色乡村。总的来说,打造特色乡村、讲好乡村故事,就是要深挖文旅资源,建强文旅载体,增添乡村魅力,写好“文化+旅游”这篇文章。
纪念沈尹默诞辰活动
打造特色乡村,完善服务体系。每个特色乡村都可以打造成集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等为一体的旅游景点,这是实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探索。要统筹地域、功能、特色等重点,因地制宜建设美丽特色乡村。以特色乡村为载体,让文化得以展示和传承,被群众接受和理解,从而产生经济效益。要完善配套设施,增强服务能力。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加强乡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建设高速通畅、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加速光纤入户,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智慧乡村,为智能服务、VR 游览等做好前期准备。要加强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设施建设,做好慢行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让游客在轻松惬意中感受特色乡村的别样景致。
一个景点能否吸引“回头客”,让游客反复光顾,体现着景点的质量和吸引力。乡村的“特色”不仅在于新兴产业,更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元素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无论是景点、美食、产业,还是纪念品、合影照,这些静态的事物很难让游客长久保持兴趣。要将倦怠转化为眷念,让游客有再次探访的冲动,关键在于游客与乡村之间的情感纽带,比如一次难忘的邂逅、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醉、一次心灵的洗礼。深入挖掘特色乡村的原生文化,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适当包装,以游客能够参与、体验的方式展示民风民俗、神话故事、历史传说等,既要简洁明了,又要突显地方特色,让游客留下更多难忘的回忆,而不只是走马观花。例如,平梁镇太行村可以在文化特色方面下功夫,组织县内文化学者围绕太行村的名字、“四坊”、民间故事、农事歌谣等进行挖掘和整理,将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
丰富乡村“内涵”,避免“同质化”。“特色”只是特色乡村的外在体现,其内涵在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规模化效应,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增强乡村发展后劲,提升整体经济实力。因此,要立足当地风土人情和群众实际需求,既不能刻意模仿,也不能大规模推倒重建。首先要精准定位,从现代化、人性化的角度打造,逐步改善乡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位,让群众真正从中受益。要树立“特色为本、产业为根、宜居为核、双创为体、企业为主”的理念,在环境设计、建筑外观、功能布局、能源利用、生活设施、现代服务等方面下足功夫。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打造,用 10 年甚至更长时间,逐步完善规划、建设、运营等环节,最终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的差异化发展格局。
强化乡村“联通”,提高出行效率。实现县域内不同特色乡村之间的“一日即达”。强化乡村之间的联系,建立公共交通运行系统,合理规划路线,让游客“一步一景、景景不同”,丰富行程内容,同时带动人气较低的乡村发展。强化乡村与县城之间的联系,临近城镇圈的居民是特色乡村游客的主要来源,他们希望到乡村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要争取高速、高铁、长途客运等交通站点的建设,为游客提供便利,同时要考虑到私家车的普及,做好路牌指引、拥堵点疏导、紧急维修等措施,确保游客出行畅通。强化乡村网络互联,进入 5G 时代,“云上旅游”将成为趋势,将线下服务整体迁移到线上,并做好变通调整,“云上导游”、“云上活动”等要注重沉浸式体验,让游客即使身处千里之外,也能真实感受到乡村文化。
擦亮“文化名片”,做强文化产业。继续大力开发三沈文化、家训文化、美食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形成充满活力、良性运转的传统文化传承机制。持续办好“四季旅游”“农民丰收节”等活动,打响“三沈故里·人文汉阴”文化品牌。结合全域旅游创建,规划打造兼具教育性、艺术性和体验性的乡村文化旅游点。围绕文旅产业链发展需求,完善旅游要素和服务设施。通过路网服务提升、旅游设施完善、慢行交通建设、星级酒店创建、特色民宿打造、旅游购物店示范、“后备箱”旅游商品开发等措施,提升县城“城市会客厅”的综合服务水平,推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乡村形象、铸就乡村灵魂具有重要意义。汉阴县通过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遗产、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培育乡村文化人才、开展文化活动与建设文化设施等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汉阴县在文化振兴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措施,以实现更加全面和可持续的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