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辉
夏日的汉阴县城关镇,青山如黛,碧水潺潺。整洁的村道蜿蜒至农家小院,文化墙上的彩绘诉说着乡愁,村民们在新建的健身广场上笑语盈盈,孩童们在新建的游乐设施旁嬉戏玩耍……这幅宜居宜业的乡村图景,正是该镇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深入推进“千万工程”的生动写照。
焕然一新的农村面貌
从“单打独斗”到“全域联动”
今年以来,汉阴县城关镇创新“党委统筹、支部牵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四级联动机制,30个村(社区)党组织通过“主题党日+环境整治”“党员积分制+责任区包干”等形式,推动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形成“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示范效应。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在中堰村,该村党支部推行“党员包片联户”制度,每名党员负责5至10户村民的环境监督和宣传动员。党员黄尊海每天清晨带头清扫村道,他说:“党员不带头,说话没人听。现在大伙儿都主动把房前屋后收拾得利利索索。”今年以来,全村开展“清洁家园·党员劳动日”活动21次,清除垃圾死角23处,拆除违建棚舍13处,清理河道3公里。
五一村党支部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明确“清脏、治乱、增绿、提品”四大攻坚任务,并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清理整治责任书,组织党员志愿者每周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带动村民清理房前屋后杂物、整治河道沟渠。
从“面子美”到“里子实”
该镇针对山区垃圾清运难的问题,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模式,设置垃圾分类点120余个,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在中堰村,针对部分区域清运难题,创新“流动收集车+无人机巡查”模式,确保偏远小组垃圾“不落地”。
“污水管网通到家,苍蝇蚊子少多啦!”月河村村民赵大爷指着家门口的检查井感慨。今年以来,该镇在人口密集区域铺设污水管网12公里,建设人工湿地3处,分散式处理农户厕所污水。与此同时,该镇将环境整治与乡土文化结合,五一村利用民房小院打造“孝义文化墙”,三元村在凤凰山茶园建设“健身公园”,中坝村依托稻油轮作基地打造“农耕文化打卡点”,既保留了乡愁韵味,又提升了村庄颜值。
从“环境美”到“发展兴”
该镇将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美丽经济”。中堰村通过生态修复,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坡变身集观光、采摘、民宿于一体的民兵产业园,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月河村通过整治李家沟撂荒地,发展樱桃产业1200亩,使穷山沟成了网红打卡地。
李子产业生机勃勃
房前种花,屋后种菜。该镇通过持续培育“庭院经济示范户”,动员群众在房前屋后的闲置地、边角地、脏乱地见缝植绿,打造小而美、小而精的庭院景观,展现出“开门见绿、推窗见景、出门入园”的乡村新面貌。
人居环境整治是一场关乎民生的持久战,该镇以“千万工程”为引领,不仅让村庄实现了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蜕变,更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