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世虎 通讯员 文婷 贺珍珍
7月中旬,正值大暑时节,热浪袭人,但村民王开银的心里却格外“清凉”。她手里紧握着崭新的不动产权证书,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期盼多年的愿望,这么快就帮我办妥了,心里踏实多了!”
王开银的这份喜悦,正是来自汉阴县蒲溪镇小街村的民情“账本”——540余户村民的急难愁盼,在这里被一一记录,逐项解决。
“过去,村民办事需携带材料到便民中心;如今,村干部主动上门服务,大小事务均记录在‘账本’中。”村党支部书记沈柱翻开“账本”,时间、内容摘要、详细情况以及印证资料一目了然,他说,“有图有真相,一行行记录群众急难愁盼的表格里,藏着乡村善治的秘诀。”
为精准对接民生需求,提升为民服务针对性,从今年1月起,小街村建立起了民情“账本”。“账本”中详细记录了村民们的各种需求和问题,证件办理、排水沟堵塞、养老认证……每一项事务都被详细记录,逐一解决。
“不是简单的清单罗列,每一笔记录都是村民的刚性需求,要认真对待。”沈柱解释,“村干部必须深入田间地头,群众说‘排水沟堵了’,不能只记‘清淤’,得写清具体情况。”
这份“较真”在不动产权证办理中尤为凸显。村民反映办证流程复杂,村“两委”当即成立专班,带着5份材料样本,连续几天蹲点镇国土资源部门、公共事业服务中心取经,回来后挨家挨户核对宅基地信息。
时间回到5月份,伴随着秸秆运输车辆的轰鸣,全村近50亩的油菜秸秆正被统一打包转运。“往年禁烧宣传车来回喊,今年村里直接帮我们把秸秆从地里运到路边集中处理,让我们省心了。”油菜种植户胡承均算起账,如果找别人,自己还得花费200多块钱。
在小街村,这样的“精细服务”已成常态。翻开民情“账本”中的“解决问题的详细情况”栏,房屋维修、免费拍照……不胜枚举。村干部罗辉主动帮商户毛先银完成工商年报申报,省去了再请人代办的费用。“现在才明白,为民服务就是帮我们少花50元、少跑10里路。”毛先银说。
更动人的故事还藏在“账本”的“特殊群体”事项里。七组村民杨某患有精神二级残疾,儿女在外务工。当沈柱多次跑到汉阴县托管中心时,工作人员感慨地说:“从没见过村干部为非亲非故的村民跑这么多趟。”如今,杨某在托管中心接受专业治疗,他的女儿在电话里哽咽地说:“沈支书比我还尽心!”
“往年村里收到12345的工单都有几十个,今年前7个月才3个,全镇最少!”沈柱表示,从“百姓找干部”到“干部找百姓”,小街村的民情“账本”,不仅记录着实事的办理轨迹,更书写着为民服务的初心。